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教書育人,該如何揮動「戒尺」?丨睡前聊一會兒

2024-09-29教育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你好。

相信每一個聊友在學生時代,都遇到過幾個嚴厲的老師:課堂上,誰要敢睡覺、開小差,就免不了挨一頓呲兒;誰要是不交作業,可能就得站著上課。當年的嚴師,常常令求學的評論君「壓力山大」。

玉不琢,不成器。迷迷糊糊的童年,匆匆忙忙的青春,一些教導可謂必需又必要。 然而這幾年,教育懲戒卻面臨兩大難題。一方面,面對學生的違規違紀,有的老師在管教上心存顧慮——管得嚴了、說話重了,就被投訴、被追責。另一方面,有的教師亂管、體罰、虐待甚至暴力侵害學生,引起社會關註。 教師懲戒權的邊界在哪裏?教育如何能實作最大的功效?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教育,不僅關乎知識的流動,還關乎價值觀和行為規範的塑造。 如何讓學生明辨是非,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顯然,僅靠說教遠遠不夠,還需要適當的懲戒。比如,上課開小差,就得站著聽課;抄襲一頁作業,就要被罰多做兩頁作業;欺負同學,就不能參加集體活動……一些校規校紀裏列明了學生的「犯錯成本」。在違規與懲戒的迴圈中,學生失範的行為得到糾正,良好習慣逐漸養成。

懲戒應有邊界和分寸。新華社發 徐駿 作

今年8月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維護教師教育懲戒權,支持教師積極管教」。 可以明確的是,在制度層面,「積極管教」不僅是教師的義務,還是教師的合法權益。

但也要看到,懲戒不等於體罰,運用懲戒權必須講究方式方法。 今年2月,有教師因學生不會做題,用尺子猛打學生雙手;前不久,一名一年級學生因上課說話,被用膠條封住嘴巴。事後,涉事教師均受到嚴肅處理。盡管「愛之深,責之切」,但如果在教育中隨意責罰、任意辱罵,就陷入了另一個極端。

正因如此,在堅定維護教師懲戒權的前提下,也有必要設定邊界。 教育部釋出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說明了教育懲戒的內容和要求。老師獲得更明確的「操作指南」,「戒尺」揮舞的邊界和分寸更加明晰。

「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追憶自己的私塾老師時,寫到這一細節。「戒尺不常用」,是因為實踐中,對孩子正面引導、表揚鼓勵的教育效果更好,懲戒自然也應審慎適度。 實際上,相比於手中有戒尺,更重要的是心中有戒尺。最好的懲戒,一定是懲之有方、懲之有度和懲之有情,絕非簡單粗暴的體罰。

犯了過錯怎麽辦?有教師與學生訂立「君子協定」:放學後留在教室半小時,背誦經典;制作小禮物送給受傷害的同學並表示歉意…… 這些措施具有一定的懲戒效果,也不至於給受罰者帶來傷害,有的還不乏額外的教育價值。 反之,如果習慣於恫嚇,就有可能引起逆反、激化矛盾。

教育是一門藝術,如何會用、善用、用好懲戒,仍需各方的通力合作。 現實中,有的家長溺愛孩子,對教育懲戒一概否定,時不時就采取「校鬧」等非理性方式,給學校和教師的正常工作造成阻礙。其實,合理的嚴管體現厚愛,家長有必要尊重教育的專業性,讓老師能在規則範圍內放手去做。此外,如何搭建更加完備的家校溝通機制?如何引導家長積極參與校規校紀、班級公約的訂立?如何健全教育懲戒的申訴和維權機制?這些實踐中的問題,仍有待持續探索。

這正是:

懲戒須有「界」,關愛方無「隘」。

家校共探索,一起向未來。

(文丨孟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