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1978年,小崗村18位元村民簽下「生死狀」,欺上瞞下,後來如何?

2024-01-02三農

1978年深秋的一個夜晚,昏暗的燈光下,一群面色凝重的農民圍在一起。

他們手中緊握著一張香煙殼,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名字。每一個名字下,都鄭重地按著一枚紅手印。

低沈的議論聲中,他們達成了某種默契。隨著破曉的晨曦,耕牛和農具被他們紛紛拿回了自己的家。一場在當時被視為禁忌的「包產到戶」行動,就這樣在秘密中拉開了序幕。

盡管國家明確鼓勵集體創收,但這群農民卻選擇了另一種路徑,他們知道自己在冒險,但為了生存,他們願意一試。

多年後,這群小崗村的農民被稱贊為「改革先鋒」,他們率先打破了集體制,解決了溫飽問題。

可是30多年過去了,一個又一個的新農村邁上了致富的步伐,而小崗村為何還在貧困的邊緣徘徊?

01.小崗村一夜跨過溫飽線

一位經濟學家曾說過:「 改革從違規開始。

當一種規則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時,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隱忍,只有少部份人勇敢地站了出來,冒著「槍打出頭鳥」的風險,替大家發聲。

上個世紀70年代,安徽省鳳陽縣的小崗村是一個有名的貧困村。

在集體經濟的時代下,村民們基本上都吃不飽飯,家家戶戶都只能派出幾個人出去討飯,有人餓死在路上,也有人走丟了再也沒有回來。

但事有蹊蹺,一支隊生產隊長嚴俊昌家沒有人出去討飯,也沒餓死人,這是為什麽呢?

原來,他在自家後院偷偷種了點糧食,雖然都是利用集體勞動下工後的一點點時間拼命幹的,但是因為自己的精心呵護,收成相當不錯,讓一家人都吃飽了肚子。

後來,他被人匿名舉報,被抓起來關押了一周,因為認錯態度良好,才被放了出來。

可是嚴俊昌內心裏認為自己並沒有錯,他想:「 我不後悔,因為我讓自家人吃飽了肚子,不僅如此,我還想讓大家都吃飽肚子。

當晚,嚴俊昌邀約了18位元村民到他家,經過激烈的討論,大家一致贊同聯名向上級請命「申請包產到戶」,保證按現在的指標交公糧,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嚴俊昌站出來說:「 我是隊長,如果上頭怪罪下來,需要寫檢討也好,坐牢也好,都由我一人來承擔,但是你們必須保證,輪流來替我媳婦耕地,一起幫我把孩子撫養成人。

大家都感動得熱淚盈眶,爭前恐後地說:「 隊長,您放心! 」為表決心,大家都咬破了自己的手指頭,在一張香煙紙殼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

第二天一大早,他們就到生產隊瓜分土地和農具,開啟了他們稱之為「大包幹」的時代。

當時他們還不敢公然宣稱是包產到戶,對外只宣稱包產到組,只要性質仍然是集體經濟就行。

其他村的村民發現,小崗村越來越奇怪了。

從前早上8點過,田裏也沒見幾個人影,可現在天剛蒙蒙亮,就有很多人在插秧、鋤地了;

以前大家幹活有氣無力的,臉上愁雲密布;現在大家像打了雞血似的,不僅幹活賣力,心情也是歡欣雀躍的。

很快又到了秋收的季節,這一年,小崗村不僅摘掉了交不上公糧的落後標簽,而且家家戶戶還余下了糧食。

小崗村終於解決了溫飽問題,人們再也不用出門討飯了,而且還家有余糧,這讓附近的村民羨慕不已。

更幸運的是,他們的「請願書」交上去,不僅沒有被批判,反而得到了表彰。

原來,此時國家開始了改革開放,「包產到戶」成為了後來農村改革的基本方針,而勇敢的小崗村人民,成為了時代的「改革先鋒軍」。

小崗村的成功,掀起了全國鄉村向其學習、取經的熱潮,國家對小崗村寄予了「帶領全國鄉村脫貧致富」的深切期望。

那麽一夜解溫飽的小崗村,會一如既往地成為脫貧致富的領頭羊嗎?

02.小崗村為何30年未過富裕坎?

時光匆匆,我們來到了90年代。

經過幾年的包產到戶,小崗村的村民們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手中的錢依然不多。他們的住房仍然是以茅草房為主,衣服也是縫縫補補又三年,每當遇到婚喪嫁娶,每個家庭都顯得捉襟見肘。

小崗村的村長嚴宏昌,一個富有遠見和行動力的人,他一直在思考如何為村民們找到一條新的致富之路。

他曾在報紙上看到,在江浙地區,一些村莊透過辦工廠成功地發展起來,這使他決定也在小崗村推動這個模式。

然而,辦工廠需要資金,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概念。不論是財政還是銀行,都沒有為此撥款的先例。

但是,嚴宏昌堅定地決定要嘗試。他首先以身作則,拿出了自己家裏僅有的存款10000元,然後挨家挨戶地去遊說。

他向村民們描繪了一個美好的未來:

咱們買一台塑膠機,可以生產塑膠袋、編織袋等,這些產品不僅可以在當地銷售,還可以銷往外地。每家只需出資1000元,每年至少可以獲得500元的報酬,這樣很快就能實作脫貧致富。

然而,盡管嚴宏昌的願景很美好,但村民們卻不願出資。他們寧願將錢存起來蓋房,也不願冒這個風險。嚴宏昌無法改變他們的想法,只能另尋他法。

後來,他又發現了一個養雞場的計畫,投入相對較小。他成功地說服了村民們進行一些象征性的投資,使村辦企業得以啟動。

開始的時候,養雞場營運得相當好,第一批雞賣得非常好,大家都賺到了一些錢。然而,隨著養雞場規模的擴大,矛盾也在逐漸加劇。

一些村民對村幹部獲得更多利潤感到不滿,他們要求與村幹部享受同等的分紅。嚴宏昌只能耐心地解釋:「這是因為村幹部出資多,而且平時對雞場的貢獻多。」

可是大家並不理解,紛紛提出要求,每個人的要求都不同。本應投入到經營中的精力都被內耗殆盡。最後,不知道什麽原因,雞場的雞都死光了。 小崗村的第一次創業以失敗告終。

後來嚴宏昌又引進了養豬場等計畫, 但由於職位分配的問題又引起的爭執, 最後這些計畫也以失敗告終。 幾次投資失敗使得小崗村的經濟更加艱難。

進入2000年後,許多其他的村莊都開始走上致富的道路,而 小崗村的人均收入仍然不到3000元,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貧困村。

年輕人在村子裏看不到希望,都選擇去沿海地區尋找工作機會。村莊裏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兒童。

眼看著村莊越來越荒涼,那些曾經勇敢地按下紅手印、走在改革前列的壯士也開始老去。

他們心中憂慮著「改革第一村」會不會變成「貧困第一村」,但他們不知道小崗村是否還有機會重現輝煌。

03.國家沒忘小崗村

然而,國家沒有忘記小崗村,為了幫助她脫貧致富,2004年,國家選派了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幹部——沈浩書記來到這裏。

沈浩書記初到小崗村時,面對的是村民人均收入低、住房條件差、農村田地荒蕪、老人收入微薄的困境。

但他並沒有退縮,而是投入了忘我的工作。他挨家挨戶地走訪,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想法,決心要改變這裏的現狀。

他首先著手改善基礎設施,包括修路和改善住房。

他決定不讓外人承包修路工程,而是讓村民們自己動手,這樣既可以節省成本,又可以增加村民的就業機會。

在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後,沈浩書記開始思考如何引入新的經濟增長模式。他透過多次走訪學習,提出了把土地集中起來,讓村民以土地持股,搞適度規模經營的思路。

這個想法一開始在小崗村的老人中引起了一些疑惑和不解。他們記得過去大鍋飯的年代,正是因為集中經營導致食物短缺,所以才有「大包幹」的改革,為什麽現在又要重新集中起來呢?

沈浩書記耐心地向他們解釋:「 現在的農業已經進入規模化、高效化經營的時代,無論是過去的「大包幹」還是現在的集中經營,目的都是為了使村民的利益最大化。 」

在沈浩書記的引導下,小崗村的村民們逐漸接受了這種新的經營模式。

他們開發了400畝的葡萄園,透過規模化經營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增加了村民的平均收入。

接著,沈浩書記又引導村民利用小崗村的文化和鄉村風光開發旅遊業,使小崗村的名聲逐漸遠揚。

然而,沈浩書記的追求並未止步於此。他希望小崗村能夠更加繁榮富強,再次成為改革的先鋒。

為此,他先後引進資金30億,幫助小崗村建設現代化的農業科技產業園、旅遊公司、酒店等多元化產業,使小崗村逐漸成為一個集規模化農業、旅遊業、農產品產業園等為一體的現代化新農村。

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在沈浩書記的帶領下,如今的小崗村已經邁上的致富的康莊大道。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回來建設家鄉,老人們也過上了兒孫繞膝、富足美滿的生活。

在小崗村的發展道路上,沈浩書記傾註了自己6年的青春。

他為了小崗村的未來不遺余力,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2009年,當小崗村民再次以紅手印挽留沈書記時,他卻因積勞成疾永遠地離開了他們。

沈浩書記的離開讓小崗村的村民們深感痛惜,但他們知道,沈浩書記已經把他的生命獻給了這片土地和人民。

他是那粒深埋在這片多情土地的種子,他是那面在這片希望田野上高高飄揚的旗幟。他把人民捧在手裏,人民便將他永遠記在心裏。

04.相信團結的力量

40年前,小崗村第一個提出分產到戶,寫下了改革先鋒的光輝歷史,卻花了30年才走上了致富的康莊大道。這究竟是為什麽呢?

相信大家心中已經有了答案,那就是團結的力量。

在那個年代,人們生活在饑餓的邊緣,分產到戶無疑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使得他們的溫飽問題得以解決。

然而,若要實作真正的富裕,單憑一己之力顯然勢單力薄,唯有大家齊心協力,方能創造1+1>2的奇跡。

眾人拾柴火焰高。團結使得大家可以共同出謀劃策、共享資源,還能共同承擔並抵禦風險。

在團結一心的氛圍下,人們更能感受到團隊的溫暖,也能體驗到為團隊付出所帶來的滿足感。這不僅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也能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如今,我們的社會早已解決了溫飽問題,人們追求的也不僅僅是物質的富足,更多的是精神的滿足和快樂。

願我們整個國家和社會成為一個團結的大家庭,齊心協力,共同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作者:小元正能量

參考資料:

【18人的25年小康之路】——知網

【小崗村現狀:一夜跨過溫飽線 30年未過富裕坎】時政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