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廢棄礦坑變身「紫色聚寶盆」

2024-03-14三農

原標題:廢棄礦坑變身「紫色聚寶盆」

最是一年春好處。初春時節來到寧夏賀蘭山東麓,遠處,巍巍賀蘭青山如黛,傲然屹立;眼前,葡萄園中工人忙碌,正為展藤做著前期準備。

這裏是全國最大的釀酒葡萄集中連片產區,釀酒葡萄種植面積達58.3萬畝,約占全國釀酒葡萄種植面積的35%。但誰能想到,這裏以前卻是一片廢棄礦坑。

去年年底釋出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共收錄37個典型,案例涉及17個省區。其中,「賀蘭山下鎮北堡廢棄礦坑生態修復」榜上有名。

曾經的亂石荒灘織起綠色長廊,廢棄礦坑搖身一變成了「紫色聚寶盆」。

修復「父親山」身上的疤

賀蘭山是西北重要的生態安全螢幕障,發揮著阻沙固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的生態功能。它孕育了寧夏平原,是寧夏的「父親山」。

得益於豐富的煤炭與砂石資源,寧夏賀蘭山東麓形成了近十處規模化礦區。始於20世紀50年代的大規模無序開采,讓這裏的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那時,僅在銀川市西夏區鎮北堡礦區,就散布著上百個砂石廠和采礦場。

鎮北堡礦區位於賀蘭山東麓沖積扇扇緣區,是主要砂石料供應地。因開采歷史較長,人工采挖活動頻繁,地上采挖區呈面狀和網狀分布,礦區地形地貌景觀和生態環境被極大破壞。

銀川市自然資源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科科長蘇楠對當年的場景記憶猶新。「最嚴重的時候,地表礦坑平均深度達40公尺,土地損毀面積15平方公裏以上。礦區土石大面積裸露,現場滿目瘡痍。」蘇楠說。

受采砂影響,礦區周邊植被稀疏,野生動植物難覓蹤跡。汛期土石流、山體崩塌等地質災害頻發,水土流失問題突出。冬春之際,礦區揚塵汙染嚴重,影響著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

曙光在2010年到來。這一年,寧夏實施賀蘭山東麓百萬畝葡萄文化長廊建設,3年後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對葡萄酒產區進行保護。鎮北堡礦區處於葡萄文化長廊的核心位置,推進礦業轉型發展與礦坑生態修復勢在必行。

如何把發展葡萄酒產業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結合起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踴躍探索新路徑、新模式。

2021年,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獲批設立。【賀蘭山生態保護修復專項規劃(2020—2025)】和【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高品質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先後正式實施。

借著政策的「東風」,沿山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交融共進。亟待蝶變的鎮北堡礦區搶抓機遇,乘風而上。當地先後投資近20億元對賀蘭山下鎮北堡廢棄礦坑進行生態保護修復,同時透過產業布局、環境治理、企業示範等措施吸引社會資本,著力打造葡萄酒產業基地,延長生態產品價值鏈。

實作多業態融合發展

既要師法自然,又要因地制宜。這是寧夏給自己定下的「硬杠杠」。

一方面,政府對鎮北堡礦區「小散亂」采礦點進行取締整合,僅保留6家企業集中綠色開采。另一方面,鎮北堡礦區恰好位於北緯38度葡萄最佳種植帶。當地充分利用區域內的舊采石場和遺留采坑開展生態修復,實施綜合整治系列工程。

由采到治,誌輝源石酒莊就是一個典型縮影。

20世紀80年代,誌輝源石酒莊董事長袁輝的父親在戈壁荒灘開辦了老袁砂石場,逐漸成為鎮北堡礦區主要開采經營主體。老袁砂石場掘到了「金」,也掘出了近6000畝的坑。

1996年,曾是采砂大軍一員的袁輝,在親眼看到生態破壞的「後遺癥」後,決心參與采砂區整治工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一頭紮進幹旱貧瘠的亂石灘,開始種植防護林。

適逢寧夏大力發展葡萄酒產業,2008年,袁輝開始在礦坑上建設酒莊,並在平整改良後的土地上種植釀酒葡萄。隨後,誌輝源石酒莊與政府攜手,加大了對1.8萬畝礦坑的荒地改造,不但開辟葡萄種植園,擴大酒莊規模,還聯合建設休閑運動公園及生態園,讓廢棄礦區變成了園林式酒莊。2015年,誌輝源石酒莊開始探索文旅融合,打造一二三產業生態園區。

從采砂、造林、修復到發展特色產業,以誌輝源石酒莊為代表的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走出了一條綠色永續發展之路。

久久為功,接續治理,生態為核,產業多元。近年來,寧夏遵循這一理念,積極發展葡萄文旅產業,讓散布的礦坑逆襲重生。

賀蘭山下,具有典型東方風格的園林酒莊、生態酒莊、文化酒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鑲嵌在翠綠之間。

經過修剪的葡萄藤、報廢的橡木桶、隨處可見的怪石……漫步在賀蘭山東麓的葡萄酒莊中,你會發現這裏的主體建築、園內道路等全部取自治理礦坑時挖出的礫石、卵石和周邊的遺棄建材。中式園林美學與葡萄酒文化巧妙結合,給遊客全新的遊覽體驗。

放眼賀蘭山東麓,優美生態已與紅酒、旅遊、文化、餐飲、民宿、研學等多種業態融合發展,成為人們親近自然的新興打卡地。

小葡萄釀出「致富酒」

多年來,寧夏把發展葡萄酒產業同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相結合,累計投入近2.7億元實施礦山修復、溝道防洪、綠化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工程。在賀蘭山下鎮北堡廢棄礦坑實作生態蝶變的同時,葡萄酒產業園區的配套服務也不斷完善。

「園成方、林成網」。生態修復和林帶水系的建成,使礦區「含綠量」大幅增加,廢棄礦坑成為生態酒莊,葡萄園、防風林帶組成綠色長廊。部份葡萄園增建攔蓄功能,「深溝淺種」減少水土流失。

「這些舉措極大改善了區域小氣候,修復了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構築了生態涵養的綠色屏障。」銀川市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偉說。

據了解,銀川市近年來實施葡萄酒產業空間布局規劃、鄉村振興和發展全域旅遊規劃,打造出以鎮北堡為核心的生態文旅廊道,形成綠色產業集群。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酒莊已成為全域旅遊不可或缺的元素。

「紫色夢」正在托起「致富夢」。

賀蘭山東麓以葡萄酒為核心,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為周邊農戶提供就業崗位近13萬個,當地農民收入的近三分之一來自葡萄酒產業。僅鎮北堡鎮,就先後建起20多家酒莊和12家特色民宿,保護性開發近10萬畝未利用地和廢棄礦坑,年接待遊客60萬人次。

如今,寧夏已建立起政府、社會、企業共同參與的「生態修復+產業匯入」發展模式。2023年開始建設的張騫葡萄郡計畫,計劃總投資30億元,修復利用2.3萬畝廢棄的砂坑土地,旨在打造世界最大的下沈式生態型葡萄酒莊集群。據了解,張騫葡萄郡計畫正在組織申報生態環境部EOD試點計畫,以吸引更多相關產業基金共同投資。

多措並舉,協同推進,綠色生態正在成為賀蘭山東麓的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