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國家的整體發展來看,不僅需要能幫助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治國能臣,還需要能推動國家發展的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方面的實用技能人才。
崔融提到的:「辟土殖榖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商」,農民負責從事農業生產、耕地植桑,手工業者負責生產出高品質的手工業產品,商人負責各種物品的流通和貿易,這部份庶民群體各盡其能,共同推動國家的經濟的全方面發展。
唐朝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大發展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資治通鑒】記載貞觀年間:「天下大稔,流散者鹹歸鄉裏,鬥米不過三四錢」,開元年間「四方豐稔,百姓殷富,管戶一千余萬,米一鬥三四文」。
杜甫詩中也記載了開元時期的盛況:「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上述內容都提到了當時稻米的情況,價格很低的同時說明當時糧食的產量很高,農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而這都離不開農民群體辛勤勞動。
此外,唐朝時期紡織業、陶瓷業、冶鑄業等都居於世界領先水平,生產出了很多高品質的產品,除了用於國內外,很多都遠銷海外各國,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繁榮,當時長安和洛陽都是聞名中外的大都會。
無論是高品質的手工業產品還是商業貿易的繁榮,都離不開手工業者和商人的共同努力,因此國家的全面發展,既需要官僚隊伍中的治國能臣,同樣也需要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這部份庶民群體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這部份庶民群體對國家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唐朝時期,對於沒有入仕機會的庶民群體來說,無法透過科考做官實作階層的跨越,因而從小學習的都是用來謀生的實用知識和技能,在年紀還小時就開始接受生活技能的教育,明確未來職業後會繼續學習與職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同時還會接受道德方面的教育。
這類群體雖然沒有入仕的機會,但經過童蒙階段的教育,再加上父母的親自教導以及繼續深造學習,基本能夠掌握用於謀生的生存技能,屬於民間的職業技能人才。
與官僚隊伍中高級技能人才不同的是,民間的職業技能人才更側重於學習的是實用知識和基本的謀生技能,其中以數學為例進行進一步的闡述,高級技能人才學習的內容是更為高深的「九數」,用於解決的也都是國家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包括國家財政的預算制定和錢財核算、國家大型工程建設的測量計算和合理布局等問題。
而庶民群體從小學習的是基本算數知識,主要用於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典型的教材有【九九乘法歌】,敦煌出土文獻中S.4569比較全,有七行,從「九九八十一」到「一一如一」,共有四十五句,相當於今天學童所背誦的九九乘法表,都是最基本的算學知識。
蒙童透過背誦這些乘法口訣,熟練之後再運用到日常的簡單運算中。商人家庭的子弟自不必說,這些算學知識都是必須要學習的基本內容,而對於農民和手工業家庭的子弟來說,也需要學習這些基本的算數知識。
像日常生活中的記賬、買賣物品等都需要運用到算數知識,手工業者在生產的過程中也需要掌握基本的算數知識,戴衛紅在其文章中曾提到:「制磚者在平時的生產勞動中,要掌握土方的數目、磚的尺寸,統計磚的數目,不可避免地要與數位打交道,而數學計算最基礎的便是九九表,因此這塊墓磚上的九九表可能便是制磚者在磚面空白部份信手寫下了平時背默的九九表」。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庶民群體在童蒙教育階段更側重於學習的是實用知識和基本的職業技能,培養的也都是國家所需要的實用技能人才,這部份庶民群體占據著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掌握著國家的國計民生,為自己謀生的同時也能夠促進國家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的全方面發展,其中就以手工業為例闡明童蒙教育階段庶民群體職業技能教育的效果。
唐朝時手工業發展迅速,紡織業、制瓷業、漆器業等都居於當時世界領先水平,海外各國都以能夠進口中國的貨物為榮,其中瓷器、漆器和絲綢尤其受到外國人的歡迎,促進了當時海上貿易的繁榮。
【新唐書】中專門記載的南海諸國就有約三十個,其中訶陵,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就是當時唐朝與西亞和南亞的重要海上交通要沖,在這個地方常有海盜出沒,也經常會發生沈船事故,使得許多寶藏都掉落在這片海域中。
1988年印度尼西亞的幾個漁民在蘇門答臘島附近的勿裏洞島進行采集活動時,發現有一些陶瓷碎片以及木船的零件,後經過專業人員的打撈和勘測,確定為是一艘唐朝時期的商船,因撞擊到一塊黑色的巨大礁石而沈船,因此被稱為「黑石號」。
船為阿拉伯人所造,主要用於海上貿易,將西亞地區的木材、香料等運往中國,再將中國的瓷器、漆器、金銀器等原路運回或是運到更遠的地方進行交易。
伴隨著「黑石號」打撈出來的文物多達六萬余件,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瓷器,從品種來看主要包括越窯青瓷、廣州青瓷、北方的白瓷以及長沙窯瓷器,其中長沙窯瓷器數量最多,多達五萬多件,說明長沙窯瓷器有當時有很大的海外需求。
長沙窯的興起大概與當時唐朝的社會背景相關,安史之亂之後,大批擁有熟練技藝的窯工南遷,直至中晚唐時期,長沙窯開始崛起。
從「黑石號」中的長沙窯瓷器來看,造型相對比較簡單,以碗和執壺為主,主要的裝飾方式是釉下彩,釉色呈現青黃,彩繪以綠、褐二色為主,透過運用多種色彩來裝飾瓷器的做法突破了傳統的裝飾手段,具有革新的意義,這些都離不開技術工人在技術方面的創新。
這些瓷器的內壁還書寫有文字,都是當時流行的民間俗語、諺語、詩文、俚語等,內容通俗易懂,甚至還寫有關於器物的用途說明以及為窯廠寫的廣告詞等,迎合了當時普通百姓的審美趣味。
這也說明當時制瓷的工人在擁有熟練技術的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這些都是技術工人在蒙童時期就開始接受相關技能教育的成果。
此外,長沙窯瓷器的紋樣豐富,既有人物、動物、植物和幾何圖形等基本的圖案,同時還有色彩大膽、想象力豐富的抽象圖案,這些圖案靈動活潑,充滿了生命力,都是出自當時的技術工匠,說明這些技術工匠同時還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從長沙窯瓷器我們可以得知當時技術工人在擁有熟練技術水平的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些都與當時的技術工人普遍從童蒙階段就開始接受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有關。
除長沙窯瓷器外,「黑石號」中還有越窯青瓷和北方的白瓷,數量相較於長沙窯來說比較少,但並不能說明這些瓷器沒有受到海外的喜歡。相反越窯青瓷和北方的白瓷,由於燒制的技術水平高,極為精美,屬於海外市場的高級瓷器,出口海外後也主要是專供皇室和貴族使用,因而數量較少。
唐朝時期,中國的制瓷業相當發達,其中尤其以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代表了當時最高的技術水平,越窯青瓷胎質堅硬細密,釉色翠綠明亮,邢窯白瓷純凈光潔,胎質輕薄細潤,都受到當時的廣泛贊譽。
這些品質較高的瓷器,制作工藝也極其復雜,「需經過取土、煉泥、鍍匣、修模、洗料、做坯、印坯、旋坯、畫坯、蕩渤、滿窯、開窯、彩器、燒爐等步驟」。
尤其是在制造瓷器的過程中,要進行細致的分工,每個步驟都需要專門的人來完成。往往一件瓷器的制造,就需要經過十幾人之手,這些都要求由各方面技能都極為熟練的工匠來完成。
其中「取土」的過程就需要工匠能夠熟練地辨別各種土質,選取最合適的土來進行燒制,而辨別土質的這些技能都是需要從小就開始培養的,尤其是制瓷業家庭出身的子弟,從小學習最多的職業技能都是瓷器制造方面的,辨別土質是最基本的職業技能。
「修模」是指在燒制瓷器前需要有一個模子來固定瓷器的款式和大小,以保證最終燒制的瓷器是整齊劃一的,而模子通常要經過反復的修整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這個步驟需要工匠能夠足夠的細致和耐心,並且熱愛自己的職業,而在童蒙階段德行方面的教育除了教導蒙童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外,也會教導蒙養要培養良好的個人品行,其中就包括愛崗敬業的內容,教導蒙童在工作時要認真細致,全身心的投入。
「畫坯」是能夠體現瓷器美感的重要步驟,要求工匠能夠結合瓷器的造型畫出各式各樣的圖案,這個步驟要求工匠具有良好的審美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這些能力都需要從童蒙階段就開始培養。
「滿窯」和「開窯」都是瓷器入窯燒制時的關鍵步驟,都需要對窯火有準確的把握,而這些都是職業技能教育中的重要內容,蒙童透過職業技能教育的學習,能夠對窯火有比較準確的把握,燒制出完美的瓷器。
從上述內容來看,瓷器制作的每個步驟都需要有熟練的技術工匠來完成,除了要求這些工匠能夠熟練地掌握操作技能外,還需要工匠能夠擁有愛崗敬業的良好品德以及良好的審美和創造能力。
文|萌眼探世界
編輯|萌眼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