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稻田種「一半」,收入翻三番

2024-09-27三農

在臨沂市羅莊區冊山街道有一塊特殊的稻田,農田被塑膠薄膜分隔成一塊塊小區域,只有中間種上了水稻,水稻下方棲息著大量黑斑蛙,不時傳出「呱呱呱」的蛙聲。

「這是稻蛙立體種養模式,田中種稻、稻下養蛙,實作一田多收。」飛翔家庭農場負責人王文田介紹,這種模式只在小塊土地的中間種上了水稻,水稻與空地各占一半。之所以留出這麽多空間,是為了集中飼養管理,也方便觀察蛙群在田間的活動及采食情況。如果空間過小,蛙群容易過度集中而發生踩踏傷亡。

稻蛙立體種養模式水稻與空地各占一半。

「雖然水稻只種了一半,但是效益一點沒少。農場出產的稻谷不施化肥、不打農藥,口感好,價格也高。去年,水稻就賣到了每斤8元。」王文田算了一筆賬,每畝田年產稻谷800多斤,產蛙近2000斤,蛙按每斤15元來算,畝均收入能到3.6萬元,與傳統水稻單作相比,收入翻三番。

「之所以采用這種模式,很大程度上源於這裏特殊的土地條件。」講到種植緣由,王文田開啟了話匣子。

2018年,他回到家鄉流轉了20畝地,其中大部份是讓人犯愁的低窪澇地,流轉之後種了幾年的小麥玉米,每年都遭受水淹,減產嚴重。

因此,王文田一直在研究學習低窪地怎麽「搞」種植。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南方有稻田養青蛙的案例。

青蛙怕熱怕曬,水稻給青蛙遮陰;田裏有蟲,青蛙幫水稻捕捉害蟲,同時青蛙糞便還能給水稻施肥。不僅節約種地成本和人工成本,還能有效減少農業面源汙染,水稻種植更加綠色環保。「我們這裏旁邊就是沂河,種水稻不缺水;周邊飯店、市場對於青蛙的需求也很大,完全不愁賣。」王文田說。

王文田養殖的黑斑蛙,俗稱「田雞」。

說幹就幹,2021年,王文田就開始嘗試稻蛙立體種養模式。「現在養殖青蛙辦證也簡單了,從2020年5月開始,養青蛙就被算作水產了,只需要辦個水產養殖的營業執照就行。」

「最初,我們也走了很多彎路,第一年,青蛙在蝌蚪期就死了很多苗,每天就往外撈蝌蚪的屍體。」王文田說,他在網路上對接到了南方的養蛙能手,透過給能手發視訊、照片,學習解剖,分析青蛙病癥,他慢慢地掌握了養殖管理要點。

「每年4月中下旬投放蝌蚪苗,到9月初長到40克左右就開始收獲了。後面透過不斷投放蝌蚪苗,全年都有青蛙可賣,就算是冬天也能在地裏挖冬眠的青蛙。」王文田捉住一只青蛙展示,還講了一些抓青蛙的趣事。他說,青蛙白天跳來跳去,很難抓到,但是等夜晚拿手電筒一照,青蛙就不動了,上去一捉一個準。

王文田在田裏捉青蛙,青蛙白天跳來跳去,很難抓到。

「現在,每隔一天就有客戶來收購青蛙,主要賣向周邊的飯店和市場,根本不夠賣。」王文田笑著說,夏天的稻田非常漂亮,下一步他打算拿出部份地來發展休閑旅遊業,讓家長帶著小朋友體驗捕捉青蛙的樂趣,也能增加一筆收入。

(大眾新聞·農村大眾記者 李兆興 通訊員 王慶龍 史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