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想要把孩子管好,那做家長的,身上就需要具備一種「適時而教」的綿力
碰到一位媽媽,她家裏有一個13歲男孩
小的時候就調皮搗蛋、一點都不服管教,長大進入 叛逆期 後就更加犯渾了
就拿暑假來說吧,媽媽每天都在催 「該寫作業了」 ,可孩子根本沒有聽進去只字半語
每天剛睡醒就抱著手機打遊戲,喊他吃飯不理人,再說些什麽還會直接發脾氣不理人
那一天,媽媽回家發現男孩又趁著寫作業的功夫偷偷玩遊戲
批評幾句後就把手機砸了,情急之下還打了男孩一巴掌
沒想到,孩子 怒氣沖沖 地把媽媽手機奪過來扔地上,發現不解氣後,又把媽媽狠狠地推了一下
一個踉蹌沒站穩,媽媽半蹲在地上無比震驚
她不明白,為什麽鄰居家的10歲孩子,同樣是男孩,人家父母一聲厲喝就知錯改錯,而自己的孩子卻是越管越叛逆
事實上,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管晚了
而透過情況了解,男孩出生沒多久,媽媽就跟爸爸外出打工,忙於掙錢,也疏於了對孩子管教
讀幼稚園、小學的時候批評幾句,或許還能聽得進,等到初中之後,只要一嚴管,那孩子馬上就會反抗起來
說到這裏,突然想到一個親戚,她和她的女兒相處起來就像是閨蜜一樣親密
印象最深的那次,親戚帶女兒到我家裏做客,剛進屋還沒來得及換鞋,女孩就 著急忙慌 地計劃寫作業
我勸她:「反正周末兩天假,不著急」
她卻告訴我:「不行哦,我今天有任務,必須要今天完成」
親戚也在一旁連身迎合說:「沒錯,不像我這個懶人,早上起床上班還得全靠閨女喊,這個家沒她可不行」
聽到這裏,我已經察覺到了來自媽媽身上的智慧-對孩子示弱
是的,沒錯,這就是管好孩子需要具備的「適時而教」,家長需要做的也是感受孩子的成長,然後再說孩子能聽得見、願意聽的話
比如,示弱教育裏的三大攻略,掌握它們,孩子會更好管教一些
01
攻略一:
能站則站,得不到的才會珍惜
看過一個管教孩子的典例,很有感悟
有個媽媽,在網上買了很多書
可她回家後卻把書藏起來,然後故意對女兒說:「這些書,都是我的,你可別動,千萬別動呀」
女孩瞄了一眼,漫不經心地說:「我才不動,我最討厭看書了,怎麽會動你的書呢」
媽媽又故意搭話說:「那樣最好了,這些書,我可是特意買的,費了好大功夫呢」
於是,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媽媽下班回家,除了做家務、就是在一旁靜靜看書
而女孩,竟然也從剛開始的「不看書」、「不願意看書」,慢慢變成了媽媽的書搭子
說起這件事,媽媽還好笑地說:
「這丫頭,剛開始嘴硬不看書,可看到我在看書後,總是有意無意地湊上來,我越不讓她看,她越是要想盡辦法看到書中的內容」
聽到這裏,可能大家都覺得這是媽媽 以身作則 的看書功勞
可事實上,以身作則是一方面,讓孩子 求而不得 才是一段教育裏能領跑的要點
還有個媽媽,是我朋友的親戚,她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很有一套
舉個很形象的例子
當孩子哭著鬧著要買玩具時,媽媽的教育方法就是:「自己買」
教育理念也是「能站著,就不要讓孩子站著享受,有零花錢就用零花錢買,沒零花錢就想辦法掙零花錢」
孩子呢,拿著錢貨比三家後,最後還是沒舍得買
這個理念聽起來好像是「窮養」,但比起物質上的窮養,理念中的「自己體會」才是王者
就像你給孩子買10塊錢的玩具是享受和滿足,而給孩子10塊錢買玩具,是在失去和得到中權衡利弊一樣,所得到的體會與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把孩子管好的第一個攻略,就是讓孩子自己去想辦法爭取,任何東西也是得不到才會珍惜
成長這條路上,孩子將來也會遇到各種形形色色的人,還有各種各樣的誘惑,能在求而不得中學會取舍也不失為一種修行
02
攻略二:
能用則用,孩子更渴望被求助
網上有一種聲音,叫作:爸爸帶娃,能活著就不錯了
講真的,前段時間就真切地體會了一次
那天晚飯過後,大女兒 心血來潮 想要出去學自由車
和孩子爸爸商量過以後,我們找了一處清凈空曠的地方,那裏車少人少特別適合學車
鑒於女兒之前騎壞一個帶有輔助輪的自由車,對她的學車之路也有著很大期待,總以為腳上踏板後就能騎著走
可結果呢,一連好幾次,一只腳上踏板後,另一腳就失去了平衡
嘗試了一遍又一遍後,著急得 滿頭大汗 不說,伴隨著哐鐺一聲,女兒和自由車一起摔向了右側
當時,女兒爬起來後,對著自由車連踹好幾腳,嘴裏還嘀咕著說:「都怪你,都怪你」
看得出,角力後的心理特別沮喪,整個人似乎也失去了學車的動力
為了幫助女兒找回信心,我提議和爸爸一人扶著自由車的一側把手
結果,爸爸卻一針見血地指出說:
「學車哪有不角力的,還沒學會走就想著跑,剛開始學自由車也沒有人能踏滿圈,只能先半圈半圈地找到平衡,學這個也根本沒辦法教,就得靠她自己去慢慢練」
聽著還是蠻有道理的,可女兒也在不斷嘗試中不停地角力,直到生氣地丟下自由車,然後說了句:「不學了,再也不學了」
那天過後,女兒回家也是好幾天不說話
再次聊起話題時,她哇哇大哭,直接對我說:「感覺自己好沒用,自由車看著那麽簡單,學起來也太難了」
看著她滿臉沮喪的樣子,我意識到孩子當前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自信
於是,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對她都是「能用則用」
靈感也是來源於一次洗衣服時,女兒幫我成功搓掉汙漬後臉上露出的爽朗笑容
那一次,她還興高采烈地告訴我:「媽媽,以後有什麽需要我幫助的地方,盡管喊我,我覺得我能幫你做很多事情的」
是呀,孩子身上有無限發揮潛力,就看我們如何看待
不想孩子在否認自己中失去光澤,那家長要做的就是對孩子:能用則用
吃完飯了,讓孩子幫忙收個碗,誇他勤快有能耐
想喝水了,喊孩子幫忙倒一杯,誇他懂事又能幹
在外面,喊孩子幫忙指個路,誇孩子方位感強
…
任何事情,只要你讓孩子參與進來,孩子就能感受到被需求的存在感
而這份存在感,恰恰是孩子不畏艱難、能改頭換面的內驅動力和外在成就感
03
攻略三:
能慫則慫,孩子是需要喚醒的
孩子是需要靠喚醒的,懂得愛人、和知道感恩,都是一樣
網上曾經看過一個媽媽吐槽自己的孩子
她說:
「我每天都在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孩子,任勞任怨,從來都沒有一刻停止過,可結果呢,就因為一次加班回家晚,答應兒子的玩具也忘記買了,孩子就不讓我進家門,還說以後都不想再聽到我說話了」
最後,媽媽還無奈地發出質問:「為什麽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拉扯那麽大,他卻一點都不知道感恩」
講真的,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家最不能理解的也是:「為什麽孩子不懂得感恩」
事實上,父母之所以養出叛逆、難管的孩子,主要的緣故就在於一開始我們就在強勢、企圖控制孩子
就拿懂不懂得感恩來說吧
每個懂得感恩的孩子都不知何為感恩,他們知道的就是:「我喜歡爸爸媽媽,我離不開他們」
每個不懂得感恩的孩子也是一樣,他們最初也根本不知道什麽是不孝,他們經歷的也是在一句句否定、批評和謾罵打壓下,慢慢對父母失去靠近的勇氣、與希望罷了
女強人的表姐就是如此,剛開始和她兒子的關系還不錯,可隨著一次次的打壓和對比之後,孩子每天放學後就盡量在外面磨蹭著,甚至抱著:「能少回家5分鐘,就少相處5分鐘」的躲避心理
發現這件事後,表姐怒氣沖沖地質問孩子:「我對你付出那麽多,你現在就是這樣嫌棄我的呀,小小年紀就這樣,以後長大了還得了」
看著表姐趾高氣昂的樣子,孩子也直接不忍了,咆哮著頂嘴說:「你每天在外面對誰都保持笑臉,唯獨看到我立馬變臉,整個人看起來那麽兇,誰敢靠近你呀」
一番話,讓表姐不禁踉蹌幾步,也隨即認知到:「對孩子不能太強勢」
還記得有個喜歡帶孩子爬山的媽媽,兒子五歲的時候,媽媽第一次帶她爬陡峭的台階,成年人從高處往下看都嚇得腿發抖,男孩自然也是哭著鬧著要媽媽抱在懷裏
當時,媽媽不管如何鼓勵,孩子都無動於衷,反而哭得更兇
沒辦法了,媽媽索性換一種方式,她直接露出弱小的眼神對孩子說:「兒子,媽媽也好怕呀,你可以拉著我,我們一起慢慢下山嗎」
於是,上一秒還膽小懦弱的男孩,下一秒就化身小英雄,直接拉著媽媽的手,一路上還時不時地關心說:「媽媽不怕,我們一起走」
這就是對孩子示弱的所在價值
你對孩子弱,孩子體會到被需求感了,也自然而然就變得堅強、勇敢起來了
哪怕一路上依然很艱難、害怕、恐慌,但他們的心裏有種「爸爸媽媽需要我」的聲音在喚醒孩子
直到孩子有了目標、有了膽量,也有了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的底氣…
那麽,關於家長要在孩子面前學會示弱這個育兒話題,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