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紅事是錦上添花,白事是查驗人性。紅白事是人生大事,無論帝王將相,還是平頭百姓,都希望這些事情上熱熱鬧鬧的。
特別是在農村,人們非常重視紅白事的場面,甚至以它來衡量做人的成功與失敗。最近在村裏參加的兩場葬禮更是深有感觸。
前幾天,老公的一個朋友的父親去世了。因為關系比較好,所以提前兩天就回去幫忙了。
那天我們到的時候是上午十點多,還沒進巷子口,遠遠就看見路兩邊停著很多車,一看就是因喪事而來的。
吃飯的棚子搭在離巷子出來的路上,加上做飯的棚子,一共有三個,把馬路都占了,這在農村也是正常的事情,誰家也不會挑理。
飯棚裏有人在忙碌,有摘菜的,有煮肉的,還有很多人沒事幹,就是坐在棚子裏聊天,或者是站在街口三五成群地嘮嗑。
走進巷子裏,兩邊靠墻擺放著許多花圈,那種有院墻高的花圈就有幾十個,還不斷地有人來人往。
主家穿著孝服,忙碌著應付各路人等,迎來送往,也看不出臉上有半點悲淒之色。
到了吃午飯的時候,本來我目測是最多坐個十來桌,但到了飯菜上桌,突然不知哪裏冒出來很多人,足足坐了三十多桌,這比普通人家出殯當天的人還多。
我問老公:怎麽剛才幹活的沒見這麽多啊?
老公說:這就是村裏的習俗,出殯的前一天,左鄰右舍和親戚朋友,願意來的就都會來,不管有沒有幹活,到午飯的時候就都來吃飯了。而且來吃飯的人越多,主家越高興,說明他家人緣好。
我聽得一楞一楞的,這家夥,前一天的排場都會趕上別人家當天的規模了。
看到飯菜的規格,我又瞪大了眼,現在提倡喪事簡辦,別人家白事上即使是出殯當天也只有四個涼菜、四盤熟肉、一鍋燴菜,主食是饅頭。前一天的幫忙飯則只有燴菜面。
而他們家,為了彰顯自己家的富裕,還沒有正式出殯,桌子上就很豐盛了,有十幾道菜,除了沒有魚和最後的四蒸碗,其他的基本和紅事菜品規格差不多。
之所以敢這樣,因為他家是做買賣的,沒有在機關單位上班的,不怕被人舉報。村裏和鎮上對這種事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會強行要求的。
人們興高采烈地吃著,邊大聲談笑,邊稱贊著這家主人的大氣。
第二天出殯我沒去。我老回來說,足足有兩千多人,兩百桌還沒有坐完。棺材是32擡的,在每個路口都可勁兒地表演,光給擡材的賞錢就出了一萬多。
我聽得嘖嘖稱奇,這也就是在農村,搞這麽大陣仗,妥妥的擺闊氣啊。
想起上個月我們參加的另一場葬禮,那跟這相比簡直是天上地下。
那是我娘家的親戚,我一位老舅去世了。那葬禮,簡直能用寒酸來形容了。
前一天都沒有什麽人幫忙,除了自己家的侄子們,看不到幾個人。因為老舅家孩子們都在城裏生活,只有老舅在農村,他們不給別人家幫忙,所以自己家有事也喊不來人。
出殯當天,我以為吃飯起碼坐桌子,簡單擺幾個菜。沒想到壓根不擺桌子,只是燉了一鍋大燴菜,每人盛一碗菜,拿一個饅頭,站在那兒,或者蹲在墻角三下五除二就撥拉完了。
洗碗的也沒雇人,都是自己家的親戚,出殯也沒雇擡棺材的,是用三輪板兒車拉的,男人們走在棺材前面,後面跟著四輛小馬車,上面坐著哭喪的女人,顯得特別冷清。
我悄悄問了另一個親戚:怎麽這個村裏的喪事這麽簡陋?
那個親戚說:不是都這樣,也是看誰家辦。白事的規則是不請自到,那些有頭有臉的、或者人緣特別好的人家,主動上門的就多,所以辦得風光。
條件差的或者人緣差的,來的人就少,主家也能省則省。
我說:那有什麽人緣好不好,一個是平時給別人家多幫忙的,人家就禮尚往來。再一個有錢有勢的,巴結的人多,所以就排場大。
看來,處處都是人情世故啊。怪不得這幾年提倡紅白事簡辦呢,就是防止那些人趁機撈錢。
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覺悟也高了,尤其在城裏,親戚、友朋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老觀念已經過時,不想把紅白事搞得太繁瑣。有的人家甚至葬禮都不待客,頭一天去世第二火化,省事又省錢。
也只有農村還保留著那些舊的風俗。其實不管白事還是紅事,場面越大,熱鬧的背後掩藏的人性越復雜。
或許有一天,農村也會把這些繁瑣的喪禮習慣丟掉,到那時候,人們就不用為各種隨禮搞得犯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