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當「溜達雞」遇上AI,能擦出什麽樣的火花?

2024-03-15三農

山頂上的智慧農場

徐其勇在貴州赤水天台山山頂建了座養殖場,裏面養了一萬來只赤水烏骨雞。

和很多地方的「溜達雞」一樣,這些烏骨雞都是散養在山間,吃山裏的蟲與草,喝林間的清泉水,主打一個生態有機。

和大多數地方不同的是,徐其勇的雞舍附近,安了監控網路攝影機。這網路攝影機不是純監控,而是嵌入了電腦視覺辨識和人工智慧技術。具體來說,就是雞棚裏出了事它能警報,雞排泄的便便有異樣它也能夠發現,甚至還能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2023年,徐其勇和深圳大學合作,引進了中國第一個烏骨雞AI林下養殖系統。憑借這套系統,他的雞場管理變得便捷高效。

如今,烏骨雞養殖已經成當地特色產業。天台山村所在的天台鎮,每年出欄50萬只烏骨雞,產值1億多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過去的1000多元,增長到現在的18000多元。

拿出「搖錢樹」 孕育萬千羽

天台山人開始規模化養殖烏骨雞,還要從當地育種場已故的老場長司宗貴說起。

20世紀90年代,由於山多地少、交通閉塞,大山深處的天台山村,還是一副貧窮落後的樣貌。為了改善生活,司宗貴決定嘗試烏骨雞規模化養殖。可那時人們都是零星養個幾只、十幾只,規模不大,雞的種苗也不純。為了給大家蹚出一條發展路,司宗貴走進深山,一戶戶尋找原種烏骨雞。

然而即便找到了原種雞,也很難帶回來。當地有個說法,養豬為過年,養牛為種田,養雞為用錢。那時候大家養的雞,相當於一家子的「搖錢樹」,平常日常生活所需的花銷,幾乎是靠這麽幾只雞下蛋換來的。向人家討「搖錢樹」,對方怎麽可能答應。

但司宗貴沒放棄,一次一次登門。聊得多了人們就漸漸明白這是件好事兒,於是紛紛拿出貼補家用的下蛋雞。那一年,司宗貴收集到400多只純種雞苗,育種試驗也獲得了成功。

育種成功後,司宗貴又把育出的雞苗回饋當年幫助過自己的鄉親。村裏400多戶人家,有100多戶養起了烏骨雞。幫別人就是幫自己,一羽育出萬千羽,就這樣,純種赤水烏骨雞在天台山上茁壯成群。

古老山鄉插上科技翅膀

這些年,隨著公路的修通,很多創業者來到了天台山村,徐其勇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赤水烏骨雞的原產地,天台山十分適合發展烏骨雞林下散養模式,但要把荒山改造成養殖場卻不容易。徐其勇剛來那會兒,水電網都不通,還到處是蚊子、毒蛇和野狗,特別令人惱火。

山裏的艱苦環境讓外來的創業者有些不適應,就在這時,村民們送來了一簍簍蔬菜,他們用樸實和熱情留住了這些外來的創業者。

隨著徐其勇的林下養殖基地初具規模,他開始把自己累積的養殖技術分享給村民。為了當年那一簍蔬菜的情義,徐其勇打算在全村推廣烏骨雞AI林下養殖技術,幫助村民解決傳統養殖中面臨的問題。

不久的將來,山裏人家的生活,將會在人工智慧的助力下邁向新階段。從家家戶戶門前的庭院經濟,到規模化、科技化的林下養殖模式,如今,赤水市已經有3萬多農戶依靠烏骨雞改變了生活。插上科技翅膀的古老山鄉,正在奔向更美好的未來。

來源:CCTV4

編輯:楊利婭

責編:牛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