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拜登果然自作自受,美媒曝光重要訊息,這次中國強力反擊!

2024-09-27三農

觀察者網近日報道,由於對華出口的強勁推動,美國大豆在新銷售年度的出口銷量超出了分析師的預期。然而,英國路透社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盡管近期銷售表現強勁,但中國對美國大豆的整體需求疲軟、巴西競爭加劇以及美國國內物流問題等因素,使得這種短期的銷售增長未能顯著提升未來的出口前景。據美國農業部最新釋出的出口銷售周報顯示,近日美國2024/2025年度的大豆凈出口銷售量為174.8萬噸,而前一周的銷售量為147.4萬噸。

數據顯示,美國大豆產量預計達到46億蒲式耳,創下歷史新高。原本這應當為農民們帶來可觀的收益,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他們正面臨著大豆"滯銷"的問題。為了解決大豆庫存積壓,農民們不得不以極低的價格拋售陳舊的大豆。這一狀況導致美國大豆價格近期跌至每蒲式耳僅9.72美元,這無疑是一場沈重的打擊。究竟是什麽導致了這一"驚心動魄"的局面?答案就隱藏在另一個大買家的決策中。

巴西大豆的迅速崛起是導致美國大豆在中國市場份額減少的主要因素之一。即便在收成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巴西依然憑借其卓越的競爭力穩居中國大豆市場的主導位置。同時,美國國內的物流問題也增加了大豆出口的不確定性。連續幾年來,密西西比河低水位對大豆運輸造成了阻礙,提升了運輸成本和難度。從全球視角來看,大豆消費量的增長使市場前景顯得較為樂觀。但對於美國大豆而言,其出口前景卻並不樂觀。

盡管我們每年大量進口大豆,但實際上,中國才是大豆的原產地。考古學調查顯示,早在5700年前,中國就已經開始栽培大豆。在漫長的數千年中,中國農民透過勤勞耕作,培育了各種大豆品種,包括黃豆、黑豆和青豆等。這些品種不僅形態各異,還為中國人的飲食增添了豐富的風味。

中國逐漸意識到,糧食安全是國家發展的根本,不能過於依賴外部供應。因此,中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勵農民種植大豆,以提高大豆的自給率。在此基礎上,中國還將目光投向全球市場,尋找新的大豆進口來源。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國家的優質大豆迅速填補了中國市場的空缺。然而,在全球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美國的降價策略似乎已難以恢復昔日的市場地位。這場「大豆保衛戰」使得美國在國際市場上顯得異常艱難,無論如何降價,依舊難以抵擋來自全球的激烈競爭。

近期,巴西玉米收成減少和出口下降的局勢愈發顯著。然而,盡管中國對玉米進口有著巨大的需求,卻幾乎未對美國玉米供應表現出顯著興趣。數據顯示,在2023至2024銷售年度,中國在美國玉米出口總量中的占比已從三年前的31%大幅降至6%以下。自2020年底,中國開始大規模進口玉米,美國曾是其主要供應國。然而,自2023年年初以來,中國開始進口巴西玉米,導致美國對華玉米出口量顯著減少。數據表明,在2020至2021銷售年度,美國玉米出口中有31%銷往中國,這一比例創下歷史新高。

由於產供鏈的影響,以及地緣政治局勢的不穩定,中國進口美國玉米的情況面臨多重挑戰。特別是在外交緊張局勢不斷加劇的背景下,中美之間的農業貿易難以獲得顯著發展。即將舉行的美國大選預計會進一步影響兩國間的貿易往來。路透社的分析指出,美國民主黨政府近期持續借助「中國牌」獲取政治收益,確實有一定道理。同時,美國兩黨在議會內部達成共識,在所謂的「中國周」期間,透過了25項涉華法案,掀起了新一輪的「反華浪潮」。

中國對美國玉米進口率大幅下降的原因,美方應該非常清楚。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無疑打破了這種相互依賴關系,直接導致全球供應鏈出現了斷裂。在全球化背景下,兩國經濟已無法簡單割裂,貿易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遠遠超過了針對某一國家的短期目標。從關稅的角度來看,隨著貿易戰的升級,美國的消費者和企業都不得不承擔提高關稅所帶來的成本。

中國如今已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環節,任何對其技術和產品施加的限制,必然會對全球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美國這些法案背後的意圖也很明確。它們試圖透過制定"規則"和"法律"等方式,合法地維護其在全球技術和經濟領域的主導地位。美國並不打算透過市場競爭來應對中國的崛起,而是透過行政手段和政策壁壘等方式,把中國的科技發展「堵」在門外。中美之間的賽局,已經從貿易戰、科技戰,逐漸升級到了一場「規則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