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每周時評|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屬無稽之談

2024-05-14財經

「產能過剩論」的論調不僅無助於解決全球能源和環境問題,反而會阻礙國際合作行程,不僅不能讓自身獲利,反而會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最終嚴重損害各國的共同利益和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努力,拖累全球經濟綠色轉型步伐

「不論是從比較優勢還是全球市場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習近平主席訪法期間,談到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問題」時表示,中國新能源產業在開放競爭中練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進產能。

近期以來,一些美西方政客,反復炒作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妄圖借助其輿論打壓中國新能源產業,面對這樣的混淆視聽,我們必須嚴詞駁斥、以正視聽。美西方政客之所以猛烈抨擊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其本質是將其用作遏制中國先進技術突破、打壓中國經濟的政治工具,其一邊鼓吹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一邊加大對本國新能源產業的保護力度,提高市場進入門檻,這是一種典型的反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行為,是冷戰思維的延續。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的論調不僅無助於解決全球能源和環境問題,反而會阻礙國際合作行程,不僅不能讓自身獲利,反而會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最終嚴重損害各國的共同利益和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努力,拖累全球經濟綠色轉型步伐。

首先,要澄清概念,了解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真實情況。

中國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是市場規律和經濟全球化的產物,是由國內外需求和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共同推動的,也是由中國長期以來的戰略堅守、資源投入、政策支持和鍥而不舍的科研攻關、開放有活力的自由市場推動的。從國內需求來看,經濟發展、人口增加、對煤炭等化石燃料需求的替換,需要持續不斷的擴大新能源產能。高溫幹旱等極端氣候的頻繁發生也迫切要求更穩定的「風光」等清潔能源替代水電的短缺。從全球來看,關於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至3倍已達成共識。因此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面臨的關鍵問題不是新能源產能過剩,而是嚴重短缺。

產能問題必須放在動態的市場和政策環境中去理解,需辨別供需波動和「產能過剩」。供需波動是市場經濟中常見的現象,受儲能技術限制、電網建設不平衡、季節因素、經濟周期、政策變化、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以及出於能源供應穩定性和安全性的考量,各國都可能出現新能源供需波動影響新能源的消納和利用,導致某些時期出現供過於求或供不應求的情況。中國正加速向清潔能源轉型,新能源產能的增加是這一過程中的必要步驟。同時中國新能源技術路線處於不斷演進中,新舊產能更叠特征將長期存在,在國內外旺盛需求的驅動下,市場會透過價格調整和企業調整恢復供需的動態平衡,中國根本不存在新能源產能過剩。

其次,要認清事實,即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價值貢獻。

成本壓降惠及全球綠色低碳轉型與民眾福利。中國在新能源領域具有技術、成本優勢和長期穩定的政策環境,以更低成本制造了更優質產品,擴大了新能源產品在全球的套用。如得益於中國企業的創新引領與國際合作,新能源汽車的續航能力和安全性大幅提升,而且比燃油汽車更具價格競爭力。另外中國出口的新能源汽車價格還要高於國內市場,並不存在傾銷行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為全球綠色低碳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給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利改善。

國際合作孕育無限可能。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優勢是經過多年市場競爭、最佳化獲得的,依托於中國全產業鏈無縫銜接的制造能力,吸引了大量歐美企業在華設廠。同時在一些經濟體,政策框架和市場設計不明確、電網等基礎設施薄弱、利率等資本成本高等因素制約了新能源的發展,私人投資意願低,這就需要國際社會做更多的工作。中國新能源企業透過建立海外工廠、研發中心和銷售網路,積極推動國際合作,以開放的心態與世界各國分享新能源技術和經驗,對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長和全球綠色轉型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要合作共贏,不要對抗思維。

正是由於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使之成為大國賽局的重要領域。政府出台政策措施加速本國新能源的開發已經是國際社會的一致倡議和共同實踐,當前全球已有130多個國家推出發展新能源的政策,美國在【通脹削減法案】【兩黨基礎設施法案】中也提出財政激勵等多種措施加速新能源發展。

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新能源產業作為全球性產業,其發展需要各國共同努力和合作。我們必須清晰地意識到,中國新能源產業不是產能過剩,而是產能不足;中國新能源的發展,不僅推動了自身能源轉型,而且還惠及全世界;中國在新能源產業合作上,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秉持開放、共贏的態度,願與世界各方一道,共同應對全球能源轉型和環境挑戰,以實際行動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而這,也是中國與美西方最本質的不同:大國之間不總是零和賽局和對抗,是可以合作共贏的!

△作者: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湖北省委會副主委,湖北經濟學院院長方潔

作者: 本報特邀評論員 方潔

文字編輯:司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