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林放不老】展覽現場 本報記者 李銘珅 攝
戴昊辰:
永遠要在第一現場
從【延安一月】到「未晚談」,是趙超老用自己的聲音展現時代的真相,展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很好地呼應了新民晚報的宗旨,飛入尋常百姓家。無論是如今風靡的短視訊,還是充滿質樸氣息的報紙,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部份。新聞永遠是需要我們在第一現場的。適應大數據,更好地運用大數據,更能幫助我們去實作傳統方式的更新叠代。
魯靜怡:
探索新聞的時光隧道
趙超構先生的一生充滿了對新聞事業的熱愛與奉獻。聽完了趙超老充滿傳奇色彩的生平,同學們對於新聞的理想和熱情再一次被點燃。
返校路上,雨越下越大。在雨中,我們仿佛與那些新聞先輩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們探索新聞的時光隧道。他們告訴我們,新聞不僅僅是傳遞資訊,更是一種責任和使命。
蒲秦昊:
「術」變而「道」存
如今,新聞之「術」日新月異:線上平台、大數據、演算法、AI等等都可以作為新聞報道的輔助手段和革命性的傳播手段。然而,新聞之「道」,譬如趙超老對新民晚報一生的投入,譬如其在國民黨管轄的重慶以超人的魄力報道延安的真實情況,才是新一代新聞人需要繼承的不變的「道統」。
無論是趙超構,還是復旦大學代代新聞人,都在他們的時代利用時代之「術」,堅守新聞之「道」,這或許就是上世紀上海市民每天探頭「等啥人?等夜報」的原因。
白紓毓:
晚報未晚,新聞彌新
走進博物館時,映入眼簾的是滿墻中國百年以來的報紙名,但那離我很遙遠。我幾乎沒有讀過任何一張陳列其上的報紙。那時我想不到,這段觀展之旅會讓新聞的暖意來到我的面前。
趙超老的精神,從來沒有只停留在歷史裏,依舊長存在下一代報人的心中,他們還是一樣的憂國愛民,也殷切地希望再下一代的我們不管面臨怎麽樣的術的變化,仍要讓這種新聞之道,歷久彌新。
肖弈佳:
成為「大記者」
我們一起,從趙超構先生、從新民晚報去看:何為「大記者」。
獲得一手資訊的人,才有可能最接近真相,才能成為「真正的記者」。今天,我們從互聯網平台上得到的,往往都是經過演算法「過濾的」繭房內的二手資訊。這就更需要我們像趙超構先生一樣去抓取「一手資訊」,抓住每一個「對話進行時」。
劉蘇樂:
堅定了我的新聞理想
當今,自媒體雖然很多,但對新聞事實的發掘往往不夠,評論和觀點常常遠遠跑在事實之前,因此會出現反轉反轉再反轉的新聞,甚至大面積傳播的假資訊。我們應該盡全力去接觸一手的材料和資訊,主動抓住機會,才能真正做到接近真相和接近事實。這次展覽不僅為我展現了趙超構先生的生平故事,還進一步堅定了我的新聞理想。
楊馨蕊:
成為光影本身
在人民有資格且有能力向往嶄新生活的新時代,新聞所要做的便不再僅僅是尖銳強力的揭示,而是將目光更貼近百姓所想所見,讓新聞之光得以成為為人所用的燭火,契合國家發展的大勢所趨。新聞工作者需要樸素、需要普通,需要學會做柔和的光線,才能將自己雜糅在一切環境、一切人群中,才能真正看見每一種生活。
不被光影迷亂的唯一途徑,是成為引領人們洞察世界的光線本身。遊走在明與暗的交界,編織起軟與硬的言語,是「林放不老」的精神之源,也是我們作為當代新聞學子應當學習並付諸實踐的工作道統。
李微:
一場尋道、望道之旅
這次觀展,是一場尋道、望道之旅。展名為「林放不老」,誠哉斯言,林放的辦報思想一直為新民晚報所恪守,林放一筆可當百萬師的秉性被後世新聞人所秉承。在展廳的門口,是趙超構先生青年中年老年三個時段的照片,在觀展結束後我們才能領悟它的深意,趙超構先生以畢生踐行的新聞理想,就是我們後世新聞人所仰望的「道」呀!
邊思語:
從展覽中學到新聞素養
趙超構先生真正做到了「為百姓分憂,與百姓同樂,跟千家萬戶同結善緣」。他讓我從展覽中學到了我們應具備的新聞素養。真實性是新聞工作的重要原則,怎樣接觸、了解到真實?又怎樣將真相公之於眾?敢說真話,看起來簡單,其實關鍵還是真正套用於新聞實踐中。
黃婉清:
新聞的「變」與「不變」
面對數位媒介帶來的「短路型顛覆」,新時代新聞工作者在面臨轉型之際,不妨由新民晚報的發展切入,重走中國新聞史上的「變」與「不變」,並從中汲取前行力量。
在新聞內容多樣化、生活化的變化下,我們看到了人文情懷與職業精神的「不變」。那是對新聞理想始終如一的追求,是對客觀的尊重、對真相的探求。
唐許飛揚:
大音希聲
展廳面積不大,卻處處展示著趙超構先生新聞人生的面面。使我想到「大音希聲」。無聲的作品在那樣一個亂世卻振聾發聵;看似無聲的生命透過新聞撰寫下一字一句,其響聲卻回蕩在近百年後的今日,回蕩在我們新新聞人的胸膛。
劉雨嘉:
邂逅95年前的「我」
趙超構,1910年生人,就讀於上海中國公學,中國著名新聞記者。
劉雨嘉,2005年生人,就讀於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望道班學生。
前者是新民晚報社老社長,後者是看展一個小時前還在一邊思考「中午吃什麽」的大學生。
後者便是我自己。
這樣的一個人,也曾是和我們一樣的一位青年呀。他也是從稚氣的青春少年一步步長大,從對未來的仿徨迷惘到一步步堅定方向。這個方向,便是此刻我們所選擇的:新聞。
時代發展了,國家強大多了,人民的生活幸福多了。可新聞學的大學生、望道班的大學生,從教室到食堂的路上思考的應該不只有「今天中午吃什麽」才對。還要思考我們作為年輕的「趙超構」,該怎麽用自己的新聞實踐為公眾為社會服務。
白溯然:
三代新聞人的對話
新技術的叠代、新聞行業的變革、傳統紙媒的轉型……這些關於新聞行業的變化,其實都懸浮於新聞之「術」上。而新聞更重要的是「道」。何謂「道」?是既「飛入尋常百姓家」又保持內容的專業深度、是既跟隨時代腳步又不放棄新聞初心、是既不懼風雨兼程又撐好新聞人的傘、是熱愛、是代代相傳。我們的前輩為新一代新聞人開啟大門,引導著後來人接過「道」。如果說,望道班的我們已經成為剛剛邁進門裏的人,那麽今天這堂課,就是三代新聞人的對話,是新聞道統的相守。
李嘉欣:
接過前輩手中的炬火
「鉛與火」的轟鳴歸於沈寂。互聯網、人工智慧進軍新聞行業。媒介在叠代,風雲在變幻,亙古不變的,是道,是新聞理想與媒體情懷。
趙超老舉匕首,擲投槍,他為正義搖旗吶喊;煉火眼,拭金睛,他讓真相撥雲見日;著細雨,化春風,他為百姓盡心盡力。接過前輩手中的炬火,我們爭做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新聞人。
周子鈺:
續寫新聞新華章
看著【延安一月】擺放在展櫃前,我似乎聽到了歷史的聲音,聽她一頁頁訴說著歷史的故事,感受時代脈搏的跳動。在趙超構先生的經歷中,我更加理解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含義。從厚重的歷史中走來,在火熱的時代中煥新,作為新聞人的我們,定當承續前輩精神,望道卓越,續寫新聞新華章!
楊漠昀:
一位平常但不平凡的人
在趙超老給小孫子作文的批改建議中,在一張張記錄生活的照片中,在公正詳細的英語筆記中,我再一次感受到:每一個偉大而受人銘記者,永遠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但我們往往都只看到他們生命中最光彩奪目的那一部份。而當你真正走近這個人,你就會發現,他也是一位慈祥的祖父,他也是一位普通的攝影愛好者,他也是一位在努力學習的學子,他也是一位平常但絕不平凡的人、一位可愛的人。
高寒:
將新聞事業薪火相傳
趙超老的人生道路也為我們從事新聞工作的後輩提供了一條啟示性的路線,抓住機遇,不斷付出個人努力,並用熱愛進行澆灌。縱使我們難以在趙超老所處的歷史時代中做新聞事業的開創者,但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十字路口,我們也可以在努力中將新聞事業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