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科創向新|科創板漸成「硬科技」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支點」

2024-07-23三農

2024年7月22日,科創板迎來開市交易5周年。五年來,作為資本市場改革的首塊「試驗田」,科創板逐步向縱深推進,已成為中國「硬科技」企業上市首選地。

近日,多位科創板上市公司創始人及董秘等「關鍵少數」人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科創板以多元包容制度支持「硬科技」企業上市,不僅為科技創新在全生命周期中,提供可接力、有效定價的多元資本支持,同時,也逐步成為助力上市公司科技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支點」。 獲得資本支持的科創板公司,也在不斷聚焦重點領域加快科技攻關,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都有眾多成果,形成了推進新型工業化、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堅實技術保障。

對於科創板未來的發展方向,多位受訪人士表示,希望科創板在堅守「硬科技」定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對優質未盈利企業的上市包容性,優先支持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領域的「硬科技」企業,提升科創板並購估值的包容性,建議吸引更多長期資金入市,透過推出更多適合長期投資者的投資產品和工具等等。

科創板首家藥企上市4年凈利增逾350%

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9日收盤,科創板培育了573家「硬科技」上市公司,總市值達5.16萬億元。科創板公司營收由2019年1471.2億元,增至13977.8億元,凈利潤從178.1億元增長至759.6億元。科創板在成為中國硬科技高地的同時,激發了科創板上市公司的技術與市場的活力,硬科技成色凸顯,科技創新碩果累累,多家上市公司營收、凈利潤穩定突破。

例如2019年8月在科創板上市的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微芯生物」,688321),不僅是科創板首家過會企業,還是科創板第一家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

微芯生物董事長魯先平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坦言,微芯生物是科創板最典型的受益者,也驗證了科創板對硬科技企業扶持路徑可行性。

「創新藥領域創業高風險、高投入、高報酬和長周期,幾乎是九死一生。」魯先平表示,微芯生物成立於2001年,在科創板上市前的近18年時間裏,來自創投機構投入只有幾千萬元,公司也因資金匱乏而發展緩慢。科創板上市後,微芯生物獲得了資本大力支持,透過IPO募資10.21億元、可轉債募資5億元,有力地支撐公司的發展與新藥研發。

公開資料顯示,微芯生物主導研發中國第一個原創抗腫瘤新藥西達本胺及全球首創的PPAR全激動劑西格列他鈉填補了國內治療領域的空白;2023年,微芯生物旗下的代謝病領域國家1類新藥西格列他鈉以及西達本胺片(愛譜沙®)透過醫保談判,進入國家醫藥目錄。

上市以來,微芯生物業績實作穩定增長,營業收入從2019年的1.74億元,在2023年增長至5.24億元;歸母凈利潤從2019年的1946.54萬元,在2023年增長至8884萬元,增幅達356.4%。

科創板充分啟用中國科創生產力

科創板多元包容的發行上市制度下,一大批在原有制度下無法登陸A股市場的「硬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截至7月22日收盤,已有54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8家特殊表決權架構企業、7家紅籌企業、20家采用第五套標準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其中,雲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雲從科技-UW」,688327)就是一家上市時未盈利、特殊表決權架構企業。

2022年5月27日,雲從科技-UW正式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成為科創板「AI平台第一股」。在上市後的一年時間裏,雲從科技在技術上的突破可圈可點,釋出從容大模型,啟動營運西部智算中心,並聯手人工智慧與數位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共建通用大模型研究中心。得益於客戶對數智化未來套用的可能性的看好,人工智慧相關產品的需求明顯增長,雲從科技-UW收入規模呈現相對穩健增長態勢,實作營業收入62812.21萬元,同比增長19.33%。得益於雲從科技-UW人機協同作業系統產品隨著市場的推廣,銷售規模顯著躍升,公司整體毛利率較上一財年實作了穩步提高,由2022年的34.37%提升至52.29%。

「科創板為雲從科技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資並購工具,改善了公司的財務結構,提高了抗風險能力,IPO募集資金的有效運用不斷提升公司的研發、生產、銷售等各方面實力,助力了公司的經營發展和技術創新,經營業績穩步增長。」雲從科技董事會秘書楊樺向澎湃新聞說道,「科創板允許創新企業上市,這對於初創科技企業而言較為重要,因為我們往往需要資金投入來支持科技創新和發展。而科技創新企業通常都具備高投入、高成長、強創新的特性,這導致大部份科技創新企業更多的價值來自未來的發展前景。」楊樺強調,「二級市場給予雲從科技一個更大的平台和勇氣,公司更有信心讓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壯大,充分啟用中國科創生產力。」

除了為企業創造融資環境,科創板也成為企業提升知名度的重要渠道。

2020年11月24日,浙江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控技術」,688777.SH,瑞交所證券程式碼: SUPCON)成功登陸科創板。中控技術成立於1999年,是工業自動化領域的領先企業之一,是流程工業智慧制造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中控技術的主營業務符合上海證券交易所重點推薦的「高端裝備」之「智慧制造」領域。

中控技術董事會秘書、財務負責人、副總裁房永生向澎湃新聞說道,公司上市後,品牌美譽度與客戶認可度得到顯著提升。「上市前,中控技術已被視為具有技術創新能力的工業自動化公司,但上市後,公司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使用者對公司承擔大型計畫的持續服務能力以及成為長期戰略合作夥伴的期待顯著提升。」房永生還表示,科創板的「硬科技」內容為公司樹立了科技創新的「金字招牌」,進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形象,為公司跨行業拓展新興業務給予了很大的助力。

房永生介紹道,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成功募集到16.37億元,為後續的研發投入、市場拓展和產業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持。資料顯示,中控技術研發投入持續保持較高水平,每年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穩定在11%左右。2020-2023年,研發費用累計為24.59億元。

江蘇碩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碩世生物」,688399)副總裁兼董秘胡園園也向澎湃新聞表示,碩世生物在2019年12月5日科創板上市後,企業的品牌知名度得到提高,在商務談判及日常購銷活動中占據了更為有利的競爭地位。公司凈資產、總資產分別由上市初期(2019年底)的10.21億元和11.54億元增長至2023年底的34.05億元和39.06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 35%,這一成果彰顯了公司穩健的發展態勢和強勁的增長潛力。

碩世生物在硬科技領域同樣碩果累累。根據已取得國內醫療器械註冊證/備案憑證、國內授權專利分別由上市初期(2019年底)的53項、30項增加至2023年底的125項、79項,為公司未來發展持續註入充足的原動力。

此外,賽諾醫療科學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賽諾醫療」,688108)向澎湃新聞表示,科創板上市使得賽諾醫療在面對行業挑戰時有了迎難而上的底氣和能力。

「2020年,公司上市後不久,國家推出冠脈支架集采政策,由於公司新一代合金材質藥物支架尚未完成國內註冊,未能參與此次集采,彼時公司冠脈支架的銷售額占營業收入比例超過70%,集采對公司經營產生重大沖擊,營業收入大幅下降,並由盈利轉為虧損,公司面臨嚴峻考驗。」賽諾醫療表示,公司發展並未因此停滯不前,反而以此為契機,開啟了自我革新之路。

2021年至2022年首輪冠脈支架集采期間,公司利用科創板上市帶來的資金支持,公司持續研發創新,加速在神經介入、冠脈介入等領域的研發投入,最佳化了治理政策,提高了營運管理效率,在持續塑造企業良好形象的同時,依托科創板靈活的股權激勵政策保留並吸引核心人才,持續提高公司核心競爭力。2023年至2024年,公司上市後大力投入的研發創新成果持續商業化,為公司的發展持續註入新的活力,助力公司逐步走出困境,為後續的持續增長奠定了基礎。

中國版納斯達克還要走多遠

在科創板成立五周年這一重要時刻,回顧其發展歷程,科創板作為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創新的試驗田,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僅為科技創新型企業提供了更加包容、高效的融資平台,也推動了資本市場制度的深刻變革。不過,科創板從設立之初就被冠以「中國版納斯達克」的期待,到如今科創板距離納斯達克還有哪些提升空間?

「科創板在制度設計上借鑒了納斯達克的一些特點,如註冊制、更靈活的上市標準等,但其制度成熟度和市場深度還需進一步提升。例如,納斯達克擁有更加成熟的衍生品市場,這些都有助於提高市場的流動性。」楊樺表示,納斯達克吸引了大量全球企業上市,具有高度的國際化水平。相比之下,科創板雖然已經開放給符合條件的外資企業,但在國際化的步伐上仍有待加快,包括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者和跨國公司。

此外,楊樺還表示,納斯達克周圍形成了一個包括風投、孵化器、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在內的完整生態系,這對於初創企業的成長至關重要。科創板可以進一步加強與各類服務機構的合作,完善整個創新生態鏈。

從科創板試點註冊制到全面註冊制改革落地,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不斷取得進展。與此同時,外界對於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仍充滿期待。

在下一步改革期望中,房永生則表示,希望科創板進一步完善交易機制和風險防範;研究最佳化做市商機制、盤後交易機制等,提升科創板交易活躍度。同時,加強市場風險防範,確保市場平穩執行;建議進一步最佳化投資者結構,降低科創板個人投資者入場門檻,建議將前20個交易日證券帳戶及資金帳戶內的資產日均降為10萬元人民幣;建議吸引更多長期資金入市,透過推出更多適合長期投資者的投資產品和工具,如科創50指數ETF等,滿足投資者的多元化需求。

楊樺表示,科創板的改革前景有希望聚焦於進一步提升市場效率、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包括但不限於進一步提升對優質未盈利企業的上市包容性;優先支持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領域的「硬科技」企業;發展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如股票期權、期貨等衍生品;與國家的科技創新政策更加緊密地結合,形成政策合力;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支持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促進地區經濟轉型升級等。

胡園園則建議到,強化科創板「硬科技」定位。發揮科創板在資本市場中的獨特作用,進一步細化科創內容評價標準,包括研發投入、專利數量、技術領先程度等,確保科創板上市企業持續保持科技創新的核心競爭力。對收/並購、引進新產品新技術、引進資金發展的企業予以支持,提升科創板並購估值的包容性。支持企業透過收購上下遊資產,最佳化產業鏈布局,提升整體競爭力和供應鏈穩定性,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房永生還建議最佳化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結束「反向掛鉤」制度,支持合理減持訴求。也有業內人士向澎湃新聞建議,希望科創板在並購重組時,進一步加大稅收優惠力度;建議對高研發投入的企業加大支持力度,如再融資時進一步放寬如現金分紅等限制。

「我們相信,科創板將持續提升中介機構、投資者和上市公司等市場參與者的責任意識,確保市場健康發展,以及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和現代化,最終目標是成為世界領先的科技創新企業融資平台,更好地服務於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楊樺最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