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農村汙水處理設施要「建為用」而不能「建為看」

2024-06-07三農

轉自:中國環境網

農村居民生活產生的沖廁、洗滌、洗浴和廚房排出的汙水等屬於農村生活汙水。一段時間,不少地方著眼提高農村經濟發展、促進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如火如荼。各種型別的汙水處理站確實解決了汙水亂倒亂排、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問題,但是,在一些區域,農村生活汙水治理亂象仍然存在,一些人反映,有的農村建立的汙水處理站,群眾並不買賬,農民獲得感幸福感不高。

從現實情況來看,農村生活汙水治理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治理理念滯後,缺少治理重點。把汙水處理單一理解為收集,認為汙水收集起來了就是治理了,沒有明確的治理重點和治理目的。有的農村居住分散,幾戶組成一個村莊,星星點點遍布在一個鄉鎮;有的戶數雖在,但人員稀少,幾十戶的家庭只有幾十人甚至十幾人。村居現狀與人口居住實際決定了汙水產生數量少,汙水型別單一,有的家庭洗滌、廚房、沖廁等,一天只能產生兩三桶汙水,卻被要求透過管道運送到幾公裏甚至十幾公裏的汙水處理站。理念滯後思想落後,更談不上因村施策、重點突出。勞民傷財,群眾有意見。

二是治理模式單一,評判標準單一。有的地方政府對農村生活汙水治理不用心不上心,只用「一根筋」的治理模式,建造汙水處理站只考慮投入,不考慮產出,不貼合農村居住實際、人口數量實際以及 慣的生活方式實際。各級對治理成效評判標準單一,有的甚至僅以汙水處理站建了多少面積、建造的數量、有沒有完成上級下達的指標為評判標準,並且作為考核評比的內容,使得有的不是「建為用」而是「建為看」,為了完成任務,「一窩蜂」「一飆風」盲目上計畫。

三是建設標準低,基礎設施落後。治理理念和出發點出現偏差,必然會出現一些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品質不高、處理模式落後。許多農村地區的汙水處理設施異常簡陋,甚至缺乏基本的處理裝置,有的甚至把管網鋪設在農田裏,犁耙一過處處滲漏;有的處理效率低下,無法達到預期的處理效果,收集的汙水得不到處理,只能偷排外環境;有的偷工減料,設施沒按規劃進行建設,或者建設的汙水裝置常年處於「沈睡」狀態,不能正常投入使用;有的借機申請汙水處理專項基金,卻巧立名目挪作他用,科目上花的是更多的錢,建設的卻是一個處理能力小得多的處理站。

四是運維困難,成了負擔。一方面,不少臨時抱佛腳建造的汙水處理站,由於設施與處理量不匹配,要麽收集不到汙水不必要執行,要麽處理能力達不到無法執行。另一方面,建好的農村汙水處理設施,基本上大都是村鎮負責管理維護,由於設施落後和處理成本費用高昂,很多村鎮無力負擔日常維護及營運費用,加上運維周期長、運維成本高,村鎮又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和裝置,管理和監管存在漏洞,設施很容易損壞或失效,被擱置或基本閑置現象普遍,不少鄉鎮平時僅用作上級檢查展示使用,負責維護管理的幹部為了應對檢查,想盡辦法制假造假各項數據,不僅疲憊不堪,而且助長催生 形式主義 和不正之風。

與城市相比,廣闊的農村有著獨特的地理、經濟和文化內容,加上近年來農村人口密度越來越低,這為汙水的處理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和選擇空間。農村的汙水處理不能照搬城市的汙水處理模式,要在有限的資源和預算下,找到一種適合農村的汙水處理方案。

一要瞄準特點治理。治理農村汙水首先要知彼知己,然後再考慮對癥下藥。要準確把握農村汙水的自身特點和排放特點進行治理。農村生活汙水成分復雜,大多汙染物含量都很高,這些汙染物不僅危害人體健康,還會對環境造成危害。要了解農村汙水的排放特點,明確是因為農村的地形和居住的特殊性,決定了農村汙水分散在不同的區域和農戶中,呈現始終處於在排放分散型狀態,收集和處理農村生活汙水不能脫離這種分散的排放方式。要善於運用好各類有特點的技術進行治理。由於農村汙水排放分散和汙染物含量高,導致其處理難度較大,傳統的汙水處理技術難以適應農村的環境條件。要結合農村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資源狀況等自然因素,農村的人口規模、居住分布、生活 慣、經濟水平、文化程度等社會因素,農村生活汙水的水量、水質、變化規律、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等技術因素,采用適合農村特點的技術和裝置。要找準當前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程的短板進行治理,比如尚未健全的管理法規和制度體系,還不完善的管理監督及考核機制,以及執行管理工作不平衡、公眾參與度不高、對社會的宣傳方面還有待於加強等,這些問題制約了農村汙水處理的發展,給農村汙水處理的進行帶來了困難,必須要把好脈問好診破好局,尋求選擇和解決適用於農村的最佳汙水處理模式。

二要堅持多樣治理。農戶居住不集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差、區域生態環境脆弱等是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的難題。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不搞「一刀切」,善於運用多種農村生活汙水處理的方法,哪種方法管用、哪種方法有利於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哪種方法受到百姓歡迎就用哪種方法。要針對不同區域的不同問題,科學選定治理模式:居住較為集中、環境要求較高的地區,采用城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放射線帶動周邊村模式;不具備條件的人口集聚村莊,采取單村或多村合建汙水處理設施;生活汙水處理有余量的企事業單位,主動承接周邊農村生活汙水;具備條件的村莊就近采取收集轉運;居住分散地區探索采用生態處理技術,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多種方法,對農村生活汙水中的有機物、無機物、微生物、營養鹽等汙染物進行去除或轉化,透過預處理、生物處理和後處理使汙水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達到可以用於農業灌溉、景觀用水、生態用水等目的。比如,厭氧+生態種植組合工藝農村汙水處理就有這自己獨特的優勢。透過調節池、厭氧池、生態塘組合,廢水透過自然流動,經過生物處理使廢水處理達標。營運成本低、人力消耗低。

三要突出創新治理。一直以來,農村汙水處理存在著「一條路走到黑」的「建站處理」固有模式,無論是咫尺為鄰還是路遠迢迢,都要鋪管、轉運、收納匯總,既沒有充分考慮不同區位條件、人口密集程度,也沒有顧及汙水產生規模、排放去向和人居環境改善需求,投資大、效益低,營運成本高、管理維護難,有的收集不到水也要執行,甚至出現在進水口「倒糞」造汙現象, 形式主義 、弄虛作假一度在基層流行。要堅持「一次建設、長效執行」的治理模式和以「永續治理方案」為主的治理思路,拓寬治理渠道,創新治理辦法。要立足「農村、農民、農業、農田」,針對廣大農村點源汙染排放分散、隨機性強、水量較小,建設管網難收集、費用高等特點,創造性地開展農村汙染資源化利用治理,推動農村汙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與美麗鄉村建設景觀打造相結合,針對性地探索生態法處理農村生活汙水並形成以生態修復、變「汙水」為「肥水」還田、澆地的新模式。要善於使用生態農業和生態廁所等環保技術來處理農村的汙水,在農村居民生活汙水產生的源頭上進行就地處理和迴圈利用,滿足農民需求,提高農民的生活品質和健康水平,推動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比如,針對廣大農村地區,生活汙染、村莊面源汙染、農業面源汙染、內源汙染等,面對河道、溝塘黑臭水體這一緊迫而又復雜的治理難題,可以透過將村民房前屋後的溝渠河塘進行連通,在村落最低點利用提升泵實作區域內活水迴圈,再將連通的溝渠打造成生態溝渠,在溝渠內構建「貝魚草菌藻」立體修復系統,利用水體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達到水質凈化以及資源化利用的目的,打造成美麗健康的河流,實作水質、生態、環境同步提升,讓農村汙水「能施肥、能灌溉」,地表水體「能洗衣、能洗菜」,最終實作自然村各種汙染(營養)的內迴圈。

作者單位:安徽省生態環境廳督察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