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當孩子無理取鬧發脾氣時,別生氣打罵,巧用這5個效應輕松管理

2024-07-23教育

文/蘭媽談育兒

孩子控制不住脾氣,這是他們的內在情緒出現了問題,及時引導、幫助孩子做好情緒管理,他們才可以更好地感知一切,不被糟糕的情緒所幹涉

遊樂場裏有一個七、八歲左右的小男孩,玩了一天時間,還吵著鬧著不回家

遊樂場的廣播也開始播報:

「今天的營業時間即將結束,請家長帶小朋友們有序安全離場,接下來是園內消毒時間」

眼看著遊樂場的孩子都離開得差不多了,男孩還在那裏發脾氣,說什麽也不離開

媽媽解釋說:「遊樂場下班了,小朋友們也都走了」

男孩不聽

媽媽繼續耐著性子勸導說:「你看,遊樂場的阿姨都在打掃衛生了,我們再不離開,一會就該被往外邊趕了」

男孩還是不聽

身旁的媽媽也開始情緒暴躁起來,扯著嗓子就開始大吼說:「你走不走」

看到孩子依然不走,她就拖著孩子往外走

男孩使勁掙紮,她就發瘋地對孩子連踹帶打,非要讓孩子示弱認錯不可

講真的,同為父母,我能理解媽媽那一刻的生氣與無助

可孩子發脾氣了,講究的也是用一些方法「套路」孩子,讓孩子自己認識到自身行為

特別是以下5種「套路」方法,對孩子的壞脾氣就大有幫助:

01

第三者效應

換一個人和孩子溝通

當孩子怎麽說都不聽、怎麽做也不把你的話當回事時,那就不要再說了

孩子聽不進的情況下無疑是浪費口舌,家長也很容易因此陷入情緒漩渦,孩子壞脾氣沒管好、反而把自己氣得想揍人

同樣在遊樂場玩得不走的情況,蘭媽也經歷過

兩個女兒裏,大女兒是出了名的嘴硬、脾氣犟,你越不讓她做的事情、她越要想盡辦法去做

有一次,發現了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的大型遊樂場,孩子喜歡玩,就應允帶她去了

結果,從早上玩到晚上,遊樂場都下班了,她還賴那裏不走

我告訴她:「如果沒玩好,我們可以明天再來,因為遊樂場已經下班了,我們總不能不講道理、賴在這裏不走吧」

女兒才不管那些,反正你說什麽,她都不聽

為了讓女兒意識到遊樂場已經沒有小朋友了,我特意告訴她:「那你玩,我在外面等你,等你玩好了我們再回家」

女兒環顧四周,看到沒有小朋友了也不傻,直接抱緊我大腿,說什麽也不讓走,一副「我就要無理取鬧,還是你跟著我一起無理取鬧」的姿態,著實是讓人生氣

沒辦法了,我只好找來遊樂場的工作人員,請求她給女兒講講道理

沒想到人家單憑一句「小朋友,遊樂場今天已經要歇業了,如果還想玩,明天再來好不好」,女兒就麻溜地往外跑,然後穿上鞋跟我離開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第三者效應」

一個長期和你相處的孩子,知道你的脾氣、也不會害怕,只會不停地挑戰底線

而自己以外的「第三者」就不一樣了,本身就孩子理虧的情況下很容易心虛,也能很快回歸理智、知道該怎麽做

02

十二秒效應

發完脾氣等等再溝通

為什麽我們跟發脾氣的孩子越溝通越糟糕,親子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差

這就要看看心理學上的「十二秒效應」了

所謂的「十二秒效應」,指的就是一個人被某件事情情緒帶動的時間只有12秒

在那12秒時間裏,整個人都被情緒所奴隸,也容易不受控制地做出很多極端的事情

等過了這12秒之後,心情就會慢慢恢復以往的平靜,溝通的時候也顯得更好相處一些

但可惜的是,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這12秒的重要性

每次一遇到孩子 無理取鬧、亂發脾氣 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如何壓制、讓孩子按照我們自己的計劃去完成某些事

有一位急性子媽媽,她每次面對慢性子兒子時都氣的恨不得甩幾個巴掌過去

前幾天,這位媽媽又遇到一件讓她暴跳如雷的事情—兒子不寫作業,被老師在群裏點名了

得知這件事後,遠在外地出差的媽媽立馬打電話質問原因

兒子為了逃避責任,就理直氣壯地告訴她:「是組長冤枉我,我明明已經交作業了」

眼見著孩子還發起脾氣,媽媽就一而再強調:「你確定是組長檢查作業前就寫完了,而不是後來補的」

孩子說:「我確定」

媽媽就找到老師了解情況,結果得知,她兒子的作業每次都要組長催,催了才知道沒寫,然後當場補的,至於補的作業品質怎麽樣,自己翻翻孩子的最佳化設計就知道了

一聽到這裏,媽媽明白是兒子騙了她

一氣之下,她就把最近買給孩子的玩具和衣服都退了,包括這次的六一兒童節禮物

孩子呢,也因這件事跟媽媽置氣不理人

這就是陷入了糟糕情緒的惡性迴圈,被壞情緒左右,自然也就說不出什麽好聽的話

所以,人與人之間溝通,情緒穩定才是了不起的本事,也是能輕松解決問題的資本

不管什麽時候、也不管遇到了什麽事情,面對發脾氣的孩子,我們能做的就是孩子發脾氣之後等待12秒

然後再問問:「這件事情是這樣嗎」,「我們可以好好聊聊嗎」

03

踏板效應

想想站在對方的立場

小時候經常聽奶奶說:「愛之深,責之切」,他們那個年代在教育上嚴厲一些,也是為了子女好

可事實上,任何關系都要講究踏板效應,你無法站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也自然就因為無法理解而產生指責、和埋冤了

記得以前上班遇到高峰期的時候,等公交車就像是高考一樣爭分奪秒,但凡是慢了幾秒鐘就很有可能就擠不上去了

有那麽幾次,連等了好幾次公交車都因為滿載擠不上去,而被迫等下一秒

終於,一輛看起來人不是很多的公交車緩慢停穩

由於等車的人太多,車廂裏很快就擠滿了人,車門也關不上

為了可以趕上這趟車,還在車門外的人就會說:「往裏邊擠擠吧,後面空間還大著呢」

可好不容易擠上車,看到後面還在擠時就忍不住開口說:「擠死了,後面上不來的就等下一趟吧」

這就是所謂的踏板效應

公交車踏板外的等待,會讓你不停地抱怨裏面的人為什麽不擠擠,這樣就可以上更多人

而擠上了踏板的場景轉變,又開始抱怨「擠什麽擠,上不來等下一趟不就行了」,也瞬間忘記了前幾秒還在踏板下等車的艱辛

所以呀,人與人之間溝通,很多時候都缺少了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的耐心

但凡是多一些換位思考,溝通起來就不會變得那麽劍拔囂張、難以相處了

我們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凡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為什麽要這麽做」,也經常問問孩子:「你現在的想法是什麽?」

04

赫洛克效應

每個孩子需要被看見

曾經,我一直認為孩子愛發脾氣,那是無理取鬧、沒事找事,也是被慣壞了

可自從經常亂發脾氣的大女兒跟我哭訴,說她每天在學校學習壓力有多麽大,在家裏又經常被批評、被指責得快要受不了時

我才意識到,孩子發脾氣並不是單純的反抗,反映的還有來自承受能力上的求助

特別是當某些事情超出了孩子的情緒範圍時,他們就會變得格外煩躁一些,亂發脾氣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家長意識到他們目前的感受很不好

不明白這一點的時候,每逢遇到女兒發脾氣時,我都比他表現得更暴躁

不是指責:「發脾氣就能解決問題嗎?

就是抱怨說:「你有什麽資格亂發脾氣,我們又不是你的出氣筒」

很明顯,這樣的指責抱怨讓女兒更暴躁起來,他除了亂發脾氣之外還總是 大哭大鬧 地控訴我有多麽偏心

理由也是經常對她發脾氣,對妹妹很少說重話

面對這樣的控訴,我會反問她:

「那你呢?你對我的態度怎麽樣?如果不是你亂發脾氣,我又怎會對你發脾氣呢」

說到這裏,我突然意識到冤冤相報何時了這句話,而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情緒對接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如果孩子對我們發脾氣,我們也對孩子發脾氣回去,那結果只會陷入更糟糕的惡性迴圈

孩子對你發脾氣接受不了,那你對孩子發脾氣、他們也同樣承受不了

這個時候就要搬出心理上的赫洛克效應了,赫洛克效應也被稱為反饋效應

主要突出的就是做好及時反饋、和評價認可

比如,你催孩子寫作業,他們發脾氣了,我們就可以把催促的方式改成反饋效應

告訴孩子:「我發現你最近寫作業的姿勢越來越端正了,這一點表現得真好」

如此,孩子就會在寫作業的姿勢上端正得更仔細,誇孩子學習上的進步也會一樣

05

皮格馬利翁效應

養出向陽而生的感恩孩子

每個小朋友都是父母捧在心尖上的寶貝,我們也總想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

可比起給孩子提供多少的條件,養育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能培養出向陽而生、還懂得感恩的心態

如果我們只疼愛、不培養,那最後只會是坑了孩子、也坑了自己

姑媽有兩個兒子

大兒子敦厚老實,二兒子活潑嘴甜、還喜歡耍小聰明得到更多好處

小時候過年去親戚家,二兒子都要搶著走在前面,有親戚給紅包了,他會第一個趕緊接下

不管是一個、還是兩個紅包,只要到他手上就會說:「這是給我的紅包」,根本就不願意提平分的事兒

如果姑媽開口說什麽,他就一哭二鬧三發脾氣,直到姑媽妥協地對大兒子說:「你是哥哥,能讓就讓著弟弟吧」

大兒子不想讓姑媽為難就懶得計較,過年走親戚的壓歲錢也 順理成章 被老二一個人霸占著

後來,兩個孩子都長大了,老大每年掙了錢都拿一部份孝敬姑媽,二兒子掙的錢根本就不夠自己花,還經常想盡辦法從姑媽那裏騙錢

後來,老二外面欠下的債務太多,姑媽拿出所有的積蓄、還要賣房還債,如今一提起這件事情更是被氣得 淚流滿面

這就是偏心一方的惡果,因為害怕孩子發脾氣就輕易妥協,所縱容的不只是情緒,還有 變本加厲 的索取與行為劣質

不想養出這樣的孩子,那就需要從一開始就有效改善孩子亂發脾氣的行為

比如,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這是一種心理力量暗示,也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就像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就會把孩子想象成這樣的人,然後在孩子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給予欣賞和鼓勵

一句「你可以」的認可,還有「最近進步真的」的鼓勵,都會無形給孩子的心靈灌輸能量

直到孩子心靈得到足夠的安全感後,他們遇到問題可坦然接受,也能大大方方地分享出來,沒有所謂的情緒化、脾氣自然也就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那麽,關於孩子控制不住脾氣該如何有效應對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