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柑橘、葡萄和蔬菜:大理賓川以「果蔬業」 為載體打造高素質農業產業工人隊伍

2024-07-22三農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昌雲

說到大理州賓川縣,可能一般人不知道是啥地方,但說到賓川的特產,如水果柑橘、葡萄和蔬菜,那就令人一「嘗」傾心了。

賓川縣的氣候條件得天獨厚,年均日照時長達到2719小時,形成了獨特的立體氣候,這種氣候條件為賓川發展水果產業提供了優越的自然環境,使得該縣榮膺中國的三個「鄉」——「中國水果之鄉」「中國葡萄之鄉」「中國柑橘之鄉」。

賓川縣地處金沙江南岸的幹熱河谷地帶,國土面積2533平方公裏,常住人口34.13萬,有耕地面積54.71萬畝、園地54.03萬畝,是全國縣級規模最大的早熟鮮食葡萄生產基地和晚熟柑橘優勢產區。

以2023年為例,賓川全縣以葡萄、柑橘為重點的水果種植面積達37.06萬畝,實作產值86.3億元,實作了「人均1畝水果、畝均產值2萬元以上」,冬早蔬菜種植面積達18.24萬畝,實作產值25億元。全縣果蔬出口總額達23.3億元、增長51.2%,出口額連續5年位列全州第一位。全縣農業總產值150.22億元,位列全州第一位,全省第四位。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昌雲 攝

也就在2023這一年,賓川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810元,高於全州、全省、全國平均水平。

如果只是說賓川的氣候、土壤、地形等自然環境,那是上天對人的恩賜,但利用這種恩賜建設了一支以農業生產為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工人隊伍,那就是全縣工會、產業、黨政各方積極努力的結果。

據賓川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總工會主席丁益軍介紹,賓川立足產業發展實際,把培育高素質的「果業新農人」作為重要抓手,註重發揮企業和農業產業工人的主體作用,采取「專家帶科技人員,科技人員帶企業,企業帶農戶」的「三帶模式」,從果業生產、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水果產業工人隊伍,「培育出以鐵余斌、張冬梅、曾靖宇等一批新型職業農民為代表的‘場長型’復合類人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4000余人、農業經紀人5000余人、培育出水果產業技術能手7700余人,帶動15.8萬人就業,走出一條小農戶與適度規模經營相銜接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2023年,全縣以葡萄、柑橘為主的特色水果達37.06萬畝,產值86.3億元,」他說,「實作了‘人均1畝水果,人均水果產值2萬元’的目標,成為全縣富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據他介紹,賓川透過「搭建創新平台,培養‘引領型’專家、農技人員帶動,培育‘復合型’場長、搶抓機遇平台,培育‘產銷型’經紀人、推廣實用技術,培育‘田間型’產業工人等路徑培育產業工人,建設產業工人隊伍。」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昌雲 攝

縣總工會黨支部書記、常務副主席白樹海具體介紹了以上8條路徑的由來。

他說,賓川縣制定出台了【賓川縣人才服務建設世界一流水果之鄉的十條措施】和【賓川縣果業新農人產才發展「一縣一品」實施方案】,加大果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力度,「采取‘政校企’合作方式,先後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建立上海交大教授王世平、上海交大教授張才喜、華中農大教授伊華林等7個專家工作站,加強葡萄、柑橘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和試驗示範工作。與雲南農科院合作建立了水果加工研究所賓川分所,與深圳市鑫榮懋果業公司合作建成葡萄品種改良中心,成立大理州第一個國家級‘科技小院’暨雲南賓川葡萄科技小院及金牛鎮葡萄研究所、納溪河葡萄研究所、老鐵苗木中心等一批民營科研機構。培育出葡萄專家劉鳳弼、柑橘專家姚寶芬、植保衛士何建群等一批本土優秀高層次人才,組建‘賓川縣農技專家人才庫’,也就是‘賓川縣農業產業工人培訓師資庫’,透過產、學、研深度融合,引領全縣水果產業發展思路創新和技術進步。」

「依托縣鎮兩級41個農技推廣機構、300余名科技人員和企業技術骨幹,建成全國勞模張冬梅創新工作室、何建群白州工匠創新工作室等省州縣涉農創新工作室11個,組建7個專家組、89支專業服務隊緊扣農時節令,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實用技術培訓。」

整合資源力量,以專家下田開設「田間課堂」錄制短視訊、網路科普直播答疑活動等形式創新開展農業科技知識網路宣傳服務,實作農業資訊的快速傳播,「透過科技人員的帶動,培育出以鐵余斌、張冬梅、曾靖宇等一批新型職業農民為代表‘場長型’復合類人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4000余人,建成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5個,縣級以上龍頭企業35戶,農民專業合作社748個,農業莊園29個、家庭農場229個。」

「現代社會,好酒尤其害怕巷子深,」白樹海說,「因此,培育‘產銷型’經紀人十分重要。」

他說,「賓川搶抓【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發展機遇,加快推進區域性果蔬集散分撥中心建設,組織開展外貿及稅務知識培訓,全縣培育外貿進出口實績企業60戶,外貿出口人才倍增。」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昌雲 攝

2024年1至5月,以葡萄、柑橘為主的水果出口4.29萬噸、出口額4.31億元,占全縣進出口總額的79.19%。搶抓電商機遇,多次組織電商企業參加省內外產品推介展銷會、名特優產品直播活動、農特產品直播帶貨PK大賽,培育出線上銷售企業140多戶和微商3000多名,在各電商平台開設店鋪3477個。以柑橘、大蒜、貢菜、葡萄、石榴等果蔬電商產品網路銷售額達2.33億元,「培育出‘產銷型’水果經紀人5000余人,湧現出以熱寶果蔬晏林英(年銷售農產品5000萬元)、果農爸爸袁曉薇(年銷售農產品2000萬元)、二逗先生李蘇武等為代表的農村電商精英,助力農村青年就近就地就業創業。」

產改的重要內涵是培育技術工人,賓川采取的方式是推廣實用技術,培育「田間型」產業工人。

「賓川堅持把產業工人培訓基地建到生產一線、田間地頭,建成農業產業工人培訓基地6個,組織編寫了【葡萄綠色生產技術】【柑橘綠色生產技術】【貢菜綠色生產技術】等鄉土教材10余種,加大農業產業工人培訓力度,連續3年開展果樹修剪、裝箱等‘果業新農人’系列競賽活動,培育一大批‘田間型’水果產業工人,共湧現出‘嫁接工、修剪工、修果工、叉車工’等各類能手7700余人,直接從業人員7萬人,帶動就業15.8萬人。」

探索出「家庭式」「承包制」「候鳥式」等務工模式,據統計,全縣約13萬賓川本地人到縣內大型基地(企業)開啟「家庭式」「夫妻式」的「承包制」務工為主和到水果產業鏈上打散工為輔的務工模式,2萬左右的賓川人在9月至春節前如「候鳥」般遷徙至四川、新疆、甘肅等地,開展葡萄等果樹的修剪、水果的裝箱、銷售及水果包裝生產等技術工作,月平均薪資在8000元左右,遠高於當地的平均務工收入。同時,還吸引了大量南澗、巍山等地7000-12000余群眾到賓川務工,成為勞動力輸入大縣。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