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的簡歷不敢有空窗期」近日成為熱議話題。求職時,按時間順序寫下詳細的工作經歷是簡歷必不可少的一部份,現在,如果兩份工作之間間隔太大,可能會成為求職的障礙。
一般來說,兩份工作之間兩三個月的空窗期,可以認為是求職所需的時間,而一旦超出兩三個月、半年甚至更久,公司難免擔心。在求職網站上可以看到,部份公司在公開的招聘資訊內直接寫明「崗位要求最近離職空窗期3個月內」「近段工作空窗期不高於5個月」等要求。
現在有空窗期的人越來越多。一方面是因為求職的難度在上升,很多人為了尋找一份滿意的工作,不得不花上更多的時間。另一方面,很多人主動尋求空窗。
根據勞動與收入關系的經濟規律,在收入低的階段,人們會用工作換收入,願意更多地工作,而隨著收入持續提高,收入的邊際效應開始遞減,勞動者會傾向於寧願減少收入,也要多休閑。把休閑換作一種多元化的生活也是成立的,現在這已經是一種趨勢。人在工作的時候,忙於上班,很難過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兩個職業之間的空窗期,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從原有生活模式中暫時跳出來,嘗試更多體驗。
很多人、特別是女性,可能是為了備孕、生育和照顧孩子;有些人會去遠行,體驗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有些人會從事一份靈活就業的職業,比如,營運自媒體帳號;還有些人會考公考研,或者參加職業培訓,考各種職業資格證;甚至有人什麽都不做,就是為了這難得的可以擺脫工作壓力的自由時光。透過暫時停下職業發展的腳步,很多人調整了心態,提升了能力,為今後職業生活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
求職者會主動尋求空窗,但公司卻不喜歡空窗。
首先,這是因為公司會覺得,長時間不工作,再次回歸職場,適應方面會有一些問題。有些行業發展快,技能更新快的崗位,對連續工作經驗和持續的專業技能學習有較高要求,長時間不工作意味著技能跟不上。
其次,這可能源於公司想要一個確定感。沒有空窗期,就可以做背景調查,打電話到上一家公司問,社保也能查到。但如果有空窗期,這期間這個人做了什麽,公司完全不知道。求職者會說是想放松,或者去旅遊了,但公司是沒辦法證實的。萬一是因為違法犯罪,或者生了一場大病,對公司都是一種隱患。
最後,空窗期長,可能意味著經濟能力強、負擔輕、心態好。而這對公司來說未必是好事。這意味著這個員工對工作不會很緊張,工作中的服從性可能會比較低,甚至還是鬧事的刺頭。
面對公司回避有「空窗期」的人,如何用話術去解釋「空窗」,也成了求職者的必備技能。網上有很多相關的包裝話術和指導課程,但這種不真誠的方式很難得到想要的結果。話術有著相似的套路和規律,招聘者每天面對很多應聘人員,早已熟悉了這些套路,如此可能不但不能達成隱瞞的目的,反而留下負面印象。
其實,良好的溝通是消除「空窗期」歧視的好辦法。求職者可以主動與公司溝通,自己在空窗期到底做了什麽,並盡量提供可信的證據。
在硬幣的另一面,公司也要正視勞動力市場的現實。
首先,現在經濟承壓,就業壓力大,一旦失業無縫銜接並不容易。求職產生的空窗期正在變長,很可能從以前的兩三個月、半年,變為一年甚至兩年。
其次,公司也要認識到,隨著經濟的發展,特意選擇在空窗期去過一份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必然會越來越多。
最後,隨著經濟發展,員工的服從性、工作對個人的重要性都必然下降。所謂90後、00後整頓職場,也是這種大趨勢的體現。公司不必執著地尋找那些生活壓力大、好管理的員工,而應該推行更人性化、更尊重員工的工作模式和企業文化。
所以,單純透過避開的方式來進行這種粗暴的篩選,是不合適的。就事論事,接受求職者的空窗期,才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做法。 □ 劉遠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