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嚴重失實,新教材【觀潮】終於改了刪了,但真的好嗎

2024-09-30教育

每次新學期開學,大家就會發現新教材發生了一些變化,有的變化讓人欣喜,有些變化讓人覺得莫名其妙,而有的會引起較大的爭議。

比如【少年閏土】插圖的改變就曾引起過熱烈的討論,很多人戲稱我們的生活越來好了,閏土的生活也好起來了,其實就是覺得以前的插圖更貼近課文,貼近文章中閏土的形象,而現在的插圖更好看了,更現代化了。

2024年秋季學期開始後,家長們發現一年級的一首詩歌中的一句話改了,去年還是「飛入水中都不見」,今年變成了「飛入蘆花都不見」。

很多人說改得好,新版有了「蘆花」這個意象,畫面更有生機,全詩更有意境了。

在2024年七年級上冊新版數學教材中,「有理數」的定義和舊版不同了。

對此,有人覺得沒必要改,舊版從分類的角度詮釋有理數,更好理解,適合初一的學生學習,也有人認為新版更符合數學史,更接近有理數的本質。

還有,四年級語文上冊的【觀潮】一文也有了變化。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天下第一潮」錢塘江大潮的盛況,突出了大潮的雄偉壯觀。就因為學了這篇文章,很多家長、孩子慕名而來觀潮,成為了錢塘江大潮一道特別的景觀。

這其中應該有這一句話的功勞,這句話就是「形成了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

江水漲潮後,浪潮翻滾,景象非常壯觀。舊版中的是「兩丈多高」,兩丈約等於6.6公尺,「兩丈多高」應該有兩層樓房那麽高。想想那個畫面,人親眼看見江水平地而起,然後掀起巨浪,洶湧而來,心中該有多麽激蕩!

對浪潮的描寫,「兩丈多高」顯得很具體又形象。而對於讀者來說,「兩丈多高」很有沖擊力,更能激發他們對雄偉景象的向往之情,會讓他們有目睹大潮的沖動。

但新版教材把這句話改了,現在是「形成了一堵高高的墻」。「高高的」是多高?不清楚。

有人覺得新版沒有舊版好,表達比較模糊,不夠具體生動,不能激發人內心的豪情。

也有人認為新版更好,更真實。

那麽,為什麽要改呢?

據說「兩丈多高」這個數據是嚴重失實的。 可能以前有這麽高,但現在只有2公尺左右,去年八月十八潮高僅1.7公尺左右。所以鹽官當地人十幾年前就開始建議教材更正這個數據。

在網上搜了一下,相關資訊顯示「錢塘江大潮的潮頭高度通常在1到2公尺,最高可達3公尺以上」。這樣看來,課文中的「兩丈多高」確實和現在的情形不符。

有沒有可能幾十年前有「兩丈多高」呢?

事實上,錢塘江大潮到現在已經有2000余年的歷史,潮峰曾高達3到5公尺。5公尺,很接近兩丈了,人親臨現場觀看,可能會被雄壯的景象震撼到,視覺上說「兩丈多高」應該也不為過。

因為這句話改了,所以文章最後的一句「看看堤下,江水已經漲了兩丈來高了」也刪除了,理由自然和前面一樣。

一位老師覺得改得沒意義,還是舊版更好。一是可以讓現在的孩子們了解下曾經的情況,要是用當下的標準看,那以後可能還要改來改去;二是「兩丈多高」可以看作是文學性的描述,老師正好可以借此機會講一講以前的錢塘潮和現在的錢塘大潮。

我個人傾向於不改。當我看到古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的讀音被改成「qí」時,就感覺很多東西可能要被改了,心中便有了隱隱的不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觀潮】和「一騎紅塵」的改動是一個意思。

當然,教材編寫者的想法應該是好的,希望教材與時俱進、貼近現代人的生活。但是,既然改,就要大大方方地改,為什麽有的改有的又不改呢?像蘇轍的「他年出塞三千騎」,相信編者也讀不出來「qí」吧。

大家怎麽看?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