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種質是基礎,技術是關鍵

2024-03-30三農

本文轉自:農村大眾報

種質是基礎,技術是關鍵

助力大面積單產提升,玉米育種尚有很大貢獻空間

「從供給端看,中國對玉米的需求整體保持著穩定增長態勢,其中對飼用玉米的需求增長較快。目前,中國對玉米的年需求缺口在2000萬-3000萬噸,有效供給和單產提升面臨較大壓力。」日前,在海南三亞舉辦的2024中國種子(南繁矽谷)大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徐妙雲作報告時指出。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中國糧食產量13908.2億斤,比上年增加177.6億斤,再創歷史新高,實作糧食生產「二十連豐」,且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玉米是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約占糧食種植總面積的35%。2023年玉米產量達2.89億噸,占糧食總產的40%以上。 2024年中央一號檔指出,紮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今年3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透過了【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業內專家表示,新增千億斤糧食,玉米還是要「唱主角」。 在耕地和水資源約束越來越緊的情況下,依靠擴大種植面積增加產量的空間十分有限,大面積提單產將在全國糧食產量高位增加中發揮重要作用。 種業科技進步與良種更新叠代是玉米產銷提升的關鍵途徑。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玉米生產歷經地方品種、品種間雜交種、雙交種以及單交種等發展階段,單產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22年,已選育玉米單交種2.2萬個以上,品種自給率超過91%。 然而,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玉米單產為435.47公斤/畝,與美國的玉米單產差距還在不斷拉大,已由1996年的197公斤/畝拉大至2022年的296公斤/畝。目前,中國玉米品種增產貢獻率為45%,而美國已達60%。 中國玉米商業育種材料80%依賴於國外基礎種質,相對缺乏耐密抗倒、抗病蟲、抗逆高效、籽粒脫水快、宜機收原創種質。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天宇表示,要持續提升玉米產量、品質及生產效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等因素對優異品種的要求在發展變化,優異玉米種質資源的挖掘是永無止境的課題,「加強綠色抗逆種質發掘與創新、加快篩選培育適宜中低產田品種勢在必行。」 具體到產區,東北、黃淮海是中國最大的兩個玉米主產區,產量分別占全國的40%以上、35%以上。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長扈光輝介紹,東北區玉米生產仍面臨品種數量多、病蟲害問題多發、適應機械化籽粒直收品種較少等問題。他建議,多渠道拓寬種質基礎,提高創新種質水平。如加強早熟和極早熟種質資源引進及創新、加強外來種質引進與本土化套用、加強熱帶和副熱帶種質在東北區中的育種利用,此外還要重視利用和挖掘地方品種。 黃淮海玉米產區是獨特而極其復雜的農業生態區域,長期面臨「五花八門」的自然災害。「高產是永恒的主題,抗病抗倒是生產保證,綠色高效是戰略導向。」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長丁照華介紹。 在種質創制上,丁照華認為,本土種質有助於保證制種產量和適應力,外引種質則更有助於提高雜種優勢,提升耐密、抗性、品質、脫水等品質。「種質是基礎,技術是關鍵,思路、付出、悟性決定成敗。」丁照華說。 中國玉米育種目標正從追求單株產量調整到提高耐密和抗逆的群體產量。以耐密抗逆宜機收品種為核心的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正在形成。徐妙雲指出,在大面積產量提升下,玉米品種的需求方向包括耐密機械化、耐逆綠色化及優質專用化、基因改造品種產業化將促進生產方式變革。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少昆指出,密植+滴灌水肥一體化+精準調控是玉米單產提升的關鍵途徑。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以合理增密和高品質群體構建為核心,推廣該技術對於玉米單產提升的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