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給「生病」的家田「吃藥打針」,武漢「土壤醫生」讓260萬畝農田回春

2024-03-17三農

15日中午,武漢市秀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秀谷科技)副總經理張西強帶著一份土壤改良技術的新資料,匆匆趕回位於洪山區創意天地園區的公司,「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個技術能不能盡快在實際計畫中套用?」之前安靜的辦公室裏頓時展開了熱火朝天的討論。

秀谷科技是國內農田土壤修復的頭部企業,長江日報記者在辦公室裏卻只看到4名員工。張西強笑著向記者釋疑解惑:大部份技術人員現在都還「泡」在田裏,為「生病」的農田「把脈開方」。公司成立13年來,土壤修復案例已超200例,修復了全省逾260萬畝農田。

為治「病田」自研「藥方」

秀谷科技技術團隊在計畫區農田裏進行取樣檢測。企業供圖

一粒大米,從播撒種子,到長成健康的成熟稻谷,不僅僅需要陽光雨露的滋潤,所接觸的環境還包括土、氣、溫度等,而秀谷科技則聚焦農田土壤這一細分賽道。

土壤是萬物生長的基礎,但它同樣也會「生病」。張西強介紹,重金屬汙染、土壤酸堿度失衡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農作物根系伸展困難,長勢弱,產量降低。

「工業場地的土壤修復有一套成熟的體系,但該技術卻不能直接套用於農田。農民靠地吃飯,也不能透過休耕或者以先挖出後填補的方式治療‘生病’的土壤。」張西強回憶,秀谷科技召集了一批來自農業、環保、土壤、生態、園藝、生物、肥料等不同學科的專家,圍繞如何研發出專屬於農田土壤的「改良藥方」,開始了反復試驗推演,「在一塊試驗田上,我們就進行了4組對照組試驗,優中選優最佳方法」。

歷時一年多,秀谷科技終於研制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藥方」,其中包括其自主研發的能讓土壤恢復肥力的土壤調理劑。

「我們研發的土壤調理劑能矯正土壤酸度,抑制土壤病原菌和線蟲,長期使用可增加土壤團粒結構和透氣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並對土壤改良有獨到作用。」張西強介紹,但土壤問題看不見、摸不著,修復的關鍵在於加強當地種植戶的土壤修復和科學耕作意識。

為「生病」土壤用上「復合藥」

秀谷科技技術團隊在計畫區農田裏進行取樣檢測。企業供圖

鹹寧市崇陽縣某茶葉種植區,近年來茶葉產量一直不高,當地種植戶想了很多辦法,卻始終找不出「病因」,便請來「土壤醫生」秀谷科技。

「會不會有副作用,反倒傷了農作物?」「我從沒有聽過還需要給土治病。」當秀谷科技技術人員帶著系列方案與產品準備大規模試驗時,卻受到了種植戶的質疑。

「我們帶著技術團隊給鄉鎮的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解釋土壤調理劑的原理,透過走訪種植戶家解釋優良土質對種糧的重要性。」張西強說,秀谷科技技術團隊承諾種植戶無需停止耕種,並提供農業保險,最終說服了種植戶,得以在茶園裏開展試驗。

土壤調理劑用下去了,茶葉葉片卻發黃了,種植戶開始質疑:「你們的‘藥方’是不是有問題?」

秀谷科技立即組織專家調查,最後找到了原因,由於種植戶長期沒有施肥,導致土壤有機質偏低,茶葉上還存在病蟲害,種植戶也沒有及時打藥,導致葉片發黃。「治病」僅靠土壤調理劑是不行的。

秀谷科技當即自掏腰包給當地種植戶購買肥料,還采用水分管控、微生物修復菌劑等多種修復措施,變化很快就出現了。

山坡上,一片片飽滿嫩綠的葉片迎風搖曳,茶葉不僅產量提升了,品質也提高了。因為「新醫生」治好了「怪病」,附近的種植戶紛紛邀請秀谷科技的技術團隊到自家的農田和茶園進行指導。

如今,秀谷科技的技術團隊「出診」時,還會把土壤修復知識的培訓課帶到鄉村,讓當地種植戶打消顧慮,提高科學耕種意識。

望聞問切用上「智慧之眼」

秀谷科技技術人員在農田操作。企業供圖

農田長期用化肥,就像人一味吃大魚大肉,導致血脂血壓血糖升高,還會引起並行癥,久而久之就生病了。張西強告訴記者,農田也需要講究膳食平衡,有機質、礦物質不可或缺,這樣種出的作物才能優質高產。

在仙桃市一個2萬畝的蔬菜大棚裏曾發生了一件「怪事」:辣椒長不高,有的地塊長得好而有的地方長勢差。農戶因為找不到「生病」原因,只能多施肥,反而導致惡性迴圈。

經過現場勘查,取樣檢測,秀谷科技的技術團隊找到了「病因」,由於該農田長期耕種,導致土壤內部板結。這種板結,肉眼不太容易看出,農作物卻感受明顯。

秀谷科技開出了一套復合「藥方」,其中之一就是用無人機噴灑葉面阻控劑,張西強形容,這像是給土壤「打針」。葉面阻控劑主要成分為高純活性奈米矽,可以被植物直接吸收,同時提高作物對病蟲害的抵抗力、抗倒伏和抗逆能力,也有利於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逐步改善土壤環境品質,促進農產品增產。經過「治療」,這片2萬畝的農田恢復了生機。

據介紹,透過給「生病」的土壤「吃藥打針」,秀谷科技修復了全省多處農田,荊州、潛江等地稻田修復後,產量比原來增長了8%—10%,而鹹寧、黃岡等地「生病」茶園「病愈」後,茶葉增產了10%—15%。

土壤修復後,農作物長勢產生明顯變化。企業供圖

去年,秀谷科技開始數位化轉型,聯合相關農業部門搭建了湖北省農用地大數據聯合套用中心。在數位化大廳內,張西強滑動滑鼠,只見大螢幕上,一張湖北省地圖被逐漸放大,慢慢聚焦於某村的一塊農田,畫面上其土壤排水、灌溉能力等數據一清二楚。

「資料庫讓每塊農田都有了身份資訊,透過數位化手段也可以實作農業自然災害防範、糧食安全追根溯源等。」張西強介紹,目前秀谷科技與武漢工程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高校聯合開發運用的北鬥遙感技術和無人機高光譜技術,可以獲取地表10厘米以下的土壤汙染數據,「以往人工布點、取樣檢測,需要花費一個月才能出土壤調查報告,以後我們在短時間內就能找出土壤‘病因’,守好珍貴的耕地資源」。

(長江日報記者欒嘉雯 通訊員趙浩宇 實習生梁春)

【編輯:趙可】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套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59222222。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信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信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