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長沙3月28日電 (付敬懿 徐鋼)三月春耕播種時節,中國糧食主產區湖南的田間地頭一派繁忙,一批年輕人活躍在農業生產一線,他們開得了新機器、玩得轉新技術,為農業「智慧」變革帶來新的思維與理念。
在益陽市大通湖區,6.4萬畝早稻正透過32個連棟智慧育秧大棚和3個育秧工廠集中育秧。2011年返鄉務農的宏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熊姣軍,除了要管理智慧育秧工廠和兩個連棟智慧育秧大棚,還要為再生稻智慧無人(少人)農場培養優質健壯的秧苗。
3月22日,熊姣軍位於大通湖區的智慧育秧大棚正生產繁忙。 徐鋼 攝
去年,熊姣軍的公司與院士專家團隊合作,打造了400畝再生稻無人(少人)農場,農場配備有智慧育秧工廠、智慧灌溉系統及各類無人駕駛農機裝置,可實作耕、種、管、收、烘等各環節田間無人化或少人化作業。目前,農場再生稻兩季畝均達1199.2公斤,無人駕駛耕、種兩個環節基本完成。
「我們3000畝基地初步實作智慧少人化管理,透過2至3年發展,將完全實作智慧無人農場目標。」熊姣軍說,一台電腦就可實作施肥打藥自動化,種田成本減半,種田不僅變得輕松,還帶動了更多年輕人投身農業。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源源不斷的各類人才支撐。在湖南,不少年輕人選擇「跳回農門」,接下父輩的接力棒。在南縣小北洲村,2000年出生的虢宇不僅用新農機輕松打理了自家170畝稻蝦田,還承擔起周邊1000畝農田無人機的飛防作業。
3月28日,「00後」的虢宇在自家稻蝦田邊檢修農機裝置。 曹盈 攝
「半小時不到就學會了飛無人機,年輕人對機械裝置操作是自來熟。」開著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馳騁田野,操作無人機給小龍蝦投撒飼料,虢宇說「1人能頂8人用」。農閑時,他還參加新農人培訓,學農業種植技術,交流新農機使用技巧。
在桃江縣高橋鎮育秧大棚裏,「80後」「90後」「00後」龔小勛、張超、張柳、胡豪結成種田「搭子」,發揮各自一技之長「強強聯合」。他們的緣分源於「糧二代」:父輩都是當地有名的第一代種糧大戶,經常在一起交往,因而彼此熟識。
「農忙時節,鄉下請幫工比較難,特別是技術熟練過硬的機手就更難。」張超說,他們幾家共有2400畝稻田,各自都是全能機手,於是決定聯手一起幹,包括大田翻耕、機插機拋、打藥施肥等農活,高質又高效。
3月18日,龔小勛、張超、胡豪等種田「搭子」在育秧大棚操作機器做育秧盤。 袁靜 攝
「糧二代」返鄉種田並非偶然現象,既是因城市生活壓力太大,同時也是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要。而農村環境的不斷改善,也讓年輕人看到了新希望。「00後」胡豪表示,在農機化普及的當下,不管是憑借農機操作技術外出「打租」(從事農機社會化服務)增加收入,還是幫人代耕代種,都充滿成就感。
年輕人往往不滿足於傳統種植方式,希望透過科技手段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品質。沅江市草尾鎮「90後」周波在接下父親種糧大戶的頭銜後,選擇與中聯重科智慧農業合作,規模化、現代化、數位化種糧實作了增產增效增收。「只要年輕人願意紮根農村,農業產業升級和轉型就有希望。」周波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