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新疆兵團十師河蟹發展快速發展,蟹種一直外購,蟹種引進過程遇到了蟹種品質良莠不齊,運輸困難等各種問題直接影響到成蟹的養成規格與養殖產量,影響到河蟹養殖業的健康發展,養殖戶也逐漸開始意識到河蟹種質的重要性。為此,我中心特開展苗種本地培育試驗,擬探討本地進行苗種培育的可行性,現將試驗情況敘述如下。
關鍵詞: 西北地方、遼河蟹、蟹種培育
正文 : 新疆兵團第十師位於新疆最北部阿勒泰地區,是兵團最重要的水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養殖戶逐漸自發調整養殖結構,走名優水產品養殖之路。河蟹具有市場廣闊、運輸時間長運輸成本低成活率高的特點,且大水面(單個水面面積千畝以上)放養成本較低,於是逐漸成為我師主要放養品種之一。2016年全區大水面放養河蟹面積占到全師養殖總面積的64.7%,產量占到養殖總產的5%以上。蟹種的優劣是成蟹養殖的關鍵,但多年來苗種一直外購存在價格波動大,運輸成本高、苗種品質不穩定等問題,所以在本地開展苗種培育試驗,透過觀察和記錄數據探討河蟹苗種本地培育的可行性。
1.材料與方法
1.1蟹苗來源
自遼寧盤錦光合蟹業有限責任公司,購進8千克,蟹苗規格10萬只/千克左右。選購標準:體質健壯,體色金黃,附肢齊全,淡化完全。經過20個小時的運輸後,到達塘邊,檢查苗種手握有硬殼感,松手後苗種自行散開,大小均勻,放入水中快速自行遊開。
1.2試驗池塘
在十師特種魚類救護中心試驗基地選擇兩個苗種培育池塘作為蟹種培育池,池塘面積分別為:一號池塘6畝、二號池塘4畝,坡比1:2.5,進排水完善,進水口采用密眼篩絹過濾,水源為額爾齊斯河水透過渠系進入場區。增氧裝置為苗種池並聯使用的7.5千瓦羅茨風機一台並配備奈米增氧管。
1.3池塘準備
池塘前一年冬季排幹水備用,經過冬季凍塘,開春暴曬,於2016年4月25日進水30厘米,5月5日池塘30%面積已分布有水草,5月7日起全池潑灑豆漿,黃豆用量0.5千克/畝,水加深至50厘米。周圍用大棚專用的厚塑膠布搭建高30厘米防逃墻。
1.4放苗
5月15日放苗,當日天氣晴朗,風力3級,水溫16℃,溶氧5.5毫克/升,放養密度分別為:一號池塘4畝0.67千克/畝,二號池塘1千克/畝。
蟹苗到達塘邊拆封,箱內冰塊已融化,但箱內溫度不高,靜置20分鐘後,將蟹苗袋浸泡在池水中5-10分鐘,再放於塘邊3-5分鐘,重復4次後,使蟹苗吃足水,並充分適應池水溫度後,在上風頭,淺水區,緩慢把蟹苗沿塘邊分散倒入,放苗時註意,切勿把蟹苗倒入因操作引起的渾水區域。
蟹苗下塘後經常監測溶氧,並適時開啟增氧機,保障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1.5投餵管理
蟹種下塘時池中浮遊動物較多,下塘6小時後投餵少量蛋黃並繼續潑灑豆漿,由於新疆當地早晚溫差較大,每日投餵時間集中在9-20點之間,養殖前期,每日潑灑豆漿2次,同時潑灑魚糜兩次,魚糜用量為1千克/畝/天。到6月10日左右仔蟹逐漸長成幼蟹,每畝魚糜投放量逐漸增加到2-3千克/天,直至八月以後沿池邊定點堆放魚糜,每畝日投放量3.5千克/天,分兩次投餵,早晨8-9點堆放日投放量的30%,下午9-10堆放日投餵量的70%。早晚觀察根據蟹苗吃食量適當增減堆放數量。
根據觀察新疆早晚氣溫較低,溫差大,積溫低於內地,所以蛻殼時間較江浙地區每期長3-5天。
1.6補充水草
由於首次進行蟹種培育試驗,特地在蟹種培育池旁邊選擇6畝池塘一口,5月5日放水30厘米人工伊樂藻,截止6月初,水草長勢一般,增殖情況較差,直至6月15日最高氣溫升至30℃,水溫升至24℃伊樂藻開始生長茂盛,將之上半段割掉撈出,切成20厘米左右的植株,重栽種入蟹種培育池。
1.6水質管理
養殖過程隨著溫度升高逐步增加水深,到7月水深維持在1-1.2公尺左右,整個養殖過程水溫始終保持在27℃以下。
每日監測溶氧,適時開啟增氧機,保證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根據水色加註新水,每次註水不超過30厘米,保證透明度在20厘米以上。本地水質偏堿性,日常進水pH在7.5-8之間,鈣鎂含量較高,但由於使用魚糜作為餌料,容易導致水體偏酸,所以每月潑灑生石灰,每畝用量10千克。
2.試驗結果
2.1數據統計
2016年10月中旬陸續起捕,共計捕出蟹種678.6千克。
2.2成本核算
成本共計11973:包括苗種連同運輸費用3450元,餌料費用3150元,水電費373元,人工費5000元。
平均每千克蟹種17.64元。
3.分析與討論
3.1試驗表明在阿勒泰地區進行蟹種培育是可行的,尤其是在大水面附屬池塘養殖,能夠大幅節約成本,價格低於外購價格。
3.2水草養殖是關鍵,但是本地池塘大部份原有生長水草無法滿足河蟹培育需要,可利用大水面淺灘進行水草培育。
3.3由於整個養殖試驗未發現病害,所以本地蟹種培育過程中的病害防治尚屬空白。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