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大偉分享 | 用好學習的「回顧和規劃表」:教學評合一,學思行統一

2024-07-26教育

給小學生上課,有時我會這樣做小結:「同學們,有這樣一首歌你們會唱嗎?‘小嘛小二郎,背著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也不怕風雨狂,只怕先生罵我懶,沒有學問呀無顏見爹娘’。這首歌唱的是什麽?它不僅唱學生的學習生活,而且唱作為學習者的學習責任。也就是說,來學校裏邊聽一節課、上一天學,總應該有些收獲、有些改變,如果什麽也沒有收獲,什麽也沒有改變,應該感到羞愧,無顏回家見爹娘。」以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責任,讓學生對沒有學到東西有一種羞恥感。說完這些,我會要求同學們: 「好好想一想,這節課學到了什麽?收獲了什麽?改變了什麽?」 如果同學們能夠說出一些收獲和改變,我會說:「學到這些東西了,有改變了,恭喜你!今天可以高高興興回家見爹娘。」讓學生獲得學習的快樂,並對下一次到校學習懷有期盼。

經歷不等於經驗,對經歷的東西回望——「千金難買回頭看」——才可能更好地從經歷中獲得經驗,將經歷轉化為經驗。 做教師培訓,我也希望培養參與教師的責任感,並引導他們去發現和意識到學習的收獲與成長。很想為他們提供一個學習和回顧的「支架」。

就我看來,學習的收獲主要包括學、思、行三個方面。「學」是我聽到了什麽?「思」是我想了什麽?「行」是我由此會改變(或者說改變了)什麽?

基於這樣的思考,有過這樣幾版(應該說大同小異):

第一版是這樣的(下圖),重點在規劃自己的改變,學以致用。同時希望大家聽完以後有質疑和對話。這張表也在PPT開始提供,設想是聽完以後填表。但實際情況是每一次我的內容都講不完,講完以後大家就想回家,設想很好,但並沒有落實,只有一部份學習積極主動的老師會自己填。

第二版如下。這一版分了「認知」「思維」「行為」的框架,想讓大家想細一點,「支架」再密一點,在三個部份都有「質疑」的提示,是想引導參與者一定要有批判的意識和勇氣。這一版增加了「我的其他收獲和思考」,這是上是給大家選擇的自由,也就是允許學習者選擇不聽我的講座,可以在這段時間裏看書、或者在手機上讀讀其他文章。但不管你幹什麽,這段時間你應該有些收獲和改變,讓自己不虛度、不白過。設想很美好,但終究這樣的表仍然沒有時間保障,也還是沒有落到實處。

沒有回顧就很難把經歷轉化為經驗。可以說,一直在為如何促進參與者反思思考。6月30日晚上又想,下定決心自己一定要少講10分,留10分鐘讓參與者反思。同時不只是放在PPT上,而是提供一張工作紙,讓學員可以現場填,於是有了第三版:

這一版最大的特點是留下空白,讓學習者能夠填寫。

如何用呢?開課之初,就給學友們發下這張表,講清楚課後要填這張表,並要拍照上傳到學習群。講座結束後,給足參與學員十分鐘填這個表,填表上傳以後才完成這一單元的學習任務。

這樣處理的理念和價值在於:

(一)追求教學評合一和學思行統一。從教學評合一看:做講座、做交流的目的不是想表現自己,而是希望受眾在學思行方面有改變,教要為此設計、為此實踐;學的時候要考慮產出,要在學思行幾個方面有收獲、有改變;在評價(特別是學習者的自評)的時候能夠對有「支架」,從學思行幾個方面有收獲。學員的學思行統一,要追求把聽到的把它想明白;想明白的把它做出來。這裏有以產出為導向的思考。

(二)由評價他人走向自我發展。過去的課後調查,大多對參與者調查「授課老師講得怎麽樣?」「我對授課老師有什麽意義和建議?」現在轉向自我發展的梳理和整理。這裏也體現了觀課議課的思想:觀課議課也不是去評價他人,而是指向自身發展,尋求透過觀課議課的學習交流活動發現與體現自身的意義和價值。

(三)可以分享交流和展示。學員填表拍照上傳,然後分享在工作群和學習群,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習交流,擴大學習效果。對承諾改變的行為形成一定的督促。

(四)可以留存學習檔案。拍成照片存下來,以後可以看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自我激勵的價值。

(五)為講課者提供反思的資源和未來課程改進的參照。講課者檢視大家拍照上傳的收獲記錄表。可以發現哪些內容是老師們關註的?哪些東西可以不講?哪些東西需要重點講?哪些老師們沒有吃透,需要改善後再講?

7月1日、2日、3日,就這個表已經用了六次。這裏分享2020-2022年河南省中原名師培育計畫、2022-2025河南省中原教研名家培育計畫華南師範大學班學員們的部份填表。因為沒有征得他們的意見,我這裏做匿名處理。謝謝這些老師們!

(認真填表的老師們)

人物介紹 | PROFILE

陳大偉

教育學教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長

中陶會新教育分會副理事長

重慶當代教育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西部名師名校網」總監

「教師培訓理論與實踐」方向國培專家

主要研究方向:教師教育與教師專業成長,課程與教學改革,觀課議課與教師幸福。現已出版【幸福教育與理想課堂八講】【觀課議課與教師成長】等26本著作,多次獲省市教學成果和社會哲學成果獎。

本文來源:本文綜合自微信公眾號陳大偉,作者陳大偉。分享此文,旨在傳遞更多資訊,提供內容參考。若有來源標註不當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