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朱士林|趣談農時諺語「做天難做四月天」

2024-03-29三農

朱士林 男 1947年8月出生, 中共黨員,大專文化,上海市崇明文史研究會會員,上海市崇明作家協會會員。曾獲得上海市高級經濟師資格證,教師資格證和一級(高級)商品經營師資格證。

1968年8月參加工作,2007年8月退休。退休前系崇明縣供銷合作總社機關幹部。工作期間,先後在【中國當代思想寶庫】【上海商業經濟】和【上海住宅】等刋物和雜誌上發表多篇論文和文章。退休後撰寫的數十篇文章和詩歌也在【東方城鄉報】【中國社群報】【中國剪報】【社群】【工會博覽】和【速讀】等報刋雜誌上發表。©本文經授權後發表,轉載、投稿及咨詢請聯系本公眾號。

趣談農時諺語「做天難做四月天」

數百年來,居住在長江下遊東海入海口的崇明島上的人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產實踐,總結了許多富含哲理且又喜聞樂見的農家諺語和有關天氣方面的氣象諺語。今天筆者說一說關於「做天難做四月天」這句諺語的由來及其含義。

眾所周知,天是至高無上的,它在自然界總是隨心所欲、獨來獨往,不受任何人的約束,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傳說在遠古時期,天上漏洞百出,每逢下雨天,凡是有漏洞的地方雨水順註而下,致使農作物被淹沒,老百姓都被洪水所沖走乃至喪失性命。見此情形,女媧開始補修天上出現的漏洞,把漏洞百出的天修補得天衣無縫,這就是人們傳說的「女媧補天」。另一傳說,在遠古時期,天上有十個太陽,那時的人們好比生活在火爐旁,無論白天黑夜都要被火紅的太陽曬得汗流浹背,別說那些曬得幹枯不活的莊稼,就連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都被曬得焦頭爛額、奄奄一息。眼看火辣辣的太陽將要把地球上的生靈要滅亡了,於是出現了一位英雄。有一天他手握數百公斤重的大弓和數十公斤重的長箭,當他把箭搭在弓上,用粗壯的大手拉動弓弦,只見一團火光接著一團火光從空中掉落地上,待到剩下最後一個太陽的時候,天開始發話了,要求英雄手下留情,剩下這最後一個太陽,同時天還向人們保證,努力為活著的老百姓造福。這就是神話傳說中的「後羿射日」的故事。傳說天自此以後再也不為所欲為、無法無天了。天上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循規蹈矩、默默無聞地為人們服務,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之分,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還按照農時的特點分為二十四個節氣。人們在生活和生產中,只要勤勞耕作,對播種的農作物合理培管,那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待到秋天收獲季節總會有好的收獲,五谷豐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天道酬勤」。如果人們違背了天意,則就要受到天的懲罰,嚴重的則就受到「天打五雷轟」。

一年有十二個月,農歷四月份,對於天來說,是最難做事、最難做人的一個月。崇明島上長期居住的老百姓概括了兩句話佐證了「做天難做四月天」這一句諺語。這兩句話是:秧要日頭(太陽)蔴要雨,蠶要溫和麥要寒。下面筆者就自己的認識細細分析一下這兩句話的含義。歷史上每年的農歷四月,是春末夏初交替之時,天氣變化多端,風雲變幻莫測;有時氣溫上升高達30度乃至超過30度,有時氣溫驟降低至10度以下;有時上午天氣很好陽光普照,下午或晚上突然受到北方冷空氣南下,傾刻間狂風大作,氣候變得陰暗潮濕;有時有霧霾沙塵暴,有時有雷鳴電閃,緊接著還有「春雷雪見冰」的天氣出現……而這種惡劣多變的氣候對於農作物來說非常不利,對於某些生物和動物來說也是大有「雪上加霜」之感覺,對於人們的生活和生產也增加了不少困難……

水稻和三麥(元麥、大麥和小麥的總稱)是崇明人們主要的糧食作物。每年清明節之後,農戶就要開始篩選稻種、浸種催芽;在谷雨節氣到來之際將預選劃定的田塊作為落谷的秧田(一般按1:10的比例確定秧田的播種面積,即十畝水稻田落定一畝秧田)。到了農歷四月,正是稻谷種子在秧田裏吐綠生長期,這時候的秧苗需要大量的光照,也就是說希望天氣好、陽光普照、日照充足。

崇明島上的農戶早先大都是漁民,為了捕捉魚蝦之類的水產品,他們自己動手編結漁網和搓就麻繩(草繩容易扯斷),為了節減成本加上交通不便,他們在圍墾後的土地上種植蔴樹,待到秋後收割後,將蔴桿上的皮剝下來浸泡後編織成粗細不等的麻線麻繩。每年的農歷四月正是這些蔴苗生長的時期,蔴苗生產期不需要太陽光照,而最適宜的氣候是小雨蒙蒙或陰雨綿綿。

居住在崇明島上的農戶除了重視漁業生產和農業生產外,還有一些農戶家庭重視養蠶這個副業生產。在舊社會,窮人家單家獨戶養雞養鴨和養羊的,都不把這些當做副業生產的(很少有人家養豬的,只有地主富農家才養得起牛,因為這些大牲畜花本大),一般的農戶家養雞養鴨生下來的蛋都舍不得自己吃,要逐日積攢下來後拿到集市上兌換錢再購買油鹽醬醋糖等物品,每到逢年過節或重大喜慶之時(如孩子結婚、老人壽慶等)才宰殺自己飼養的雞鴨鵝等禽畜。

在那個年代,農戶在宅前宅後或溝邊種上幾株桑樹(桑樹成活率比一般樹高),家裏用竹制的篩子或藤盤養入數百條或上千條蠶寶寶。每當農歷四月,正是白白胖胖的蠶寶寶需要溫和的天氣,害怕陰冷潮濕的氣候,因為再過一段時間,這些蠶寶寶就要停止進食而轉為吐絲作繭階段。如果氣溫陰冷,將直接影響蠶寶寶的性命乃至過早喪命而不能吐絲作繭。

每年的農歷四月,是生長在農田裏的三麥(崇明人大都種植元麥,較少種植大麥和小麥)在經歷過隆冬嚴寒的考驗後進入了春暖花開的季節,開始蓬勃生長抽穗灌漿。這個時期麥苗不需要陽光曬,而需要濛濛細雨和潮濕的氣候,按照老農的說法,這時候的麥苗在抽穗時是「麥莠寒」。

以上就是筆者就數百年來老祖宗對「做天難做四月天」所高度概括的「秧要日頭(太陽)蔴要雨,蠶要溫和麥要寒」這兩句話含義的註解。

「做天難做四月天」,這句擬人化的農時諺語,充分體現了我們崇明島上老祖宗的聰明才智。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文章均為作者授權釋出,任何媒體及個人轉載請聯系本公眾號授權,並在轉載時標明出處及作者,謝謝合作。

心語編委會

主 編:陸安心

副主編:施炳剛

視 覺:沈雯逸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

分享

收藏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