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香椿樹變「搖錢樹」 四川大竹用20年時間建成一座「森林糧庫」

2024-03-16三農

封面新聞記者 曾業 攝影報道

陽春三月,四川大竹境內的「三山兩槽」生機盎然。銅鑼山北端,國道210線兩旁,石河鎮轄區內的5.3萬畝香椿萌發新芽,散發出陣陣清香。

香椿,有「樹上蔬菜」的美譽,每年3月至5月集中采摘。今年,大竹香椿喜獲豐收,全縣12萬畝香椿預計可產鮮芽1.5萬噸,全產業鏈綜合產值有望突破7億元,香椿樹成了名副其實的「搖錢樹」。

該縣規模化種植香椿的探索,始於石河鎮新建村。今年,剛好是當地發展香椿產業的第二十個年頭。20年來,大竹香椿產業走過了怎樣的發展歷程?日前,封面新聞記者走進新建村,探訪一座「森林糧庫」背後的故事。

「香椿+」林下經濟種植示範基地。曾業 攝

從「0」到「1」

20年前,新建村的村民馮仁平還是個年輕小夥,總想著怎麽「搞錢」。

「90年代流行到外省打工,我也成了一個打工仔。」馮仁平說,1998年,過完春節,他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一直待在家裏,直到房前屋後的野生香椿樹發出嫩芽。

椿芽炒雞蛋,馮仁平從小吃到大。雖然全家都愛吃,但他家的香椿樹比較多,椿芽根本吃不完。「趕場的時候,我看到很多人賣野菜。我就想,椿芽是不是也能賣成錢呢?」回家後,馮仁平就自制了一根長鉤,采摘椿芽「試水」。

馮仁平介紹大竹香椿。曾業 攝

「我當時賣2元一斤,50多斤鮮芽,還沒等散場就賣完了。」不到半天掙了100元,馮仁平見人就「顯擺」一番,把左鄰右舍的人都羨慕壞了。「那個時候,出門打工,普工的工價一天是10元,賣50斤椿芽,相當於打10天工。」馮仁平樂呵呵地說。

馮仁平賣椿芽掙了錢的事傳開後,在北京務工的幾位鄉友決定辭工,連夜坐火車趕了回來——他們也要賣椿芽,而且是帶到北京去賣。回鄉後,幾人打出「收購香椿」的招牌,分赴雙拱、二郎、石河、李家等場鎮采購大竹香椿。

「他們用麻布口袋裝椿芽,花了兩三天時間,透過坐火車的方式把香椿帶到北京,最高價賣到了每斤20元。」馮仁平介紹,2000年後的兩三年,越來越多的人做起了香椿生意。馮仁平自己也開始琢磨,在自家房前屋後、田邊地角栽種更多的香椿樹,準備吃「香椿飯」。

大竹香椿交易中心入口。曾業 攝

2004年3月,鄉上的農技員楊維綱發現商機,立即向當時的二郎鄉黨委政府匯報。一個月後,鄉黨委政府作出決定,由他與新建村支兩委共同研究,在新建村規模發展香椿特色產業。

2004年7月,新建村以「黨支部+協會」的形式,成立了大竹縣第一個香椿協會,即「大竹縣二郎鄉新建村椿芽協會」,自此開啟大竹縣香椿產業規模化發展之路。有「底子」的馮仁平當時擔任社長一職,自然就成了大竹香椿產業發展的帶頭人。

從「1」到「第一」

2004年,是大竹香椿產業規模化發展的第一年。當年,馮仁平把全家5口人的3.5畝土地全部種上了香椿樹。第二年,收入2000多元;第三年實作豐產,收入增加到7000多元。

大竹香椿迎來采摘季。曾業 攝

農技員免費提供技術指導,政府還有補貼政策,周圍農民看到種植香椿樹有奔頭,都開始規模種植。到2006年,新建村規模種植香椿樹達到800余畝,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數據變化的背後,是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為此不懈奮鬥的努力。

村民積極性高,香椿產業發展迅速。2008年,新建村所屬的二郎鄉香椿種植面積突破10000畝大關。新建村的香椿產業發展模式,很快推廣到周邊鄉鎮。周邊的雙拱鎮、石河鎮、李家鄉、柏家鄉也開始大力發展香椿產業。也就是在2008年這一年,大竹縣全縣的香椿種植面積達到7萬余畝。

2009年7月,二郎鄉香椿代表大竹縣接受中國經濟林協會檢查驗收合格,大竹縣被正式命名為「中國香椿第一縣」。

剛采摘下來的大竹香椿。曾業 攝

「除了賣香椿鮮芽,我們還賣香椿樹苗。」馮仁平介紹,2008年,縣政府曾派人帶隊到陜西省寧強縣引進香椿樹苗,但到了大竹水土不服,出產的香椿嫩芽顏色偏綠,品質不達標。為此,他們在縣林業部門和政府農技人員的指導下,攻克了「根序繁殖」大竹香椿的新技術,並成功培育出大竹香椿樹苗產銷這一新業態。

「我家附近有個叫彭中華的椿農,只算銷售香椿樹苗的收入,平均每年都有1萬多元的純收入。」新建村五組組長康自成告訴記者,像彭中華一樣,村裏的香椿種植大戶,年收入普遍都在6萬元以上。

截至2023年底,石河鎮香椿種植規模達到5.3萬畝,椿芽年產量1.1萬噸,農戶年銷售2.2億元,人均增收近4000元,香椿產業產值已達到全鎮農業總產值的19.35%。

香椿產業在石河鎮持續發展,帶動了周邊月華、楊家、清河、趙家等多個鄉鎮發展香椿產業。截至目前,全縣已規模化發展香椿12萬余畝,今年的香椿鮮芽預計可銷售1.5萬噸,鮮芽產值預計3億元,全產業鏈產值有望突破7億元,占全國香椿產品總產值的近三分之一。

香椿套種胡豆。曾業 攝

經過20年發展,大竹香椿的品質得到不斷提升,先後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綠色食品、有機產品認證,以及全國綠色農業十佳蔬菜地標品牌等省級以上殊榮近20項,於2021年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2022年實作首次出口加拿大。

「香椿+」新模式

「看到那家面館沒有,其實他們生意好得很,但現在卻關門了,曉得為啥子不?」3月12日,封面新聞記者在石河鎮走訪時,隨行的鄉鎮幹部賣了一個「關子」。

原來,隨著大竹香椿名氣越來越大,從全國各地趕來的蔬菜經銷商,這段時間都湧進了石河鎮收購香椿。原本生意火爆的街邊小面館,老板也臨時變身為香椿收購商了。「去年6月,石河鎮的農商銀行盤點,發現3到5月份的賬面流水超過了3億元,其中90%以上都與香椿鮮芽銷售相關。」鄉鎮工作人員說。

大竹縣是「中國香椿第一縣」。曾業 攝

香椿產業的發展壯大,除了帶動當地電商、快遞、物流產業發展外,還延伸出冷藏、制冰、泡沫加工、塑膠生產以及酒店民宿等多個配套產業。

在廣袤的田間地頭,當地也在圍繞香椿做加法。

「香椿發芽之前,我們的羊肚菌就開始采摘了,鮮貨可以賣到60元一斤,烘幹後,每斤可以賣到300元以上。」2019年,返鄉創業的黃先祝開始在香椿基地試種羊肚菌,於2021年突破技術難關開始盈利。黃先祝介紹,他們用廢棄的香椿樹枝條粉碎後作為基料,椿芽的保鮮、儲存、運輸技術,也被他們運用到羊肚菌銷售中。

等待打包的大竹香椿。曾業 攝

「如果只種植香椿,一畝土地的產值,只有3000元左右;套種羊肚菌以後,平均畝產可以提升2萬元以上。」石河鎮新建村的村支書張定雲介紹,黃先祝在香椿基地套種羊肚菌的模式,被新建村作為成功經驗推廣。借助「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營運模式,除了套種羊肚菌,該村還在香椿樹下套種蔬菜以及魔芋、黃精等經濟作物,目前已取得成功。

依托5.3萬余畝香椿種植基地,石河鎮充分利用3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2戶家庭農場,大力發展推廣「香椿+」林下經濟種植新模式,透過以短養長、以耕代撫、以農促林,實作「一地多收」。

等待采摘的大竹香椿。曾業 攝

目前,該鎮規模化「香椿+」林下經濟種植面積5000余畝,借助「香椿+技術推廣」「香椿+網路平台」「香椿+村集體經濟」「香椿+規範市場」等成熟模式,成功帶動全產業鏈就業4800余人,實作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今年預計可創造總產值2650萬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