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隱居鄉裏陳長春:鄉村天然有永續的基因

2024-01-11三農

在鄉村文旅的道路上,一邊是自然環境的生態和諧,一邊是人文環境的生態和諧,與此同時還要有商業發展、經濟拉動,才能讓鄉村文旅健康發展。

文|劉青青

ID | BMR2004

封面 | 隱居鄉裏創始人陳長春

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應該是怎樣的?隱居鄉裏創始人陳長春認為,答案或許就在綿延千年的鄉村裏。

在鄉村文旅的道路上,一邊是自然環境的生態和諧,一邊是人文環境的生態和諧,與此同時還要有商業發展、經濟拉動,才能讓鄉村文旅健康發展。

隱居鄉裏憑借8年時間深耕鄉村文旅產業,利用在地共生模式推動了鄉村振興發展的優秀實踐。在「2023向光年會丨ESG與永續發展的價值創新」大會上,隱居鄉裏還榮獲了「2023向光獎 | 年度社會企業TOP10」。

鄉村天然有永續的基因,鄉村文旅也必然在永續的道路上鉆研前行。

01

隱居於鄉間

隱居鄉裏或許能夠幫助鄉村展現新的面貌,留住「遙遠的故鄉」。

2015年,隱居鄉裏團隊來到北京延慶的一個結滿紅彤彤果實的村子裏,改造了一座閑置的舊宅院,叫它「山楂小院」。

「山楂小院」距離城區2小時車程,交通方便。這裏三面環山,山路蜿蜒、風景秀麗,村莊外的田野層層疊疊,村莊內則生活著淳樸的村民,一派田園風光。小院裏山楂樹枝條舒展,果實紅潤飽滿,掩映著住客的身影,房間內則是現代簡約的設計,充分滿足了現代都市人對居住舒適度的需求。

隱居鄉裏的計畫之一:山楂小院

這樣隱居於鄉間的文旅計畫擊中了當代人對鄉村田園的追求,「山楂小院」的院落數量不斷增長,隱居鄉裏也因此大受鼓舞,繼續這不一樣的鄉村舊宅改造商業模式。

據了解,隱居鄉裏尋覓各種有生態價值、發展價值的村子,這些村子大多因為年輕人外出打工而日漸雕敝,大量舊宅被閑置。隱居鄉裏正是要把原本閑置的舊宅改造出來,加以現代化美術設計和現代化住宿服務,形成鄉村度假的絕佳去處。

陳長春直言:「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隱居鄉裏或許能夠幫助鄉村展現新的面貌,留住「遙遠的故鄉」。

於是,在北京延慶,「山楂小院」伸出紅艷艷的山楂;在北京房山的「姥姥家」充滿古樸的氣息;「雲上石屋」坐落於坡峰嶺半山腰;「麻麻花的山坡」在山色斑斕的麻麻花中隱現;「稻田理想」完全置身於稻田之間;「師傅的山」充盈著道家氣息……

隱居鄉裏計畫之一:師傅的山

目前,隱居鄉裏在全國營運的鄉村文旅計畫有32個,成功改造營運260多座閑置宅農,服務於20萬以上都市人群。

作為中國鄉村生活方式和縣域文旅產業營運商,隱居鄉裏專註國有經濟與村集體經濟,挖掘在地鄉村資源優勢,透過孵化並營運村落品牌實作鄉村沈睡資產的盤活,提供一站式鄉建解決方案。

隱居鄉裏的計畫之一:稻田理想

對村子來說,舊宅改造能夠成就新的文旅計畫,帶來營收;對於村民來說,經過隱居鄉裏的培訓後可以作為「院落管家」服務遊客,增加就業;對於隱居鄉裏來說,必須把好設計和營運的關口,搭建出令人滿意的鄉村文旅計畫,成就價值。

而對於遊客來說,只需要來到鄉村,來到隱居鄉裏,就能得到吃、住、玩的一站式服務。有清晨清新沁脾的空氣,有熱氣騰騰的地方美食,有「院落管家」熱情周到的服務,有鄉間的蟲鳴鳥叫……

隱居於鄉間、寄情於山水是古今文人墨客的向往,在社會進步發展的今天,普通人也能暫時拋卻煩惱,與親朋好友在鄉村小院當中或閑談或對酌,回到小時候的故鄉舊夢當中。

02

追求生態和諧

只有自然環境的生態和諧與人文環境的生態和諧達到統一,才是鄉村最美好的模樣。而這種沈澱了幾百年上千年的鄉村生活,將是人與人、人與自然最平衡的相處模式。

鄉村地緣生長出無數個村莊,每個村莊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肌理,但中國的每個村莊幾乎都趨向於人情社會,趨向於共同富裕的發展理念,以及永續發展的自然環境。

陳長春指出,無論是人與人,還是人與自然,都有著永續的傳統,這是鄉村天然具備的基因。

一方面,關於人與自然的思考貫穿古今,鄉村自然環境的生態和諧令人著迷。

鄉村本身具有很多優點,它與大自然的距離是最合適的,人口居住的密度是最合適的,人均占有的自然資源也是最平衡的。幾千年來,鄉村自給自足這一印象深入人心,正是因為生活在鄉村的絕大多數人的所需要素都是取之自然,歸於自然。

在現代工業飛速發展的當下,人們也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恢復自然生態,喚醒田園記憶,留住美麗鄉愁。

另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也是鄉村人文的重要特點。

隱居鄉裏的計畫之一:杏花山上

在鄉村,挑擔的小販在不同村落裏穿行;在河邊,有相約一同洗衣服的婦女;在午間樹蔭下,有鄰居聚在一塊閑談;在傍晚,有帶著狗走過田野回家的農人。看到老人會謙遜地打招呼,看到小孩嬉鬧會會心一笑,看到村民會自然地招呼起來,鄉村人情社會有著極其溫暖的一面。

陳長春表示,隱居鄉裏在培訓「院落管家」的時候,強調讓大家能夠親切地打招呼,見人點頭微笑,用軟性機制一點點地喚醒從前的鄉村人情,找到鄉村中人與人之間最有魅力的感情。

「因為城裏很多人到鄉村其實體會的不僅僅是自然山水,也不僅僅是好的住宿餐飲體驗,更多的是人間的一個溫暖的情感。」陳長春總結道。

在鄉村文旅發展的過程中,很多城市的生活方式被帶到農村。可惜的是,有的鄉村文旅計畫反而破壞了鄉村的原始狀態。這個時候恰恰需要鄉村文旅用永續的治理發展理念去重新構建鄉村的產業體系。

據了解,隱居鄉裏在註重永續的發展的過程中,一是不大拆大建,用最快的速度改造農民廢棄和閑置的農宅,但保留了舊宅原有的風格特色。

二是在對舊宅內部進行調整和改造時,堅持綠色環保,洗發水、沐浴露等化工產品要註意是否可降解,少用塑膠產品,少用一次性產品,盡量用更天然環保的。

三是在設計層面極大地尊重自然,引入外部生態資源和景觀,因地制宜地展現當地自然環境特色。

總之,只有自然環境的生態和諧與人文環境的生態和諧達到統一,才是鄉村最美好的模樣。而這種沈澱了幾百年上千年的鄉村生活,將是人與人、人與自然最平衡的相處模式。

03

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的價值是讓百姓賺到錢——讓城裏賺到錢的人能夠有一個回得去的故鄉,讓在故鄉的人能夠賺到錢。

對於鄉村文旅,陳長春常常強調:不談收益,僅僅靠著滿腹情懷去做鄉村文旅,最後恐怕只剩一個無底洞;嚴格要求投資報酬,一切向盈利看齊,也難以在鄉村長期立足。

在他看來,做鄉村文旅需要承認鄉村商業土壤的不健全。如果指望一個普通的商人,在不進行任何城市發展,有城市建設投資公司那樣的彈簧板的前提下,就能在鄉村投資掙錢,這完全是騙人的話。

因此,立足鄉村文旅撬動地方經濟,必然要「全村人齊上陣」,共同投入共同富裕。

隱居鄉裏也沒有辦法承擔所有鄉村的全部經營風險,所以改造的是村民的閑置住宅、用的是當地村民做員工,連投資也是村民、村集體、地方銀行等都參與進來。整個村莊一點點地參與到鄉村文旅計畫建設營運中來,大家一起扛責任,一起擔風險,一起賺錢,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利益共同體。

更何況,鄉村是一個人情社會,一個村子的成員大多沾親帶故,村民之間往往都由錯綜復雜的關系連線而成。「不患寡而患不均」,當隱居鄉裏了解到鄉村特質的時候,反而更容易團結村民,在構建整個商業體系的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

據了解,隱居鄉裏以民宿為切入口,8年時間裏,不斷探索民宿與當地自然、風物、文化的結合,依托「互聯網+在地化營運」,從一間院落發展出極具創造力且永續的鄉村振興路徑,未來還將繼續陪伴指導鄉村文旅全產業全地域升級發展。

以隱居鄉裏的留壩「樓房溝」計畫為例,透過盤活鄉村閑置資產來拉動經濟鏈條。同時,「樓房溝」與當地聯手引入果汁廠等加工企業來做當地農場的在地化加工,持續地以客招商、以商招商和在地招商,協助政府開展招商工作。

隱居鄉裏的計畫之一:樓房溝

目前,在留壩已經形成了以彩虹星球為主導的有機農業提檔升級的服務體系,包括愛故鄉、獼猴桃碳酸飲料廠二產的加工體系以及小巷三尋、大灘村洗滌廠、Fine hotel的三產上下遊產業。

留壩僅僅用了3年時間,用一根小火柴把所有資源和工作都點燃了。

耕耘8年,如今隱居鄉裏的商業模式還在持續地深入各個鄉村,不斷摸索最佳化。

陳長春認為,鄉村振興的價值是讓百姓賺到錢——讓城裏賺到錢的人能夠有一個回得去的故鄉,讓在故鄉的人能夠賺到錢,讓大家在社會上賺錢的時候不要再產生留守兒童,不要產生空巢老人,夫妻不再天各一方。

「感謝這個時代讓我們遇見鄉村,讓我們可以制定和享受一個規則和共生式的邏輯,在鄉村還沒有被商業汙染的地方形成共生,最終實作共同富裕。」陳長春表示。

(本文圖片由被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