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從幼稚園到小學,女兒那會兒簡直就是個活寶,唱歌跳舞畫畫,樣樣都行,學習還特自覺。
那時候的她,是我們全家的驕傲,有個如此優秀的女兒,心裏別提多美了。
可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三下學期,一切都變了樣。
她突然不愛說話了,整天窩在家裏,朋友也不見了,老師找她談個話都能把她嚇得眼淚汪汪的。
說話聲音小得跟蚊子似的,走路慢吞吞的,頭也總低著,一點朝氣都沒有。
我想著,孩子長大了,是不是性格內向了點,她自己說是什麽「社交恐懼癥」。
看著她學習還算穩定,我也就沒太放心上。
但到了初四,問題徹底爆發了。
她寫作業變得拖拖拉拉,也不專心,熬夜成了家常便飯。
結果就是白天上課直打瞌睡,老師都投訴好幾回了。
我急得不行,就訓她:
「早點睡覺不行啊,天天在那磨什麽洋工!」
女兒委屈巴巴地說作業多又難,怕寫不好挨批。
我一聽,火更大了:
「別人都能完成?怎麽就你不行?」
還嚇唬她說:
「這樣下去,成績得掉隊多遠啊!期中考試看你怎麽辦!」
結果一語成讖,期中考試前,她發燒病倒了,考前在家足足睡了三天。
看到成績單的那一刻,我心都涼了半截。
她哭得稀裏嘩啦的,說因為生病了沒復習,考試時腦子都是空的。
第一場作文都沒寫完,導致後面幾門考試也沒信心了。
她還抱怨, 說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公開批評她,說她退步很大,還說她太嬌氣,她覺得特別丟臉。
看到她哭得傷心,我心裏又疼又急,可嘴上還是沒留情:
「平時不努力,現在知道難了吧?」
這話一出,她徹底爆發了:
「我怎麽不努力?我一直在努力!可我就是考不好!我能怎麽辦?」
看著她那個倔強的樣子,我也控制不住脾氣了,又沖她吼了幾句:
「你什麽時候學得這麽愛頂嘴了?」
「老師說你幾句你就受不了了?我覺得老師說的挺對的!」
說完那些話,女兒就啞了火,跑回自己房間,連晚飯都沒出來吃。
從那之後,女兒變得越來越奇怪。
一去學校就肚子疼,整個人精神特別不好, 老師時不時就打電話讓我把女兒接回家。
吃飯也就隨便吃兩口, 問她就說不想吃,還覺得想吐。
老是睡不著, 經常下半夜了,她房間的燈還亮著。
帶她去腸胃科檢查,結果什麽問題也沒查出來。
有次我正準備睡覺, 聽見她在床上不停地翻來翻去,小聲嘟囔著:「怎麽辦,怎麽辦。」
那聲音聽得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我嚇壞了,第二天沒送她去學校,一大早就帶著她去了醫院。
檢查結果一出來,我整個人都傻了—— 重度抑郁,中度焦慮。
那一刻,我的心如刀絞,後悔自己沒有早點察覺她的變化。
我立刻給她辦了休學,決定先讓她把身體養好。
休學後,女兒就迷上了二次元。
整天在網上買東西,家裏快遞堆成山, 還說這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
她的情緒波動也越來越大, 經常會莫名哭泣,甚至說出極端的話來。
有次我勸她少玩會兒手機休息休息,她竟然憤怒地說: 「敢拿我手機,我就去死!」
我當時嚇得魂都沒了。
看著她日漸消瘦,眼神空洞,我真是又急又悔。
我開始反思,是不是我管得太嚴,給她的壓力太大了?
但每次看到她那樣,我還是忍不住想要去幫她、去管她,卻又怕適得其反。
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02
為了改變女兒,我每天都會在網上看關於孩子抑郁、焦慮,以及厭學休學的應對方法,還報名了線上心理咨詢。
經過不斷學習,我才恍然大悟, 原來女兒的抑郁和焦慮,根源竟然是我們之間的 「皮膚饑餓」 。
什麽是皮膚饑餓?
「皮膚饑餓」是指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 由於缺乏足夠的身體接觸和情感支持,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需求不滿足的狀態。
長期「皮膚饑餓」可能導致青少年出現 自卑、焦慮、抑郁 等心理問題。
他們可能感到 自我價值感降低 ,難以建立穩定的自我認同。
說真的,我之前從沒想過,缺乏身體接觸和情感交流,會對孩子造成這麽大的影響。
我一直以為把孩子餵飽穿暖,學習盯緊了就行。
現在想想,真是腸子都悔青了。
記得女兒初一那會兒,老愛跟我犟嘴。
我一急眼, 直接把她眼鏡從臉上薅下來摔個稀巴爛,女兒嚇得去找她弟弟求救。
我當時還覺得自己有理,現在想起來,真是心疼得不行。
到了初三,她整個人都變得特別敏感。
英語老師讓她進個群,完成一個任務,這麽個小事,她都不肯,還被老師批評了。
我那會光顧著自己手頭的事兒, 站在老師這邊,一直怪她不懂事, 卻沒註意到女兒有多難過,也沒聽到她在求救。
去年年底,為了手機的事兒,我們母女倆還大吵了一架。
她氣得說要跳樓,我一時沖動,也說了些不該說的話,什麽 「跳樓了媽媽也不心疼你」。
說完我就後悔了,可話已經說出去了,收不回來了。
我那時候真是,一步步把自己的孩子逼到了角落, 親手摧毀了她的自我價值感和自我認同感。
但好在,事情還沒到無可挽回的地步。我下定決心,要改,要救回我的女兒。
那具體該怎麽做呢?
心理咨詢師告訴我,對於「皮膚饑餓」的孩子,做到下面這 3點 就足夠了。
03
1、增加身體接觸,重建情感連線
從那天起,我刻意調整了自己的行為方式,將「擁抱」作為我們日常交流的一部份。
每天早晨,當女兒醒來,我不再只是簡單地叫她起床。
而是輕輕地走進她的房間,給她一個溫暖的擁抱,告訴她: 「新的一天開始了,媽媽相信你。」
晚上,無論多晚,我都會在她睡前給予一個晚安吻,並輕聲說: 「你很棒,今天辛苦了。」
周末時,我們一起做家務、烘焙或是散步, 我會自然地牽起她的手,或是摟著她的肩膀,讓她感受到我的陪伴和支持。
這些簡單的身體接觸,像一股暖流,慢慢讓她放松下來,她開始願意主動與我分享她的喜怒哀樂。
同時,心理咨詢師還教了女兒一個特別的技巧: 蝴蝶擁抱法,也叫蝴蝶拍。
這是1998年由墨西哥心理學家,在墨西哥颶風災後,幹預幸存者時開發出來的技術。
後來經過發展,逐漸成為改善情緒的一門技術。
當我們的癥狀和念頭出現的時候,可以試試 7步 蝴蝶拍。
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 選個安靜且舒適的空間,以松弛的姿勢坐在椅子上。
2 閉上眼,想象讓你放松的場景和人,樂觀積極地描述這個場景。
3 交叉雙臂緩緩地放在胸前,雙手搭在鎖骨和肩膀之間。
4 瞇著眼睛看著鼻尖,或直接閉眼。
5 將雙手想成蝴蝶的翅膀,緩慢有節奏地交替上下拍動雙手。
6 深呼吸,將註意力放在呼吸上,不必強壓念頭,念頭來了就來了,不管不問。
7 重復6—12次,每次1—3分鐘,直到平靜下來。
現在每當女兒感到不安時,她都會主動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按照步驟進行蝴蝶拍。
漸漸地,她的情緒變得穩定許多,笑容也重新回到了她的臉上。
有一次,她在完成蝴蝶拍後,緊緊抱住我說: 「媽媽,這招真管用,我現在感覺好多了。」
2. 積極傾聽,給予無條件的愛與理解
著名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這樣描述被傾聽的感受:
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美好啊。
每當得到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並繼續前進。這真神奇啊!
有了傾聽,看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解決辦法,千頭萬緒的思路也會變得清晰起來。
我深刻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力量,它成為我與女兒溝通的金鑰匙。
我不再是那個急於給出答案的母親,而是成了一個耐心的傾聽者,用我的心去感受她的每一份情緒。
我學會了靜下心來,真正傾聽女兒的心聲。
不再急於打斷她的抱怨或指責她的不足,而是耐心地聽完她的每一句話,然後用同理心回應她。
當她再次提到學校的壓力和對未來的迷茫時,我沒有直接給出建議或批評,而是說:
「聽起來你現在真的很困擾,媽媽理解你的感受,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
我嘗試站在她的角度思考問題,讓她感受到我是她最堅實的後盾。
即使她偶爾還會情緒激動,我也會溫柔地擁抱她,告訴她:
「無論發生什麽,媽媽都愛你,永遠支持你。」
這份無條件的愛與理解,逐漸幫助她重拾了自信和勇氣。
3. 共同參與活動,增進親子關系
共同的興趣愛好能夠為親子關系註入持久的正能量。
當父母和孩子發展出一種長期的、穩定且共同的興趣愛好時,他們會在這個領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相處。
這不僅會帶來更多的歡笑和快樂,還會增加互相欣賞和尊重的機會,進一步加強親子關系的牢固性。
為了加強我們之間的情感紐帶,我鼓勵女兒參與一些她感興趣的活動,並盡可能地參與其中。
比如, 她知道我喜歡看電影,就提議我們一起看二次元相關的電影和動漫。
雖然起初我對這些並不感冒,但看到她興奮的樣子,我也慢慢對她的愛好感興趣了。
我們一起討論劇情、角色,甚至她還教我畫二次元人物,這些共同的經歷讓我們的關系更加親密無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女兒的心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連醫生也說女兒抑郁焦慮情緒減輕了不少。
她變得更加自信、樂觀,面對中考的壓力也顯得遊刃有余。
看著她自信滿滿地走進考場,我知道,那個曾經需要媽媽不斷鼓勵的小女孩,已經長大了。
當成績出來的那一刻,我們全家都沸騰了, 超過錄取線30分,順利考入高中。
我緊緊抱住女兒,眼淚在眼眶裏打轉,心裏滿是驕傲和感激。
感激她一直以來的努力和堅持,也感激我們自己,用愛和陪伴一起走過了這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