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幹旱與洪水:千年洞庭湖的氣候大變局

2024-07-15三農

洞庭湖,決堤了!7月5日17時48分許,湖南嶽陽,華容縣團洲垸洞庭湖一線堤防,被大水緩緩撕開一道口子:10公尺、100公尺、150公尺、220公尺……

2.1億立方米的洪水——相當於15個西湖,被灌進了團州垸,家園淹沒,7680人被迫轉移。

「長江之腎」決堤,全國人民都緊張起來了,救援力量迅速匯集。搶險爭分奪秒,現場驚心動魄。一輛輛滿載泥沙的大卡車,駛入洶湧的激流,又被淹沒在滔天的湖水中。

經過77個小時的全力奮戰,決口終於合龍,險情得以紓解。不過,考驗仍未完全過去。

時隔28年,洞庭湖團洲垸為何再次決堤?「最會和水打交道」的村民,這次為何沒能守住堤壩?洞庭湖,還會出現險情嗎?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得更長、視野拉得更寬,就會發現,這些問題背後叩問的, 實際上是洞庭湖千百年來的生態變遷。

正如復旦大學教授楊煜達所說,要把它放在千年尺度上,才能回答「何以至此」。

洞庭湖的千年之問,如何求解?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八百裏洞庭」早已不復當年——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

今天,恐怕只剩下不到「四百裏」了!

洞庭湖,越來越小。一位專家甚至在近日形容洞庭湖:「已經快變成一條河了」。湖區內的圩垸,像魚鱗一樣層層疊疊,把洞庭湖分隔成支離破碎的湖灘小道。

一些「70」「80」後小時候看的書上,可能還說洞庭湖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 但後來這個老大就變成了鄱陽湖。

極盛時期,洞庭湖的面積超過6000平方公裏,清末縮減為5400平方公裏,建國前夕縮減至4350平方公裏。如今,湖面面積僅為2700平方公裏左右,不及鼎盛時一半……

如今,洞庭湖早已沒有「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的震撼,不但蓄水量不及鄱陽湖, 就連湖泊本身也被分成了三大部份:東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

這張來自湖南省地圖冊的圖片,便很好地呈現了走向支離破碎的洞庭湖。

圖源|湖南省地圖冊

其萎縮速度之快,是近現代以來中國湖泊中之最。 以至於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有專家甚至發出悲鳴:再過60年,洞庭湖將不復存在。

正是面積的急劇萎縮, 「嚴重削弱了其調蓄宣泄洪水徑流功能的發揮」。

西洞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東洞庭湖東蝕,調蓄功能趨向衰減。

據統計,此種削減入湖洪峰的能力,平均以每年153秒立方米的速度下降,湖區甚至出現「平水年景,高洪水位」的異常現象。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歷年最高洪水位的紀錄被一再突破。

湖南人民難以拂去的記憶,是1998年洪災。

那一年便是典型的 「中流量、高水位」 ,洞庭湖口城陵磯站的最高洪水位分別比1954年、1996年高出1.39公尺和0.63公尺,達到歷史的最高紀錄。

簡單來說就是,沒有了面積足夠大、足夠深的「蓄水池」,無處可去的水,猶如一頭猛獸,隨時準備向外發起攻勢,堤垸可能變得不堪一擊。

在那年的大洪水中,洞庭湖區潰大小堤垸142座……全省3.5萬多名解放軍戰士、武警官兵和230多萬名幹部群眾硬是戰鬥了整整三個月,才把洪水猛獸遏制。

今年的情況也很類似。在決堤之前,洪水就快速匯聚,讓洞庭湖水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膨脹,漫向垸堤,引發管湧險情。

或許正應了那句話—— 對大自然欠賬越多,它的反撲就越厲害。

洞庭湖變得支離破碎的一個後果就是, 堤壩越來越長,防災救災的難度,也不斷增大。

你知道,洞庭湖的堤壩,加起來有多長嗎?答案是3471千米!比上海到新疆的直線距離還要長。光看看這個數位,就能直觀感受到洞庭湖的防汛壓力,到底有多大。

對治水人來說,有句老話叫做「萬裏長江,險在荊江,難在洞庭」。

這裏的難,集中體現在堤垸的修築、維護和防災救災上。 從封建王朝開始,洞庭湖就水災不絕,一直至新中國成立初期,可以說是十年九潰,千瘡百孔。

曾參加過抗洪的武警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說,「一個雞蛋那麽大的管湧,就可能導致一場可怕的災難。」

近三十年,洞庭湖區發生過多處特大管湧險情:

1996年長春垸、錢糧湖垸、共雙茶垸

1998年南漢垸、安造垸

1999年民主垸

2014年善卷垸

2017年爛泥湖垸特大管湧險情

今年的團洲垸……

洞庭湖的「管湧」,為何特別頻繁地發生?

其根源,又跟洞庭湖大量存在的堤壩有關。像這次潰堤的團州垸一樣大大小小的堤垸,在洞庭湖足足有226個——它們保護著1.62萬平方公裏的湖區,包括912萬畝耕地和1049萬的人口。

他們的由來,離不開一場自三國時期開始的人與水爭地之戰—— 圍湖造田。 這也是洞庭湖不斷萎縮的原因之一。

但這裏並非要一味否決圍湖造田,必須看到的是,這一做法, 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人們的糧食供應。

明朝「湖廣熟,天下足」取代「蘇常熟,天下足」的背景,正是大量流民對洞庭湖的圍墾。到了清朝,鄰近洞庭湖區的漢口,已經成為全國著名的三大米市之一,有「江浙百姓,全賴湖廣米粟」之說。

圖源:地球知識局

這次潰堤的團州垸,實際也是圍湖造田運動的最後一批產物。 1977年,團洲垸圍墾而成,總面積50.15平方公裏,生活著25000多人。

大多數人,正是響應號召而來。當時經歷過饑荒,中華大地發出急需糧食的吶喊,可是田地不夠,一批批住在山裏的人,聞訊而動。

有村民在接受【在場】采訪時表示,自祖輩來後到自己已經是第四代人,「當時這一片都是無人區,環境惡劣,田裏還有吸血蟲,農場老一輩人拼命種糧,為國家做了很大貢獻。」

但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處,是一個宏大的命題。 堤壩保護了垸內人們的生產生活,卻也斷了汛期大水的去路, 尤其是在沒有及時的清淤、行洪、泄洪措施下,大水只會更加無情。

有湖區居民回憶,小時候一到冬天就兩件事,一是清淤,讓水往下遊流,一是挑堤、護堤,用一擔一擔的泥巴,一次又一次重復去加高大堤。

更令人擔心的是, 洞庭湖的一線堤防以土堤為主,堤基多是砂卵石,有些甚至就是將柳樹砍下來作為堤防的地基,這樣的堤壩,「先天不足」。

在湖南省水利科技重大計畫的一則報告中也提到,洞庭湖防洪問題的首要問題,便是堤防的防洪能力問題:

重點垸堤防堤身和堤基隱患突出,一般垸堤防未得到系統的加固,抗禦大洪水的能力嚴重不足。

嶽陽市水利局一名工作人員曾在2004年撰文指出,地表以下淤積層厚度達8到15公尺的軟弱地基上的防洪大堤長達500到600公裏,占湖區堤防的1/6。

「此類地段出險的機率最大。」湖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毛德華說。

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麽這次水位才超警戒水位1.3公尺,甚至連防洪限制水位34.40公尺都沒到,堤,卻潰了。

今天,對古老的洞庭湖來說,更加嚴峻的挑戰,正擺在它的面前:

極端氣候。

在這一次潰堤發生前,湖南已經「泡在水裏」快一個月了。

長沙1小時下了54個西湖,火車站變「碼頭」,整個湖南自6月16日後的20多天裏,全省平均累計降雨量864.7公釐,較常年同期偏多43.9%,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

受此影響,洞庭湖水位上漲速度明顯快於往年同期。

6月17日水位開始上漲,截至6月27日8時,城陵磯站水位漲至31.82公尺,10天內上漲了5.34公尺,水面擴大約1430平方公裏,沅江水文站已出現超警戒水位。

在距離洞庭湖約100公裏的平江縣,也剛經歷完自1954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強度最大、雨量最多的汛情。

然而,就在前兩年,整個洞庭湖區的景象卻是這樣的:灘塗開裂、雜草叢生,完全看不出湖泊的痕跡。枯水期長達305天,跌破1950年以來歷史同期最低水位。有人說,可以去洞庭看草原了。

洪水一大片,枯水幾條線, 成為洞庭湖近年來的真實寫照。澇也澇死,旱也旱死。

這就是極端氣候帶來的變化,對脆弱的洞庭湖,帶來新的巨大挑戰。

就拿今年來說,長江流域的這場梅雨下成了「超級暴力梅」。湖南、湖北、重慶、安徽、浙江、貴州、廣西等都暴露在它的重擊之下。

此時此刻,團洲垸仍在全力進行排水、清淤工作,至少需要十幾天才能排完。但長江北岸的四川、重慶、湖北等地卻經歷著「倒黃梅」。

圖源:中國氣象愛好者

短期內,長江水位將居高不下,繼續考驗洞庭湖的防汛。

今天,極端氣候越來越多,甚至有專家稱之為 「氣候崩潰期」 。2000—2019年這20年,相對1980—1999這20年,高溫事件增加232%,暴雨的事件增加了134%,各種風暴的災害增加了97%。

以後的洞庭湖,將面臨更多的大水泛濫、幹涸見底的極致切換,堤壩承受更大的壓力。

都說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但今天的洞庭湖, 面臨的可能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難題。

好不容易重建家園的村民,可能還將一次次卷起衣服、被子上岸,提著雞籠、豬仔,躲過一次次的大水來襲。

希望這次團州垸的潰堤,不只是淪為歷史長河中的一片浪花,而能帶來更多的思考和行動。

這一次大水過後,我們應當重新審視洞庭湖。

參考資料

1、中國氣象愛好者:旱澇急轉:特大暴雨襲擊山東河南,今年暴雨最大時還未到

2、錦繡人文地理:洞庭湖往事

3、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滄桑巨變的洞庭湖

4、中國新聞周刊:最會和水打交道的地方,大堤如何決口

5、知識分子:洞庭湖決堤226公尺的背後,這個年輕的湖泊發生了什麽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