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父親最好的格局:一不幫,二不慣,三不想

2024-11-06教育

母親是賢內助,父親是頂梁柱。

孩子能夠走多遠,飛多高,就看父親的格局。

有大格局的父親,走一步看三步,想十步,凡事都未雨綢繆,從容篤定。

道理很明顯,但是如何落到實處呢?

最好的答案,就是父親做到「一不幫,二不慣,三不想」。

01

一不幫,慢慢放手。

在教育界,有一個「籃球架原理」。

若是把籃球架做成幾層樓那麽高,誰都夠不著,也無法進球,那麽就沒有人打籃球了。

把籃球架做成比人高一點,並且稍微努力一點,就能夠得著,能夠進球,籃球的吸重力就大了。

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對自己「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特別有興趣。

不可思議的是,很多父親,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跳一跳」,而是讓孩子坐享其成。

比方說,孩子要去上學,自己稍微早起一點,就可以準時走到學校。但是孩子知道,父親會開車接送,就賴床幾分鐘。

在平時的生活中,孩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那孩子長大後,也就難以獨立了。

有大格局的父親,不會幫孩子做「自己稍微努力一點,就能做到的事情」,培養孩子獨自完成事情。

孩子每天努力一點點,一個學期進步一點點,那麽他的人生,會超越同齡人一大截。

孩子吃飯,自己裝,吃完了,自己收拾,自己洗碗;孩子做作業,能查字典的,父親不要用手機去幫忙查詢;孩子去搭車,自己問路,父親不要一直帶路......平時的點點滴滴,都可以促進孩子的成長。

02

二不慣,及時止損。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孩子就被你慣壞了。」

慣著孩子,這是很多父親犯的錯誤。

不慣著孩子,表面看是殘酷的,但對於孩子的成長,是一種鞭策,能夠在孩子犯錯之後,及時改變,回到正軌。

亂花錢的孩子,不慣,堅持勤儉節約。

關於孩子敗家的故事,我們看過不少,興許身邊就有。

可是你想過嗎,孩子不是天生亂花錢的,而是孩子在亂花小錢的時候,沒有被制止。

比方說,孩子在網路上喜歡一把傘,但是買回來之後,卻一點都不喜歡,也從來不用。這就很浪費。

父親應該督促孩子,要麽把傘退回,要麽把傘用起來。

父親還可以帶著孩子,去工地,或者酒店,去打工一兩天,賺買傘的錢。看看這把傘,有多來之不易。

引導孩子,按需購買,物盡其用,這樣家裏的錢財,才會保得住。父親賺錢的壓力,也會小很多。

作為父親,不僅僅要自己努力賺錢,還要監督大家如何花錢。養幾個敗家子,父親就是累死累活,也還是家庭窮困。

犯錯誤的孩子,不慣,堅持承擔責任。

記得我小時候,和哥哥去放牛,看到隔壁村莊裏的西瓜,就采摘了兩個,吃得津津有味。

很快,我們「偷西瓜」的事情,被人發現了。西瓜的主人,找上門來。

父親和對方溝通了幾句,對方也就離開了,也沒要賠償。

第二天,父親拽著我二婚哥哥,去給西瓜的主人割草、餵牛,忙活了大半天。

西瓜的主人把草放在秤上,稱了稱,說:「有一百多斤,抵得上西瓜的錢了。」

從那以後,我們都害怕犯錯。說實在一點,就是害怕父親拉著我們去「勞動抵債」。

每個人都有為自己言行負責。孩子也一樣,並沒有什麽特權。

政治家丹·韋伯斯特說過:「不盡責任的自由,只能產生無秩序。」

孩子要自由成長,但也是在道德底線,法律紅線之內的自由。父親要在孩子觸碰底線的那一刻,及時按下暫停鍵。

03

三不想,各自安好。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五六十歲的父親,這樣對孩子說:「以後就靠你們了。」

是啊,那時候的農村,老人都靠子女養著,養兒防老的願望很強烈,也很現實。

但是到了今天,父親還這樣想,多半會失望,還會困擾孩子。

父親六七十歲的時候,孩子在中年,承擔工作、育兒、房貸的壓力,外加贍養父母的壓力,這就多難?

有格局的父親,會考慮一個家庭多年以後的狀況。

第一,不想兒女養老,準備夫妻一起退休。

中年的時候,準備好養老金。當夫妻都老了,不要孩子給生活費,還能適當減輕孩子的經濟壓力。這就是長期幫助了孩子,也讓自己的晚年,能平安。

第二,不想天價彩禮,促進孩子順利婚配。

有的家庭,把女兒出嫁的彩禮,留下來,給兒子娶親。這就像是在打算盤。

有的家庭,女兒出嫁,要很多彩禮,把男人都嚇退了。

父親應該勇敢地站出來,告訴孩子,只要真心相愛,一起努力生活,彩禮都是小事。給孩子順利成家,減輕壓力。

第三,不想孩子完美,允許孩子一生平凡。

學者周國平說過:「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是返璞歸真的平凡。」

孩子成年 了,就應該讓他們自己去闖,不成大人物,也沒有關系。

包容孩子的不完美,不成功,也是父親最好的格局。

04

愛默生說:「家庭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

父親,你是國王,如何治理國家,應該放大格局,全面考慮,持續推進。

千萬不要只懂得賺錢,然後把家裏的一切,都交給母親。

父親,大家都「為馬首是瞻」,你能看多遠,家就能有多好。

作者:布衣粗食。

關註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