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陰歷八月這個時候,中秋節馬上就要過了,從夏季進入了秋季最核心的一個時節。
此時節,天氣異常,出現了罕見的打雷天氣。
於是就有農人從老祖宗傳下來的農諺中找出解決辦法。
「八月一聲雷,狼煙遍地起」,發生了什麽?這句話又是什麽意思呢?難道陰歷八月打雷有什麽特別的嗎?果然,這個時候打雷必須要研究一下。因為這說明氣候變遷非常劇烈。
並且馬上要發生一些比較重大的事情。
在八月這個時候,不光是天氣發生變化,很多作物也要成熟了,傳統上也是豐收的季節,所以農忙的農夫也開始緊張起來。所以,這個「八月一聲雷」說的是什麽?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古老的農諺。
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那些農諺,一直都有著普遍性的事實根據,同時也能推測出未來事物發展的方向。
這「八月一聲雷」這句話,也是古老的農諺之一,今天就好好說道說道。
首先,為什麽陰歷的八月份會打雷呢?陰歷八月中秋節前後,是氣候轉折的重要時刻。
一年有四季,每年這個時間,有一部份地區會因為天氣等原因發生打雷現象。這一年之中,也只有這個時候,很少有其他時候會出現打雷天氣。
冬天都會有雪飄落,但就是沒有其他時間會有雷鳴聲從天上傳下來,只有這個時間才有。
實際上,在中國傳統上,有夏令和冬令之說。夏令指的是春天和夏天;冬令指的就是秋天和冬天。這也是我們現在時時刻刻都要註意可能會發生天氣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為在每年的5月份左右,中國南方地區進入到夏令,也就代表著天氣變得炎熱,同時伴隨著潮濕。進入到這個時間之後,就會有南方地區的台風帶來大量水汽。
如果氣溫比較高,造成了大量水汽發達的情況下,下雨的時候就可能帶著雷電現象一起到來。
在夏令時節,最容易發生這種情況,所以既然對這段時間有這麽多準備,那自然對冬令也不遜色。在陰歷八月中旬,說是進入了冬令,其實是進入了秋天中的一段時間,就會出現這樣的天氣。
陰歷八月是農作物成熟的時間,稻谷成熟的時候聽說過什麽叫「稻谷笑彎腰」,春天種下去,到了秋天就成熟的差不多了,這說明一年的辛勤勞作沒有白費,人們能收獲滿滿的時候。
這是個讓人開心的好事,而古代百姓對於此時節還是比較敏感的,他們知道什麽時候種什麽東西,到什麽時候收什麽東西,這些都非常規律,一整年下來不會出錯。
白天忙碌,晚上歇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樣的生活十分規律。
但當這種規律被打破的時候,就不能單方面看待事情,隱隱地感知到可能會出現其他情況的時候,就會十分緊張。
所以下雨聽說過「春江水暖鴨先知」,那樣下雨不會有寒意,更多的是好雨知時,能夠給人們帶來好處。
但是這一聲雷就不一樣了,這說明天氣要發生變化了,如果陰歷八月上旬的那個星期天忽然之間下起了傾盆大雨,並且還伴隨著轟隆隆的巨雷響起的話,那麽肯定是有什麽事情要發生,被提前預告到了。
我們的新社會與以往完全不一樣了,現在有氣象預報,但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經驗充滿著智慧,要是加上現代社會的科技,就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農業上面也是如此,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有農諺必然有道理,並且這些東西都是經過不同時期的不懈實踐努力總結得來的。
在民間總結出來可以說是世世代代不斷重復實踐或者總結出來的農諺,就是因為文化在不斷發展,很多東西被淘汰掉或者損壞消失,還有可替代品逐漸流行起來,所以很多古老的東西也隨之被遺忘。
但是並不是沒有用的東西,就像【論語】中說過的一句,「溫故而知新」新的東西需要對之前熟悉的東西重新撿起來研究學習。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學習老祖宗留下來的幾句重要農諺,從中獲得一些啟發,找到其中適合自己的東西,才能有所發現。
如果陰歷八月出現大雷,而之前沒有什麽下雨現象突然之間下起大雨,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麽「八月一聲雷,狼煙遍地起」就能確定沒錯了。如果秋天到了,這個時候打雷,可能之前就已經持續降雨了,在大雨之後又來大雷,那麽就不是這句話說的毛病了。
這句話是什麽?
「狼煙」是一個很古老的詞匯了,它指的是用火作為訊號的工具。打雷在古代的時候沒有天氣預報,也不知道什麽時候下雨,所以只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有很多地方在山頂上,會有人專門負責觀察天氣情況。如果天色漸暗,烏雲密布,有可能下雨的時候,這些人就會點火傳遞訊號。
如果天上還有雷電交加的話,就只能用火這個工具傳遞資訊了。點火之後,冒出的濃煙自然很快就能引起註意,而眼尖的人也能發現濃煙背後的閃電,同時還有轟隆隆的聲音。
所以,此時在山頂上觀看天氣的人知道會很快開始下雨,不光是烏雲,還有雨水以及很多不速之客——閃電和上天派來的「使者」—— 雷聲,這是打雷天氣響亮無比的特征。
這種情況一般都是寒冷見暖空氣的時候發生,大氣層中有冷空氣,有暖空氣從遠處趕來,一部份阻止了一部份,然後暖空氣與冷空氣產生碰撞引起震動之後就變成了一個大大的悶雷,在天空中捲動著傳遞震動。
大面積地發出來動靜,使人恐慌害怕,但是對於農業來說卻不是個好訊息。因為農業的發展本身都是依靠著天氣變化來發展的,所以對於天氣變化高度敏感。
這一聲聲響亮的大悶雷過後,本來該收獲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幅狼煙遍地的場面,並不祥和。
因為這個聲音往往帶來的不僅僅是雨水,還有台風,還有極端天氣狀況,這些無情自然都不會給人們留下繁榮昌盛,只會留下狼藉滿地。
所以在這句故事成為耳熟能詳之後很久,也發展出了豐富多彩的內容,而我們今天講到的這個版本就是最原始的那個版本,讓人印象深刻也仿佛回到了當時那個艱難困苦發展的時期。
第二種情況更具經驗性,「中秋後聞雷,糧食一半收」這種情況晚上聞到轟隆隆的聲音後,再相信自己的感覺判斷就比較確定了,那麽這個時候就是判斷主人決策的時候了,如果冰雹一起下,那麽主人的決策直接就是拋荒,如果沒有冰雹,那麽就觀察看看,這個時候決定收成還是絕收,就靠這個時候主人決定咯!
震動層次決定影響。
實際上,如果位置選擇合適,不出大意外的話,還能有好的結果。
但是,這個飛雪所發出來的悶雷,在歷史上是非常多見,而且格局逐漸加強,發生情況次數也越來越多,這種情況主要還是因為副熱帶高壓持續具有強勁動力,導致季節變化錯位。
如果正常情況下的話,其實陽春四五月份產生大量汙濁和濕氣,但現在,這樣的情況推遲到了七八月份,這樣一來,那麽冬天和夏天之間交替的時候,也就是這個季節,可能同時存在北方寒冷和南方暖熱。
這樣的話,而且是潮濕,還有更多雨水混合在一起,透過放射線排出體外,會因為相互掙紮導致激烈碰撞,同時產生巨大的悶雷巨響,以及大量降雨和可能發生冰雹現象,這樣對於農業生產影響非常不好。
在淹水災害發生之前,有這種明顯轉變會讓人較早知曉,但實際影響無法提前得知,所以可能還是要反應迅速,有所應對措施,與時俱進負責應對。
現在世界發展越來越快,更容易受到自然環境影響,這種極端天氣情況越來越嚴峻的時候,如果氣候變遷,他們可能會很努力地去觀察各種變化,將之融入到整個社會體系中,讓它更為完整地解決問題。
其實嚴格說來,在以前數年來看,中國北方地區八月份打雷這種情況其實還是比較少見的,所以老祖宗總結出來還比較準確,但是最近幾十年來,這種情況頻繁發生,即使沒有立秋,也能聽到隆隆巨響。
現在有這麽一種說法,那就是只要過去幾年的規律沒有特殊變化,只要根據規律做了那些事,就行;而不是以往自己總結出來的方法應對自然災害,因為現在好像作用不大。
面對當今氣候變遷帶來的不確定性,我們需要更加重視古老農諺的智慧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根據氣象局的數據顯示,過去幾十年,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頻率顯著上升,比如,2019年全國範圍內的強降雨天數比十年前增加了20%。這意味著,農民在面對氣候變遷時,不能僅依靠傳統經驗,還需結合即時氣象數據進行科學決策。例如,及時使用氣象預報和衛星監測技術,能讓農民在「八月一聲雷」時做出更為精準的應對,避免因突如其來的惡劣天氣造成的損失。
同時,在農作物的管理上,套用精準農業技術,如土壤濕度監測和氣候預測模型,能夠幫助農民更好地把握種植時機,確保豐收。在這樣的背景下,古老的農諺不僅僅是歷史的遺產,更是現代農業生產的重要參考。
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在這種氣候變遷愈發劇烈的時代,您認為應該如何更有效地將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結合,以應對未來可能面臨的農業挑戰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