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年輕人試錯成本有多高?保安奮鬥十年考上央美,如今卻不如流浪漢

2024-10-10教育

今年34歲的李城,曾經因為以"保安身份考上央美"而一度成為網紅。這位當年的"勵誌典型"如今卻過著月入僅千元的生活。他的經歷引發了人們對於夢想、成功和人生價值的深思。到底是什麽讓一個曾經光芒四射的"勵誌哥"淪落至此?這背後又折射出了哪些社會現實?

李城的故事要從2004年說起。那一年,18歲的他參加高考,卻因分數不理想與心儀的中央美術學院失之交臂。不甘心的他選擇了復讀,然而連續幾年的努力都未能如願。家裏經濟條件並不寬裕,無法支持他長期復讀。無奈之下,李城只好外出打工。

命運總是喜歡開玩笑。 2010年,李城陰差陽錯地成為了中央美院的一名保安。站在夢想的校門外,他的內心五味雜陳。 每天看著莘莘學子進進出出,李城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重拾畫筆,實作自己的藝術夢。

就這樣,李城開始了白天當保安、晚上練畫的生活。他省吃儉用,把薪資的大部份都用來買畫材和參加培訓班。有時候累得實在撐不住了,就躲在保安室的角落裏打個盹。同事們都覺得他是在做無用功,勸他安心當個保安也挺好。但李城卻固執地堅持著,仿佛要把過去荒廢的時光都補回來。

堅持終獲報酬,28歲圓夢央美

功夫不負有心人。 2015年,李城辭去了保安的工作,成為了一家培訓機構的美術老師。兩年後的2017年,他以全國第八名的優異成績考入了中央美術學院,其中速寫成績92分更是當年最高分。 當時28歲的李城終於圓了自己的"央美夢",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勵誌哥"。

這個勵誌故事很快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註。各大新聞網站、電視台紛紛報道了李城的經歷。【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文稱贊他"用畫筆描繪出人生精彩",央視新聞也對他進行了專訪。一時間,李城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網紅",還受邀參加了多個電視節目。

命運的轉折並未就此停止。 2021年,李城從央美畢業後,與朋友合夥開設了一家美術培訓機構。他滿懷信心地想要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更多追夢的年輕人。可惜事與願違,由於經營不善,這家機構不到一年就關門大吉。

創業失敗後,李城開始了四處奔波的生活。 他先後在北京、上海、廣州等近10個城市任職美術老師,但要麽被辭退,要麽主動辭職。這段經歷讓他深感挫折,也開始質疑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

從"勵誌哥"到"落魄哥",人生難題何解?

如今的李城選擇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名旅行自媒體博主。 他走南闖北,用畫筆記錄下沿途的風景和故事。雖然月收入僅有1000元左右,但他說自己找到了內心的平靜。

李城的經歷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有人感嘆命運無常,也有人質疑他是否真的努力了。 更多的人則開始思考:到底什麽才是真正的成功? 是考上名校?是擁有高薪工作?還是找到內心的快樂?

有網友評論說:"李城的故事告訴我們,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也有人表示:"他至少勇敢地追求過自己的夢想,這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也有不少聲音對李城的現狀表示擔憂。有人認為,他的選擇可能會影響到未來的發展。"34歲了還沒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以後怎麽辦?"這樣的質疑不絕於耳。

當代年輕人的價值觀之變

李城的故事其實折射出了當代年輕人價值觀的變化。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自我實作,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成功。他們更看重個人興趣和生活品質,不再將高薪和社會地位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

有社會學家指出,這種轉變與社會的快速發展有關。在物質生活得到基本滿足後,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同時,互聯網的普及也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元化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不過,這種價值觀的轉變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如何在追求自我和社會責任之間找到平衡?如何在不確定的未來中保持經濟獨立?這些都是年輕人需要面對的難題。

夢想與現實的賽局,何去何從?

回顧李城的經歷,不難發現他一直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掙紮。 從高考失利到堅持復讀,從當保安到考上央美,再到創業失敗和選擇自由職業,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和不確定。

有人說,李城的故事是一個典型的"成功學陷阱"。 當初媒體過度包裝他的勵誌形象,忽視了成功背後的偶然性和個體差異。這種片面的報道可能會誤導更多年輕人盲目追求所謂的"成功"。

但也有人認為,李城的選擇恰恰體現了一種勇氣。在面對社會壓力和現實困境時,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興趣和追求。雖然目前的生活狀態可能不被大多數人理解,但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覺得李城的故事讓人既感動又心酸。 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人生道路上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追求夢想的權利,但同時也要學會與現實妥協。或許真正的智慧,在於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找到平衡點。

李城的故事還在繼續,他的未來會如何?我們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經歷必將成為許多年輕人思考人生、規劃未來時的一面鏡子。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在書寫自己獨特的人生故事。 也許,找到內心的聲音並勇敢地追隨它,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於網路,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

相關數據,理論考證於網路資料,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

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

註:原創不易,抄襲、洗稿必將深究。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果侵權請聯系刪除。

資訊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