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經濟學生活論

2024-10-27財經

對大多數人來說,越是經久耐用的東西,人們就越願意為其支付更高的價錢,這應該算是常識吧。

畢竟商品越是耐用的東西,價錢往往也越高,從廚房用品到汽車,再到房子,無一例外。

為什麽?因為人對這些「商品」的使用時間越來越長,就在一定意義上彌補了「商品」的成本。

壽命以及品質,就是商品核心競爭力之一,那麽活得比較長的企業就更有價值,當然這裏的價值,不是指空殼公司啊

那麽你會問:「為什麽我們企業生產出來的優質產品賣不出去呢?」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透過物價指數來了解。只不過你會發現,不是一家的產品賣不出去,而是整個行業都賣不出去。這種產品產出太大、供過於求,導致產品過剩。

經濟學家肯恩斯曾經說過,宏觀經濟太復雜了,涉及的內容太多了,讓我來設計一個模型吧。

把一國復雜的宏觀經濟抽象出來,用一個模型來表示,大家一看就明白,這就是肯恩斯的簡單模型。

為什麽叫簡單模型呢?就是不考慮利率的變化,假定利率不變。

肯恩斯說,一國的宏觀經濟中有兩個部門,一是家庭,二是企業。家庭出賣勞動,到企業去工作,賺錢購買生活所需用品即消費,企業生產出產品,把產品賣出去,收回錢來繼續生產。

一國的宏觀經濟要想平衡發展,它的條件是:家庭掙的錢全花了,企業生產的產品全賣了,這樣宏觀經濟就能夠正常進行。

可現實卻是家庭掙的錢沒有全部花出去,企業生產出來的東西沒有全部賣出去。

肯恩斯又說,現實經濟中每一個家庭都是一部份錢花出去,另一部份錢存起來。對企業來講,它也不可能都在進行簡單再生產,它想擴大再生產就需要投資。

家庭不花的錢存進銀行,就有了儲蓄,企業擴大投資找銀行借錢,就有了投資。只要企業的投資等於家庭的儲蓄,宏觀經濟就能正常運轉。

所以說,宏觀經濟平衡的最重要條件是:儲蓄等於投資。這也是最核心的經濟學原理之一。

人們為什麽要儲蓄?存錢有多種用途,比如小兩口準備結婚,家庭給孩子準備學費,父母準備看病的錢,爺爺奶奶準備養老的錢等等,因為對自己未來預期不夠好,人們就要存錢而不是花錢。

當人們都這樣想時,一國的儲蓄率就高,壓在企業倉庫的東西就多。這樣一來,想讓經濟轉起來就很難。一方面是銀行的儲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倉柯瑞的庫存越來越多,一國經濟就不可能正常運轉。

肯恩斯說,如果想讓兩個部門的經濟運轉起來,儲蓄就要等於投資。可中國是儲蓄大於投資,經濟就可能出現問題。

政府這些年一直希望人們把儲蓄拿出來消費,只有花錢,經濟才有希望增長,當儲蓄大於投資時,就會出現通貨緊縮,因為東西賣不出去,企業只能降價賣、便宜賣、保本賣,最後賠本也得賣。

可當投資大於儲蓄時,大家都想賺錢,這時需求就多了,但東西少,物以稀為貴,商品就能賣高價,這就會出現通貨膨脹。

總結就是,前者表現為通貨緊縮,錢越來越值錢,後者表現為通貨膨脹,東西越來越值錢。

你也會有一種感受,錢越掙越多,能隨便花的卻越來越少,這種感受,大家都有。其實,錢並不等於購買力。甚至社會上的錢越多,對於普通人來說手裏的錢越不值錢。

因此,在肯恩斯的宏觀經濟模型中,兩部門的經濟要想正常執行,經濟平衡的條件是儲蓄一定等於投資。

肯恩斯還說,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沒有政府,否則這個社會就會混亂。所以在他的模型中,要加入政府部門。政府怎麽生存?它需要有收入,政府收入就是稅收。

稅收用於支付政府工作人員薪資、軍隊開支以及各項公共教育等費用。

把政府加入模型中,宏觀經濟的平衡條件是:財政收入等於財政支出,當我們每個人拿到收入時要交個人所得稅,企業有了收入,要交企業所得稅,還要交企業增值稅等。

當大家把這些稅繳納給政府,政府有了收入,就要把錢花出去。這樣宏觀經濟才能正常運轉。如果政府財政收入不等於財政支出,就會出現財政赤字或財政贏余。

現在,出現財政赤字的國家比比皆是,也就是財政收入少支出多。所以減少財政赤字,是大多數國家政府面臨的頭號難題。

肯恩斯最後說在這個宏觀模型中,還要加一個國外部門。因為沒有一個國家經濟可以完全封閉起來,既不出口也不進口。所以,在這個模型中又加了一個國外部門,這就有了出口和進口。

當國外部門被加入時,宏觀經濟平衡的條件是:出口等於進口。

如果一國出口多,進口少,賺的錢多了,外匯就會流進來,表現為貿易順差,就像現在的中國一樣;如果一國進口大於出口,則表現為貿易逆差,就像現在的美國一樣。無論是貿易順差還是貿易逆差,這都是宏觀經濟不平衡的表現。

因此,我們分析兩部門經濟平衡的條件,是家庭的收入等於企業的產品。如果你不花錢,把錢存入銀行,企業到銀行借錢,那儲蓄要等於投資;如果大家為政府繳稅,政府收入要等於政府支出;如果一個國家和他國發生貿易往來,那出口要等於進口。

所以,你也會發現宏觀經濟學研究整體經濟現象,包括通貨膨脹、失業和經濟增長。

但與之相對的就是微觀經濟學,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決策,以及它們如何在市場上相互交易。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不是相互割裂、相互對立的,微觀經濟學在假定資源已經實作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達到最優配置的問題;宏觀經濟學是在假定資源已經實作最優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達到充分利用的問題。

但不管什麽經濟理論,都涉及一個基礎概念:國內生產毛額簡稱GDP,它衡量的是一國的總收入,被認為是衡量社會經濟福利最好的一個指標。

GDP同時衡量兩件事經濟中所有人的總收入和用於經濟中物品與服務產出的總支出。對一個整體經濟而言,收入必定等於支出。

因為每一次交易都有兩方:買者和賣者。某個買者的1塊錢支出正是某個賣者的1塊錢收入。因此,交易對經濟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貢獻。

為什麽要學這些?每個人每天都在做決策。普通人的決策如果出現失誤,只影響其個人的得失。但公共政策的不當,就不僅影響個人,而且對整個社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作為企業管理者,學習這兩種理論,就是為了降低自己決策失誤的機率,每個人都會犯錯。

而經濟學是一門:如何研究理性決策的科學。

它對指導我們做個人決策也許作用不大,但對公共決策的制定很有價值。

這是因為,公共決策的制定是一個群體過程,人們對群體政策的不同看法,既可能源於認識水平,也可能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量。

所以要學會這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這有助於我們分析事物的本質,從而避免制定出事與願違的政策,就利益而言,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也有助於人們看清那些隱藏在公共利益背後的個人自私動機,從而減少群體政策被利益集團俘獲的可能性。

「你學經濟學的,為什麽你也沒賺到什麽錢呢?」

「你學了經濟學,為啥你算不到哪只股票明天會漲呢?」

「經濟學對於我們的生活到底有什麽用?」

對。你一定會好奇這些問題,我想要的經濟學思維到底是什麽?

從我這個底層人民的視角,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我們只能在不同的選擇中權衡利弊,選擇最簡單最直接的。

因為人的行為基本上是理性的,每個經濟個體都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這無可厚非。

現實中,任何人總是喜歡免費午餐,因為理性的人總是希望讓別人為自己支付午餐費,除非制度規則使得他們沒有辦法這樣做,才會放棄這種行為。

但免費午餐也有代價,如果忘記了這一點,不斷滿足他們的要求,就會陷人「囚徒困境」:每個人都選擇吃免費午餐,最後的結果是每個人都不得不支付比本來高得多的費用。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就是建立一個擺脫「囚徒困境」的思考方式,這個思考方式是基於自己對未來的思考。

同時也要擺脫習慣的認知科學,邏輯本質上是自然科學,比如1+1=2,規範且精準。

你如果面對人生的諸多選擇時,如果利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來指導行為,思考世界的角度,就會變得通透而清晰。

找到這個世界執行的基礎經濟邏輯,引領自己,看清所擁有的選項,看透每個選項的優劣,找準自己內心最真實的需求,從而做出恰如其分的選擇,這就是最好的。

這個事情,我很長一段時間就想說了,感興趣點個贊和關註。

 #智啟新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