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中國最火辣大學,21個專業全國第一,「六邊形戰士」985非它莫屬

2024-02-06教育

「少不入川」的老話,在當下已成為過去式,「少當入川」的潮流正在青年群體裏異軍突起。

特別是省會成都,連續十四年榮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據【2022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數據報告】顯示,最受畢業生青睞的城市,成都名列前茅。

與此同時,成都也是不少高考生的第一選擇城市, 坐擁兩所985高校、三所211高校 (除985之外的) ,讓某個東南沿海發達省份都汗顏。

而世大運火炬傳遞的首站—— 四川大學 (簡稱:川大) ,無疑是一眾四川高校的「領頭羊」。

川大開啟了西南地區的近代高等教育,其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的校訓精神又與川蜀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交相輝映。

01

三校匯流,挺秀西南

一所四川大學,半部川蜀教育史。

在這所百年老校漫漫的歷史長河裏,它吸納融合了四川的眾多學校。

光是其前身之一的公立四川大學 (1927) ,就將當時的四川政法、農業、外國語、工業、國學等專門學校網羅其中。

細數川大歷史上大大小小的合並拆分, 三次「三校合一」事件 是其建校史的關鍵節點。

第一次是1902年四川省城高等學堂的創立,它由四川中西學堂、尊經書院和錦江學院合並組成。

四川中西學堂是川蜀地區響應「洋務運動」的結晶,1896年由時任總督鹿傳霖創辦, 「分課華文、西文、算學」,是四川近代高等教育的起點。

而1704年成立的錦江書院和1875年成立的尊經書院,則更偏向於中國傳統書院制的教育方式。

四川省城高等學堂將三者合而為一,終結傳統古代的書院制度,進一步發展近代高等教育體制,中西結合,文理兼備,嶄露出綜合性大學的頭角。

這個時期的川大,走出過 共和國元帥朱德、中國第一位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獲得者張頤、中國大學雙文憑第一人幹如松。

四川省城高等學堂附設體育學堂

本科生畢業證書式樣(1906年)

圖源:川大檔案館校史辦公室

幾近三十年後,川大校史上再次「三校合一」。

有著四川省城高等學堂基因的國立成都大學、從「全國六大高師」之一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拆分出來的國立成都師範大學,以及合並了五大專門學校的公立成都大學,三校合體,誕生「老川大」—— 國立四川大學。

在1950年更名為四川大學之前,「老川大」歷盡千帆,軍閥混戰、日軍轟炸、抗日戰爭,戰火不停,弦歌不輟。

1939年6月,遭受了數次「成都大轟炸」後,除了農學院未動,川大的文、理、法學院等陸續遷往峨眉山,安營紮寨,潛心辦學。

偏安一隅,卻成為「西南培養人才的總樞紐」。

美學家朱光潛、心理學家劉紹禹、教育學家鄧只淳、天文學家李珩、「儒宗」向楚 等名家教授匯聚一堂,穿過峨眉山的泥濘羊腸山路,在臨時教室裏悉心教學。

就地取材,學術長青。川大生物系師生深入峨眉山、峨邊等地采集生物標本達2000余種,在生物系主任方文培的主持下,重修了【峨眉山誌(生物誌)】。

等到1943年「老川大」遷回成都時,發現皇城地區的舊校址在炮火紛飛下幾成廢墟,學校由此遷址到九眼橋邊的望江樓附近,大興土木,重振旗鼓。

圖源:川大檔案館校史辦公室

第三次的「三校合並」經過「兩步走」——

1994年,「老川大」和成都科技大學合並為四川聯合大學 (1998年更名為四川大學) ;2000年四川大學又與華西醫科大學合並,組建成為今日的四川大學。

成都科技大學 本就與川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的前身是以四川大學工學院為主體成立的成都工學院,在1952年的院系大調整中,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

華西醫科大學 源於1910年由基督教會創辦的華西協合大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深厚的學科實力,抗戰期間,華西協合大學已用X光機進行診斷,用鐳治療癌癥。

這次的「三校合並」可謂是強強聯手,三水匯流, 「西南名都,竹溪佳處,勝在望江樓;自然名勝,人文薈萃,融入新川大。」

02

星輝井絡,地雄川蜀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高校與所在城市之間的關系亦如此。在這一點上,川大的校園文化與四川的城市文化尤為貼近。

比如說,四川是國寶大熊貓的家鄉之一,而 川大的重要組成之一華西協合大學,在抗戰時期已經飼養熊貓,是中國最早的大熊貓飼養基地。

古蜀神話在中國神話體系中尤其燦爛,【山海經】已有記載這片都廣之野「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川蜀一地彌漫著「子語怪力亂神」的浪漫氛圍。

120歲的川大校歌也縈繞著一股上古神話的夢幻氣息,它唱天府之國的開端,誦大禹治水的壯舉,還 「和神人,歌且舞,領袖群英吾與汝。」

更為重要的是,川蜀發達的上古文化是川大特色學科發展的優質土壤,如 四川三星堆遺址與川大考古學。

自從1931年四川三星堆遺址引起大眾關註,三星堆遺址四次大規模的考古挖掘都有川大考古系師生的深度參與。

1934年,華西協合大學博物館館長葛維漢教授率隊首次發掘;五六十年代,川大考古系教授馮漢驥、童恩正對廣漢出土玉石器進行了一次較全面的系統研究。

1986年,四川省考古所與川大考古系攜手合作, 從三星堆一二號祭祀坑挖掘出青銅人面像、黃金權杖、青銅神樹等文物

2019年川大考古人從5號坑中 成功提取了重達280余克的半幅黃金面具 ,再次令世界驚艷、學界驚嘆。

如今, 川大考古學在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連續四年穩居全國第2位,與北京大學共同形成中國考古學科建設的第一梯隊,承接「三星堆文化與中國文明研究」等數項重大重點計畫。

除了考古學這般的老牌學科之外,在學科體系上川大宛如六邊形戰士,學科門類齊全,覆蓋了文、理、工、醫等12個門類,基礎學科與套用學科的實力皆不同凡響。

川大現有數學、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口腔醫學、護理學共 6個「雙一流」建設學科 ,中國語言文學、數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口腔醫學共 5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入選ESI排名全球前1%的學科領域 17個 ,其中, 化學、材料科學、臨床醫學學科領域 進入全球前1‰。在「2023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 川大有24個A+專業,共106個專業上榜,上榜數量居全省首位。

在學科建設方面,四川大學實施「學科跨越發展工程」,充分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優勢,將新學與舊學、熱門與冷門的學科專業齊頭推進,主打一個「容」與「融」:

「容」 ,山包海容,將甲骨文、文學人類學、藏彜文化等冷門絕學容納其中。

「融」 ,交融匯通,基礎學科與套用學科相互促進,文理工醫多學科相互支撐、交叉滲透。

在自然科學學科領域,促進生物醫學—奈米技術—材料科學—資訊科技、資源—環境—工程、化學—化工—藥學等領域交叉融合。

在哲學社科學科領域,促進文學—歷史—哲學、宗教—社會、國際關系—民族學—社會學—區域經濟等領域交叉融合。

在跨學科人才成為「香餑餑」的當下,川大「學科跨越發展工程」的願景與時代的脈搏同頻跳動。

這所百年老校在127歲的高齡下,依然幹勁十足得像一鍋熱氣騰騰的四川火鍋,一邊沸騰不止,奔騰不息,一邊與時俱進,包羅萬物。

03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四川大學和四川火鍋,的確很像。

就說這個又紅又圓的校徽,像不像一鍋麻辣鮮香的火鍋?

川大親自認證:像,像得很!

川大可以出個火鍋周邊了

不僅形似,川大還深得四川火鍋的神韻:多元且包容,一如川大的校訓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在科研建設上,川大就如一個四宮格大火鍋,文、理、工、醫四大學科領域在裏面「咕嚕咕嚕」著爭先恐後地「冒泡」。

理學、工程和醫學方面,川大每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計畫百余項,自2003年以來學校共獲國家三大獎15項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9項、國家發明二等獎3項) 。

光是2020年,川大就有10余項理、工、醫領域的重要科研成果分別登上Nature、Cell、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

坐擁 6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個 國家工程實驗室、 1個 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等科研平台的川大,不僅為中國的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做出貢獻,更將研究成果投入國計民生大事中,默默為民服務。

在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雅安蘆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傷員救治和新冠肺炎醫療救護中,川大華西醫院師生奔走在最前線。

在人文社科方面,川大則是「多宮格」設計,讓不同「食材」分門別類,又同在一個「鍋」內和樂融融,求同存異。

光是中國傳統宗教文化研究, 川大就有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儒學研究中心、四川佛教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儒釋道三教在一校之內得以匯合。

更別說神話學研究、俗文化研究、藏學文化研究、古文字研究、敦煌學研究等邊緣學科科研計畫,都能在川大找到茁壯生長的沃土。

學校先後編撰出版了【甲骨文字典】【漢語大字典】【全宋文】【中國道教史】【儒藏】以及一系列學術著作等大型文化建設成果,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川大更是主打一個應有盡有。

學校建有四個圖書館 (文理館、工學館、醫學館、江安新館) ,並建設「六館一廊」(校史展覽館、人文歷史博物館、自然博物館、中國口腔醫學博物館、醫學展覽館、美術館、歷史文化長廊) 文化資源平台。

川大圖書館始建於1704年,緣起於錦江書院,是中國西南地區歷史最為悠久、文獻規模最大的圖書館,現在是「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擁有珍貴的古籍特藏文獻26.8萬冊。

而川大的「六個館」,來頭不小,館藏豐富,讓川大成為名副其實的「博物館大學」。

比如, 川大人文歷史博物館始建於1914年,藏品數量為54,731套,83,961件,因其藏品較完整地保留了西南地區各民族之歷史民俗風物而稱譽國內文博界。

川大自然博物館包括動物標本館、植物標本館,共收藏動植物標本84余萬件 (份) ,館藏量居國內高校同類博物館前列,最早的標本采集於1908年。

可惜的是,「六館一廊」的數位化工程仍在進行中,遠在千裏的川大「編外學子」只能跟空白網頁幹瞪眼。

不過,或許這也是川大熱辣辣的「招生策略」: 只有來到校園現場,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學校多元多樣、包容開放、自由閑適。

而隔著網線與螢幕去認識它,終歸是像看別人酣暢淋漓地吃四川火鍋,不夠真切、也不夠真實,個中的麻與辣都只能想象。

而在這個「大火鍋」裏浸潤四年的川大學子,畢業多年後依然長久地懷念著川大。

它可能不是臥虎藏龍的高校圈裏頂頂拔尖的大學,但是川大的存在獨一無二,它的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能給予學生充足空間去慢下來思索人生。

參考資料:

1. 四川大學官網、官微和官博

2. 知乎問題「在四川大學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3. 軟科【重磅釋出:2023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