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12日訊息(總台記者周益帆 景明)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春節返鄉,不僅是親人團聚的時刻,也是與疏離的故土再次親近,和陌生的家鄉重新認識的機會。【新春走基層】我們一起去探尋【我不知道的家鄉】。
在江蘇鹽城東台條子泥濕地,百萬畝灘塗上的魚蝦、貝類、底棲生物,給來往的候鳥們提供著遷徙途中充足的養分。條子泥濕地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核心區,是中國第14處世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份。然而,對於這場人與自然的磨合、共生來說,申遺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這個春節,罕見的野生火烈鳥帶著幼崽如約而至;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虎頭海雕也首次出現在了條子泥。
除夕這一天,十歲的笑笑和爸爸媽媽從北京回到鹽城過年。在北京上大學、工作、成家,爸爸王榮彪已經離開老家近20年,家鄉逐漸成了他鄉。
下了高鐵,女兒對墻上的卡通形象「鹽小勺」十分好奇。
笑笑:你看它白白胖胖的。
王榮彪:是鴨子吧?
笑笑:不是吧,它嘴像個勺子。
王榮彪:過幾天爸爸帶你去東台濕地看看。
每年春秋兩季,數百萬只候鳥如約而至(李東明 攝)
「鹽小勺」確實不是小鴨子,而是有「鳥中熊貓」之稱的勺嘴鷸,因為嘴巴的形狀像一把「小勺子」得名。目前,勺嘴鷸全球族群數量僅有600多只,每年,它們都會在東台條子泥濕地停留三四個月,和丹頂鶴、麋鹿一起,成為鹽城「三寶」。但它如此稀少、如此珍貴,甚至許多人都沒聽說過。
即便專程到條子泥觀鳥,普通人也很難觀測到這種僅有成年人拳頭大小的候鳥。生態攝影師李東明不間斷地拍了14年,才給停留在此的勺嘴鷸,留下了「成長相簿」。
李東明介紹:「它就和麻雀一樣大,得從幾千只、幾萬只鳥裏面,將它分辨出來,積累了好幾年的經驗。3月份來待一陣兒,中轉,從這裏經過,去俄羅斯‘談戀愛’孵小鳥。7月下旬到8月初,第一批過來的時候它是帶著繁殖羽的,就像咱們人穿的好看的衣服一樣,這幾個月它就在這裏覓食、換羽毛,換成冬羽,脂肪積累得厚厚的。在這裏待到11月初,去湛江,或者去越南、泰國一帶越冬。」
憨態可掬的勺嘴鷸每年如約而至,成了李東明的最愛(李東明 攝)
起初,拍攝勺嘴鷸只是源於對珍稀物種的好奇,一年又一年的期盼和等候裏,憨態可掬的勺嘴鷸成了李東明的最愛。
他告訴記者:「之前我還跟了它們四年,去過越冬地。2023年的年底,我有事耽擱了沒去成。打個比方,我秋天記錄到58號、88號在這裏,它們換羽也換好了。11月初,我跟著去南方,到那裏又看到它們。在這裏看了幾個月,到那裏又看到,就像看著自己的小家夥一樣,多開心。」
大江大河裹挾著泥沙奔湧向前,沖刷出泥灘、沼澤,留下了豐富的魚、蝦、蟹及底棲生物。潮起潮落間,深灰色灘塗上留下了一條條深淺不一的港汊,條子泥因此得名。勺嘴鷸、小青腳鷸、卷羽鵜鶘……沿著「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輾轉的數百萬只候鳥,在條子泥停留、中轉,濕軟的灘塗上,也留下了它們的痕跡。
李東明介紹說:「勺嘴鷸的嘴像勺子一樣,它喜歡在淺表層覓食,這裏的環境、地貌適合它覓食。鸻鷸類,咱們中國有80多種,我們這裏就有50多種,有嘴巴長的、有嘴巴短的、有彎的、有尖的,每種鳥覓食的習慣都不一樣。」
觀鳥,也是在檢視生態。
李東明說:「連續5年都來,看到以後多開心。去年7月28日、29日這幾天沒看著。我就天天看,沿著海堤,每天走幾十公裏,看勺嘴鷸沒來,特別上火。去年8月1日在停車場邊上看到它了,看到就開心了。它能來,就說明我們這地方沒問題。過去,根據書上的記錄,小青腳鷸不超過1000只,但是連續了三年,我們數出1200只、1300只、1400只。」
春節前夕,江蘇鹽城條子泥濕地發現虎頭海雕(李東明 攝)
春節前夕,李東明和候鳥保護誌願者在條子泥發現了虎頭海雕,經江蘇省級專家鑒定,這是鹽城首次發現。
李東明說:「新的鳥種,虎頭海雕,以前我們沒有相關的記錄,只有北方才有。還有火烈鳥,今年是第九年來我們這裏了,來了14只。剛開始只有一只,我們以為是一只迷鳥,現在可能成為一個族群了。」
去年,這裏還新增了灰樹鵲、黑短腳鵯兩個新鳥種,條子泥濕地的鳥類種數已經達到413種。
東台沿海經濟區計畫服務中心主任蔣偉說:「申遺不是說拿到這塊牌子就是永久的。申遺成功以後,你做了哪些保護工作,不管是鳥的數量也好、種類也好,要進行一個評價,看這個地方存在的價值在哪裏?我們確實是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吳燕飛是條子泥景區的濕地管理員,近一年,他被調到同屬東台沿海經濟區的川水灣參與生態修復工作,這是中國第一個在海岸帶遺產地開展的生態保護修復計畫。與自然為伴,說起來「很美」,落實到每一天,都具體而瑣碎。
吳燕飛告訴記者:「我們春節不放假。上午一趟、下午一趟,巡邏,看一下水位,看有沒有影響鳥類活動的情況。」
沿著川水灣走一圈得兩三個小時,有時還要回到條子泥核心區巡查,日復一日的丈量中,吳燕飛認識了越來越多停在這裏的「朋友」。
吳燕飛說:「感覺發現一個珍稀的鳥類還蠻高興的。有兩個品種的鳥類慢慢多了,一種是東方白鸛,還有一種是黑嘴鷗,這兩年黑嘴鷗的族群數量都得有一萬多對。」
在平衡中增長,是所有人努力的方向。這幾年,來條子泥觀鳥的人越來越多,李東明有了新身份——鹽城市觀鳥協會副會長。
他告訴記者:「有啥建議我們就和政府說一下,比方說黑嘴鷗有繁殖地,3月份就來了,5月份產卵,但是有麋鹿會從上面走,成百上千的黑嘴鷗巢、產的蛋就都被踩壞了。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打’哪一個都不可能。政府就用鐵絲網將鹿攔在外面,裏面的黑嘴鷗就安全了。這些事我們是做不了的。」
在條子泥濕地,火烈鳥從最初的一只增加到14只,連續9年冬天前來越冬(李東明 攝)
究竟是候鳥先選擇了條子泥,還是條子泥先為候鳥提供了天然、適宜的生態?常見於非洲、南美洲的火烈鳥,為何持續帶著幼鳥前來越冬?很多問題,李東明說自己也「不知道」,但能肯定的是,候鳥多了,就意味著生態更好了。
這個春節,條子泥景區的工作人員們幾乎都沒休息,以勺嘴鷸為主題的——「鷸」躍龍門,喜上眉「勺」的新春青少年觀鳥研學活動熱熱鬧鬧。
李東明也沒閑著,大年初一就扛著相機在濕地給候鳥拍「全家福」。他的「小勺子」們也長大了一歲,一個多月後,它們就要從南方飛回來,再一路往北,去「談戀愛、生小小勺」了。
李東明說:「我個人就指望這片灘塗能一直這樣保持下去,鳥就每年必來了。」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套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透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