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開在農村的小作坊,投資小,見效快,月銷1.8萬

2024-09-12三農

在四川鄰水縣九龍鎮八角村,一對返鄉創業的夫妻,靠著傳統的豆腐幹制作工藝,在村裏紮根創業,開啟了一片新天地。這不是一場大城市的創業神話,而是一個鄉村小作坊裏的現實故事。

打豆、煮豆、壓豆腐,每一個步驟都透著鄉土氣息,卻也一步步將這個小作坊帶向了「錢」途的未來。

張光勇和妻子王權英,和許多外出務工的農村夫妻一樣,曾在外面打工。兩人在工廠的日子,雖然每月能拿到8000元左右的薪資,但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和三個正在讀書的孩子,夫妻倆在2015年選擇辭去工作,回到了家鄉。

返鄉之後,夫妻倆並沒有盲目創業,而是抓住了村裏已經有的豆腐幹傳統。「我們村子裏以前家家戶戶都會做豆腐幹,味道好,口感好,十裏八村的人都知道。」

張光勇說到村裏的豆腐幹傳統時,臉上帶著一絲自豪。而隨著年輕人外出打工,豆腐幹的生產在村裏逐漸減少,但市場卻一直存在。

豆腐幹的制作看似簡單,但每一步都需要細致和耐心。從浸泡黃豆,到磨漿、加溫,再到壓制、鹵煮,夫妻倆用心做著每一個環節。

張光勇提到,「雖然五天就學會了豆腐幹的制作,但做出來的產品不能馬虎。」因為他知道,只有不摻假的好豆腐幹,才能贏得市場。

盡管豆腐幹制作的流程不復雜,但每一步都考驗著耐心。張光勇從淩晨三點開始鹵制豆腐幹,到早上8點,所有的工序基本完成。

而妻子王權英則負責銷售,將成品豆腐幹送到鄰水、重慶的客戶手中。靠著微信和客運車,他們將鄉村手工豆腐幹送到了更遠的市場。

張光勇的產品品質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因為他堅持使用二次過濾的豆漿,不摻假不偷工減料。隨著口碑傳播,他們家的豆腐幹逐漸成了「搶手貨」,常常是「供不應求」。

「有些顧客來得晚了,貨都沒了。」張光勇笑著說,每天的產量有限,一天只能做出400多張豆腐幹,但每個月能賣出1.8萬左右的收入。對比起打工,夫妻倆感嘆:「做豆腐幹雖然累,但踏實。」

如今,張光勇夫妻倆每天的豆腐幹生意紅紅火火,但他們的目標不僅限於此。他們計劃招聘一名工人,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如果能每天做到800張豆腐幹,收入還能翻一倍。」

張光勇已經在籌劃如何擴大作坊,進一步占領市場。

夫妻倆的創業故事讓我們看到,在現代鄉村,不僅僅是外出打工才能實作經濟獨立,憑借傳統手藝,返鄉創業同樣能取得成功。

隨著農村電商、物流的不斷發展,更多類似豆腐幹這樣的小生意,正在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創業不一定要大城市,不一定要高科技,有時候一個小小的鄉村作坊,也能撐起一家人的夢想。

其實,張光勇夫妻的創業故事在四川、重慶等地並不是個例。近年來,隨著農村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以及外出務工的勞動力成本上升,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選擇返鄉創業。

比如,在廣東中山,許多在外打工的農村青年也逐漸返鄉,從事特色農業、手工藝品等創業計畫。這些返鄉創業者靠著原生的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重新找到了發展機會。

類似張光勇這樣的豆腐幹作坊,看似不起眼,但卻代表著一種新的鄉村經濟模式。

鄉村不再是只能輸出勞動力的「空心村」,而是依靠傳統手藝和現代物流,創造了全新的創業機會。

張光勇夫妻的豆腐幹生意,正是傳統手藝與現代市場的結合。

他們用最簡單的手工藝,實作了對品質的堅守,也靠著手機、微信等現代化工具,打通了市場的渠道。這不僅是他們個人的創業成功,也是返鄉創業在新農村振興中的一次有力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