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老一輩人曾用過的老式農具,認識一半厲害,都能認出證明你老了

2024-02-18三農

老一輩人曾用過的老式農具,認識一半厲害,都能認出證明你老了!估計現在的孩子很少有認識這些老物件了,一個時代的物品,存在記憶裏了!看到好親切,熟悉的樣子,今年要50了,你能認全嗎?滿滿的兒時回憶。

1、雞公犁

多用於山區之地,短小轉彎靈活,與之配套的動力多為黃牛。

2、煤油燈

六七十年代居民區有時停電:自己自制煤油燈用個玻璃瓶裝點煤油用鐵蓋中間打個孔放上棉花撚兒.。就是個簡單煤油燈。

3、襪撐子

相信,很多人不知道襪撐子是做什麽用的,尤其是90後以及更年輕的人,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日子,襪撐子就是襪子破了的時候,為了縫補方便,把襪子撐起來的一個模具,一個近乎古董的東西了!

早些年的襪子,大多都上襪底的,就跟鞋墊子樣的,上在襪了底子,還有的手巧的繡花的,鞋底都是爛布,爛衣褲剪下來鋪屋粘很大一塊,幹後拿樣子比著剪下來,在鋪多層紮鞋底,有些爛布無法用的,有人來收的,挑擔子收破爛的來收,只要是棉織的有都收,收破爛的,走來就喊,破爛銅錫換錢,那時我經長賣子彈殼子彈頭,下雨後走路都能撿到的,還有銅錢。

4、臘紙、鐵筆、臘板、油印機、

臘紙、鐵筆、臘板、油印機、滾筒,油量墨,本人算高手,基本都熟悉,特別是用於謄寫油印的那套東西再熟悉不過了,冬天手握鐵筆在鋼板上刻寫,手凍的僵硬麻木,華中地區沒暖氣,沒條件取暖,凍的實在受不了,放嘴上哈口熱氣繼續刻寫,到九十年代後期逐步淘汰了,進入新世紀,規模較大的中小學,那套刻印手段徹底告別了!哈哈,承載著我們的青春

5、杼(Zhu)

叫「杼(Zhu)」,有【木蘭詩】為證:「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六十歲上下的人才懂,兩腳踏兩塊木板,一手推,一手拽上方的拉繩放線,父親就是識粗布的。放學回家偷偷地織一會。

最主要的功能是排線頂緊用的,織布時手腳並用,腳下來回踩使布線交錯兩手來回梭,梭一下扒一下橫擋為了頂緊壓嚴,照著動作做他個三九二十一天這個線段子就織完了。近幾年手工土布又興起了,因為土布織點低,夏天做床單涼爽,同時巧手的農家姐妹可以織出好多圖案和色彩!手工鞋也受歡迎!

6、手搖幹式噴粉器

全名稱作「手搖幹式噴粉器」它可以噴所有的粉質農藥,也可以噴如經研磨的生石灰等粉狀物品,只能噴粉狀農藥,比如666,現在人都不知道666了,極毒,長效,不容易分解,早就不讓使用和生產了。六六六粉上高中時學過,氯氣加苯在光照下發生反應,好像叫六氯環己烷。

我們這邊叫字頭,滿滿的回憶,各地都會有不同的說法,其意思都是相同的。是自由車上牌打碼用得鋼印,那時候是人工用錘子敲的,一般都打到車架子上,因為其它部位的零件都可以換,其實就是我們說的車架號。知道的最少四十以上了吧。是給新自由車砸鋼印的,一般都是在車把上砸出來一行數位,相當於汽車牌號,還要發一個自由車證,相當於汽車行駛證。

7、雙輪雙鏵犁

雙輪雙鏵犁,五十年代發明的先進農具。五十年代中期發明生產的雙輪雙華犁,改變了以往的農村家庭用的單犁木犁,提高了生產效力,到五十年代後期六十年代起,有的生產隊開始用上了國產的東方紅拖拉機。犁深點得四個騾子或四個馬才能拉動!兩人騾子拉著犁地非常費力!

8、火鐮

火鐮,火鐮,一種比較久遠的取火器物,由於形狀酷似彎彎的鐮刀,與火石撞擊能產生火星而得名。和燧石配合打火用的,六十年代前期還有老人使用。

9、爪(讀作找)鐮

爪(讀作找)鐮,收割高粱穗的專用農具。專門收容易掉粒的莊稼,比如黍子。先把穗用爪鐮收回來,桿另用鐮刀割。

10、電影底片

電影底片那個是8.75公釐,再大一點是16公釐,35公釐,那個年代的放映員,用的就是這樣16公釐溴鎢燈放映機。只能是美好的回憶了。那個時候露天電影就像過節一樣,十裏八村的都過來。小時候,如果哪個村有電影,和小夥伴早早就去占地方。有記憶的看的第一部電影是【平原作戰】記的小英娘被龜田打死後。用戲劇動作奔向小英娘,而不是直接奔過去心裏還挺不解的。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就像還在昨天

11、老式鐘表的發條

應該叫做老式鐘表的發條起子,給轉針提供動力的。

12、塑膠涼鞋

小的時候能穿上塑膠涼鞋,真是過年的感覺。非常渴望因為太窮了只能盼望!涼鞋那個……想起小時候涼鞋帶斷了,我用燒紅的鐵片自己粘補塑膠涼鞋的技藝很過硬。不過七十年代工作後我就不再穿塑膠涼鞋改穿皮涼鞋了。兒童雨靴在六十年代幾乎是奢侈品,我只見過一個同學穿過,


13、手電筒的燈泡

手電筒的燈泡我們叫做「電膽」,不過不用一兩毛錢一顆,沒那麽豪,我記得小時候最多也就五分錢。那個燈泡很有意思,有時候不亮了,用手彈一彈又亮了

14、擰繩或搓繩工具

擰繩或搓繩,是純手工。打繩是借助工具,純人工。打繩,過去在農村非常普遍。自產自用。日常生活中、農業生產中都離不開繩子。打繩自用,已然成為一種生產習慣。繩,就是這樣以人工方法制作出來的。

15、「套項」

套項我們這叫紮脖。與其配套的叫夾板。我是鄉村木匠,經常給人家做。直到有了四輪拖拉機。才取消了這些物件。如今家裏還有紮脖和夾板。

是用布制成的一個袋狀物,內填裝棕一或幹草外面有一層一十皮保護層。而制圍脖可是一個技術活,匠人一看牲口不用測量便可制成與牲口脖子周圍貼合的圍脖,不會打肩(磨脖打),這也是牛華文明啊。

16、二八大杠

我爸給我買了一輛紅色自由車,很拉風的。記得我經常載著我宿舍裏的同學校園裏大街小巷裏「飛」。

17、鬥

糧鬥是稱量糧食的量器,是古代官倉、糧棧、米行及地主家裏必備的用具。一鬥為十升,五鬥為一斛(原十鬥為一斛),十鬥為一石。

18、這是什麽有知道的嗎?知道的人不一般都是過來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