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新農人周曉海:巧念「養牛經」 「犇」向致富路

2024-01-13三農

「哞……哞……」一大早,晨霧未散,一聲聲渾厚的牛叫聲打破了納雍縣曙光鎮營頭村周家寨組清晨的寂靜,也為小山村增添了幾分生氣。

在群山環抱中,踏著晨曦,加工飼草料、清掃圈舍、養殖區消毒……海松生態養殖場負責人周曉海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今年44歲的周曉海是土生土長的曙光鎮營頭村人,腦子靈活,敢想敢幹的他,2017年以來,引進了以繁育和育肥為主的西門塔爾牛養殖,過上「牛日子」,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

「2023年出欄了55頭,掙了90余萬,日子很有奔頭!」看著大口大口地咀嚼著草料的牛一天比一天壯實,周曉海打心眼兒裏高興。

從村醫到「牛倌」

走進海松生態養殖場,一頭頭膘肥體壯、毛色鋥亮的西門塔爾牛和小牛犢,正立在食槽前津津有味地咀嚼著草料。

「吃得好,長得好!」看著健康的小牛犢,周曉海抿嘴笑了,話語裏透出「驕傲」的滋味,「看,小牛犢都有100多頭!」

環顧養殖場,寬敞明亮的鋼筋大棚,照明燈、水管等設施一應俱全,青儲池、草料間等功能區劃分明確,一墩墩粉碎打包好的稭稈碼放整齊,無一不彰顯著他的用心。

當談起為何會養牛,周曉海開啟了話匣子。

同大多數農村娃一樣,2004年,中專畢業後,周曉海去到了浙江打工,然而,沒有技術沒有門路的他只能在浙江做些苦力活。

「當時是找了一份木工工作,因為這個工作大多都是靠雙手完成的,所以非常辛苦,夏天炎熱,一身臭汗;冬天寒冷,手腳冰冷。整天面對轟鳴的吵鬧聲。」幹了兩年木工後,由於身體實在無法適應工作和浙江的氣候,周曉海還是選擇回到家鄉。

2007年,回到家後,在家人的支持下,周曉海當起了村醫,「我本身是學醫的,臨床專業畢業,就回村當起了村醫。」

在幹村醫的十年時間裏,能為村民服務,周曉海覺得很驕傲。但是,由於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幾個孩子也逐漸成長,衛生室的收入已經不足以支撐一家人的開銷,周曉海不得不另謀出路。

2017年10月份,在朋友的影響下,周曉海對養牛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於此前沒有養殖經驗,開始養牛前,他前往六盤水、銅仁、安順等地進行了考察。

考察回來後,周曉海終於把目光投向了創收比較慢,但是價格相對穩定的養牛行業,並選擇了村裏四面環山、地處半山、水源豐富的周家寨組作為自己的養殖場,用全部積蓄購買了20多頭長勢快、出肉率高的西門塔爾牛,正式開始了他的養牛事業。

賣房擴大養殖場

養牛收益好,但要把牛養好可不簡單。周曉海雖然之前看過別人養牛,但卻從沒親自營過。

知難不畏難,憑借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他不僅買書自主學習養牛知識,還虛心請教專家、能人,不斷積累經驗。整日紮身基地觀察自家牛,鉆研養殖技術,逐漸地,從育肥管理、養殖管理到疾病防治,周曉海終於從「門外漢」變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養牛百事通」。

「我直接把家安在牛舍旁邊,整天觀察它們。因為本身當過醫生,有些東西是相通的,所以也更好上手。」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學習,在當地農技人員的指導下,周曉海逐漸掌握了一套成熟的自繁自營技術,「縣裏和鎮上都給我們派了技術員,有問題隨時提供技術支持,心裏覺得特別有底氣。」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經過兩年多的精心飼養,周曉海的幾十頭西門塔爾牛全部出欄,掙了50余萬元。

賺得第一桶金後,周曉海養牛的信心更足了,思索著要擴大養殖場,於是為了擴大養殖場,當年,周曉海又做了一個讓家人驚訝的決定,賣房。

「養殖場效益很不錯,和妻子商量後,將我們鎮上的房子賣了,一家人都住在養殖場旁邊。」對周曉海來說,妻子的無條件支持,給了塔克辛心和堅持下去的力量。「如果沒有她的支持,我可能也堅持不到現在。」

2020年,拿著賣房的錢和積蓄,加上政府產業獎補資金,周曉海新增了三個養殖大棚,牛也增加至130頭,為降低養殖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他還自己種植了飼草。同時,每年以300元/噸的價格收購村民們不要的玉米稭稈,這不僅為當地農戶增加了一份額外收入,也降低了飼料成本。

為解決好糞汙處理問題,周曉海還將牛糞加工成有機肥出售,實作生態養牛。

如今,說起養牛,周曉海不斷介紹起他的「養牛經」。

大家富才算富

如今,周曉海的養殖規模也發展壯大起來,在養殖方面的技術已日臻成熟,養殖規模也發展壯大起來,銷路也有保障,收入也不斷增加,發展得紅紅火火,養殖場由最初的20多頭發展到如今的近300頭,過上了「牛」日子。

「現在基本每年能掙將近100萬元,雖然辛苦一點累一點,但是可以陪在老人和孩子身邊,也很幸福。」

在自己增收致富的同時,周曉海的養殖場也給當地群眾帶來諸多效益,村民周天福就是其中之一。

「我在這裏工作兩年了,主要是打掃衛生,給牛餵食等,一個月3000塊錢,挺輕松的,反正就在家門口,幹得也安心!」 周天福邊說邊放下鐵鍁、拍拍手,面露喜色。

目前,周曉海的養殖場共有兩名固定工人。同時,面對大家來咨詢致富秘訣時,他從不藏著掖著,對前來「取經」的鄉鄰,也總是細心講解,「只要有養殖戶來咨詢,我都會將自己積累的經驗和技術無償傳授。」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作為養殖致富的帶頭人,看著周邊村民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足,周曉海打心眼裏為大家開心。「現在條件都比原先好了,生活也富裕了,咱瞅著高興,心裏也敞亮。」

從村醫到養殖戶、從幾十頭到數百頭、從養殖「小白」到土專家……借著縣域經濟和鄉村振興的東風,周曉海用了7年時間過上了「牛日子」。

「我能有今天,離不開黨的政策好和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在我創業的過程中,當地政府積極幫我爭取補貼資金,農技人員經常無償技術指導,提供資訊,解決技術難題。養牛這條路,我還真走對了!」 周曉海說,今後,會帶著一家老小的希望繼續努力,經營好養殖場,並帶動更多的人一起走上致富大道。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傳娟

編輯 王星

二審 謝朝政

三審 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