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從山路迢迢到「高速直達」——思南縣楊家坳鄉因「路」變因「路」興

2024-03-29三農

春分時節,萬物復蘇。銅仁市思南縣楊家坳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白號軍遺址——城頭蓋腳下,質樸的民房坐落在大山的褶皺裏,穿過崇山峻嶺間的德余高速公路如一條巨龍,與沿途綠景交相輝映,構築起一幅路在景中、景在路上的美麗畫卷。

站在車來車往的楊家坳高速收費站出口,鄉人大主席吳長波特別感慨。「過去出一趟遠門,需要走2個多小時的山路到鄰鎮青杠坡,才能搭上去縣城的客車。如今家門口就能上高速,不僅縮短了出行時間,還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坐落於思南縣西部的楊家坳鄉,四周懸崖險峻,山巒疊嶂,中部低窪開闊,三座水庫錯落分布,田園牧歌如世外桃源般。吳長波說,以前,這些「山水」卻讓村民吃盡苦頭。

大山陡峭,坡高谷深,村民們靠種烤煙為生,但山上沒有路,只有踩出來的羊腸小道,運煤、賣煙葉全指著人肩挑背扛。

路,在楊家坳人心中重若千鈞。不到楊家坳,難以想象他們幾百年來對路的那份渴求,那份執著,以及為之付出的艱辛努力。

多年前,村民吳貴財嫌山路難走,遂請同村人從思南縣城帶回一塊上海手表,這讓他高興了好幾天。

時光仿佛在這裏凝固了,貧窮仿佛紮下了根。鄉裏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只留下「鄉裏姑娘外地郎」的話語回蕩在幽幽山谷裏,訴說著楊家坳人的無奈與仿徨。

就這樣窮等?1992年,在鄉黨委、鄉政府的號召下,「修一條致富的出山之路」被提上議事日程。

沒有資金,請不了修路隊,那就自己幹。村民內建工具,上午7點到12點,下午1點到6點,除去中午吃飯時歇一會兒,一整天的時間大家都在挖路。

沒有人喊苦叫累,也沒人計較得失。為了修路,男勞動力壘墻,婦女就打小工,甚至小孩也幫忙送飯、拿工具。

70歲的丁開文總是早早來到修路現場,拿著鐵鍬沿路邊鏟泥巴,常常一幹就是一整天。他那一頭白發像冬天的積雪,白得晶瑩耀眼。

決心和激情上來了,什麽都不是問題。楊家坳鄉以攻堅之勇和「繡花」之功,歷時三年,在這莽莽大山中生生劈開了一條路,從最初的出山到連線青杠坡,路越修越長,幹勁也越來越足。

山路通了,楊家坳鄉發展的路也通了。有了馬車,生產物料半小時就能運進來,烤煙加工後,能快速運到市場。

圍繞著這條路,楊家坳的一系列建設起來了,興修水利,農作物套種,集貿市場開設超市。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楊家坳人,46歲的吳長波見證了過去這裏的閉塞。他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走的還是小路。

「這條出山路鐫刻著楊家坳人的拼搏、團結、不甘人後的精神,但楊家坳交通的巨變,脫貧攻堅開始才翻開了新的一頁。」吳長波說。

2016年以來,楊家坳鄉的道路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家家戶戶門前都通了水泥路,買上了汽車、摩托車,客車也開進了鄉村。

但每次出遠門都要繞路,這種舟車勞頓的感覺讓鄉民們很「苦惱」,大家都盼望著高速公路能早點修到家門口。

2023年7月10日,總長104.324公裏,跨越兩市(銅仁市、遵義市)五縣(德江縣、思南縣、鳳岡縣、石阡縣、余慶縣)的德余高速公路全線建成通車,讓楊家坳鄉的出行實作了從「走得了」到「走得好」的轉變。

一個簡易出入口不僅暢通了出行路,更串起了鄉村與縣城之間的聯系。使得農產品和農村勞動力可以快速入城,降低物流成本,促進了城鄉經濟的融合與發展。

出門水泥路,擡腿進汽車。2023年,貴州改造普通國道103公裏、普通省道及農村公路504公裏,高速公路通車總裏程達8784公裏,排全國第5位。

德余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對完善當地高速公路路網結構、推動武陵山集中連片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楊家坳鄉按照「山上種茶,山下果蔬,全鄉一品,一主多輔,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理念,蓬勃「生長」的油茶、花椒、黃精、烤煙等產業,正演繹著楊家坳人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

高速公路打通了地域之間的「大動脈」,農村公路暢通了鄉村之間的「微迴圈」,打破了區域隔絕、破除了地理屏障,連線起日新月異的城市和生機勃勃的鄉村。

「現在鄉裏通高速,出門還有順風車,一個電話就能到家門口來接,進城、趕場都方便得很。」吳長波言語中滿是歡喜。

如今,拔地而起的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的農村路網,共同組成了楊家坳鄉的「振興之路」。楊家坳鄉,一片擁有豐富自然資源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土地,即將迎來其發展的快車道。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朱邪 葛永智

編輯 白春霞

二審 楊聰

三審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