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張雨綺都沒意識到,她的學習方法有多好:用它!育兒路上乘風破浪

2024-03-28教育

我只看過張雨綺在【長江七號】裏的表演,剩下的就是各種「緋聞」了——一會兒結婚,一會兒離婚,一會又結,一會兒又離的。

印象不好也不壞,只覺得這「又是一個明星和她那被放大了的私生活而已」

看了幾期「浪姐」,眼睛亮了——這位女子很獨特,絕非「又一個」,而是陳凱歌在【演員的誕生】中說的「這一個——The one,The girl」.

直爽:很坦誠,我就是來爭C位的。大家都有這個念頭,只有少數人利落地說出來了,她就是其中之一;

自信:我到哪兒都是C位,我很美;

專註做事:不管選什麽歌,表演就好了——3人團選歌時,大氣地說「沒事兒」~遇到就遇到了,在這個基礎上努力,不嘰嘰歪歪。

樂觀:凡是都往好的一面看——X代表我有無限可能!

方法:學習方法好——刻意練習、要求反饋,向「大師看齊」。

前幾條很多姐姐都有,比如寧靜、萬茜等,但論進階方法,我只pick張雨綺的——系統、高效。

不信來看。

用正確的方法,刻意練習

第一期艾瑞巴蒂團排練,面對一屋子「各種姐」,聲樂老師求生欲很強,錯了也不敢說,只能在姐姐們的聒噪間隙,反復說著:再來一遍。

張雨綺不滿意了:我感覺這是錯的,用錯誤方式再練還是錯的呀!

對於姐姐們來說,努力不難。事實上,姐姐們都是這樣過來的——想在某一領域出類拔萃,必須努力!

但你需要用對的方式努力——用學習上的術語就是,在領域內刻意練習還不夠,重要的是用正確的方法刻意練習。

這道理看似簡單,但真正用的人很少。因為人都是自戀的,用黃曉明的話就是:我不要你喜歡,我要我喜歡。

我喜歡看,不喜歡聽,老師可不可以用看的方法來教我呀?我喜歡聽,老師可不可以不讓我看黑板呢?

不僅學習者自己要求,甚至有人覺得因材施教,就是根據每個孩子的學習特點來制定不同的學習方案。

錯!認知科學家丹尼爾·T·威林厄姆早說過,學習最有效的方法,是學什麽樣的內容,就用相應的方法。

比如要學書法,就得臨摹、練習,而不是「我喜歡聽,我只聽老師說」;學數學你就得刷題,總結方法,而不是「我討厭題海戰術,我不要我不要」……

找到正確的方法不難——成功的例子很多,經驗可見;

但運用它,需要自制力——摒棄讓自己舒適的方式,追求更好的效果。

張雨綺跨出了這一步。

我要反饋

張雨綺在第一期公演後說:這樣的反饋太直接了,我還想要。

你學習了,每天也練,自己感覺挺好。但究竟如何,你需要測試——測試的方法看似不同,本質相通:明星上台接受觀眾點評;學生入考場答卷;職場送出方案,等待客戶回復——我們都在要反饋。

反饋來了,肯定你,你繼續這條路;批評你,你往正確的路上修正。如此,才能進步。

認知科學家史坦尼斯拉斯·迪昂甚至說,大腦就是這樣工作的——我們腦中形成一種思維方式,外界給我們一個反饋,兩種方式一對比,我們再改進自己的方式。這不就是學習-反饋-改進嗎?

然而,有的人接受不了負面反饋——再次拉出我弟墊背:高中時他做數學題,覺得自己想的很對,但跟老師一對答案,發現自己全錯,於是接受不了打擊,再也不想學數學了。

妥妥滴承受力太差。這種人不僅接受不了負面反饋,即便給了正面反饋,他們也終將沈浸在自己的「好」中,很難前行。因為他們不接受「意外」,不接受「打擊」。

真正的強者都敢要反饋、正視反饋——接受洗禮,修正自己——張雨綺做到了。

向「大師」看齊

張雨綺愛看美女,上了熱搜。

同為美女,為何愛看其他美女?別想歪了,這叫向「行業領先者學習」。

只有刻意練習和反饋還不夠。人的生活圈子有限,你可能在小縣城是「一朵花」,如果止步於此,就是井底之蛙。

所以,要在一行出類拔萃,做世界上「最靚的仔」,你得向大師取經——看看這行的頂尖人士是如何工作的,必須有這個見識,才能走得更遠。

由此,張雨綺在娛樂圈混,顏值、衣品、氣質必須線上。看美女,「跟風」各種美女,實在是一個聰明的辦法。

這實屬不易,人都會嫉妒。村花,往往介意市花搶自己的風頭。放下姿態向市花學習,需要自信——認可自己的價值;自我驅動——我要變得更好。

張雨綺讓我想起了佛教中的一種修煉——隨喜贊嘆。

西藏人看到朝聖路上的人,會真心發出贊嘆,感嘆他們的功德,希望他們更好。這個瞬間,感嘆之人也得到了福報——看不得別人好,不承認自己差的人,是封閉的。開放分享,你身邊就成了開放系統,開放把別人的福報納入自己的系統,人就會從中獲益。

張雨綺的天賦不算最高的。但她在「浪姐」中絕對是進步最快的。有方法就是不一樣。

其實,很多方法論都是相通的。任何行業,想要進階,都離不開這三點:用對的方式刻意練習、反饋、向大師看齊。

我們育兒也是。

想教會孩子某樣東西:

如教唐詩,如何讓娃娃學進去、理解意思,我們需要找方法——把唐詩編成故事講給孩子是個好主意。於是:編故事,好好講,娃聽著……這是我們和孩子共同「努力練習的過程」。

娃學會了,接下來就是考試:看到柳樹,寶寶你有沒有想到一首詩?沒有,回去打磨自己的教學——故事講得不夠好,不夠接地氣。有,繼續用這個方法教下一首。

同時,還要看別人如何教,如何讓故事更有趣,如何還原時代背景……借鑒過來,完善我們自身。

我們自己的育兒之路:

看書,學到控制自己不發火的方法。練起來,把每一次娃娃撒潑都當成自己鍛煉的機會——忍住,練習呢!

向孩子要反饋:媽媽最近在學習自控呀,你覺得我哪裏有進步,哪裏待改進呀?娃不能表達,咱就把自己行為錄下來,看回放,這也是一種反饋。或者問家人,問閨蜜,問朋友……變著法地要反饋,有反饋我們就能根據反饋調節行為,一次次修正;

不斷望向別處,取經「別人家媽媽」——向育兒專家學,向口碑媽媽學,向隔壁鄰居學……拔高自己的眼界!老娘要更上一層樓!

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自己進步很大。

而且,當我們專註做事,專註前行,把育兒當成學習精進的過程後,就沒那麽多內耗了。你反而會更理性——我在練習控制情緒,我能繃住!娃哭了,他在給我反饋,我做得還不夠好;我不嫉妒鄰居,我要敞開自己的系統,我能從她身上學習……

按照這個模式行進,孩子也會被感召,以後在自己的學習中套用此法。不優秀都難!

以前總有家長問我:為何我的娃如何努力都沒成績,他也不笨呀?

他是不笨,但他沒方法。

學習都是講方法的,人生也一樣。

用正確的方法刻意練習——反饋——取經——再練習——再反饋——再取經,這是一個正向迴圈。當你踏入這個迴圈,收益便會逐漸累積。

最終,無論在哪一行,你都能「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