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處暑出伏前,必定是災年」,啥意思?2024年哪天出伏?

2024-07-16三農

(聲明:嚴禁搬運,已全網維權,侵權必究)

「一歲難過關,唯有三伏天」,時間過得真快,如今已經進入三伏天(今年7月15日入伏),進入三伏天很多人會感到身體乏力、食欲不振,我們可以中午小憩一會,這樣有助於幫助我們恢復體力和精神,但是我們午睡的期間不宜過程,睡眠過長會抑制神經中樞,反而會增加困倦感,同時中午睡眠過長還會影響晚上的睡眠品質,這不利於身體健康。

進入三伏天,在路上隨便走走可能就汗流浹背,因此很多人希望酷熱的三伏天趕快過去,那麽今年哪天出伏?關於出伏在中國農村有句老話叫「處暑出伏前,必定是災年」,那麽這句話又是啥意思?我們早點來了解一下。

2024年哪天「出伏」?

三伏天的時間由節氣日期和幹支歷日期共同配合來決定,歷法規定「夏至三庚便入伏」,說的就是從夏至日開始算,夏至後的第3個庚日就是入伏的時間。

這裏的「庚日」也就是幹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幹支歷由10個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個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兩兩組成60個組合,以60天為一周期迴圈記錄日序。庚日總共有6個,分別是: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庚申日,每隔10天庚日出現一次。

今年6月21日夏至,夏至後的第3個庚日在7月15日,為「庚辰日」,因此今年7月15日入伏。

那麽哪一天出伏? 「出伏」也就是三伏天結束了,中國歷法規定「立秋一庚入末伏」,說的就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就是進入末伏的時間。今年8月7日立秋,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在8月14日,這天為「庚戌日」,因此8月14日是進入末伏的時間。

由於末伏是固定的10天,因此今年末伏的時間為8月13日至8月23日,8月23日是三伏天的最後一天,因此今年「出伏」的時間為8月24日,這天為立秋後的第2個庚日。

「處暑出伏前,必定是災年」,是啥意思?

歷法規定「秋後一庚入伏」,因此立秋後還有三伏天中的「末伏」,末伏為10天,立秋節氣有15天,立秋後就是處暑的時間,由於每年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出現的早晚不同,因此每年入末伏的時間不一樣,這就會導致有的年份「出伏」的時間在處暑交節前,而在有的年份「出伏」的時間在處暑交節之後。

這裏的「處暑出伏前」說的意思就是,處暑交節的時間在「出伏」的前面,即先處暑,再「出伏」。今年處暑交節的時間為8月22日,出伏的時間在8月24日,很明顯就屬於「處暑出伏前」。

老話說「處暑出伏前,必定是災年」。這句老話的意思是說,如果處暑交節的時間在「出伏」的前面,那麽根據我們老祖宗的經驗,這預示著年景不好,農作物容易減產欠收;在古代本身物質匱乏,如果糧食的收成差,那麽人就容易餓肚子,嚴重的甚至會引發饑荒。

那麽老話有沒有道理? 處暑的時間在出伏前,這意味著出伏後炎熱的時間縮短了,暑熱時間不短不利於農作物光合產物的積累,同時暑熱時間段還容易導致農作物生長積溫不夠,糧食作物的籽粒會變得不飽滿,可以說老話很有道理。

老話還說」處暑出伏後,五谷皆豐收」。 這句老話說的意思就是,如果處暑交節的時間在「出伏」的後面,那麽預示著糧食容易大豐收。處暑交節的時間在出伏的後面,意味著出伏後炎熱的天氣還會比較長,農作物有足夠的生長時間,農作物能透過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機物,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都會大大提高。因此對於農民來說,處暑交節的時間在「出伏」的後面是好事。

總結,今年8月月24日出伏,根據我們老祖宗的經驗,出伏的時間和處暑交節的時間的早晚不同會影響往後的天氣走勢,處暑在出伏的前面預示著冷天來得早,這不利於農作物生長;而處暑在出伏的後面預示著秋天會相對熱,這有利於農作物豐收。

農諺是我們老祖宗的經驗總結,我們參考一下就行, 你認為老話還有道理嗎?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