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兒化「保護的責任」
作者: Jess Gifkins, 雪梨科技大學國際關系高級講師;Dean Cooper-Cunningham, 哥本哈根大學政治科學系助理教授。
來源: Jess Gifkins, Dean Cooper-Cunningham, 「Queering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99, No. 5, 2023, pp. 2057–2078.
導讀
本文在現有批判理論對保護的責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的批評上添加了酷兒視角,這不僅意味著在現有的R2P研究和實踐中添加對酷兒經歷的研究,更意味著采取一種酷兒政治和倫理,以不斷探求我們所預設采取的認識論如何在政策制定中接納或排斥特定群體。
在全世界範圍內,針對酷兒群體權利的反彈在普遍發生。作者透過對匈牙利和英國兩個北方國家的案例研究,不僅打破了北方國家所持的例外主義敘事,即認為對酷兒權利的迫害發生在南方國家,也透過橫向對比揭示了對酷兒權利的損害在國家及次國家層面如何發生。作者呼籲重視R2P的預防機制,並擺脫現有的對R2P支柱三的過分重視,強調在國家和國際層面都應在保護酷兒群體層面作出努力。
譯介本文的目的也如作者所言,在於打破沈默。學界有義務提起對酷兒群體所遭遇的經歷的重視,這為預防和保護針對酷兒的暴力行為提供前提。
20多年以來,有關保護的責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的研究已經轉向交叉性的領域,本文對R2P進行酷兒化分析,不僅關註酷兒群體在大規模暴行中的經歷,還采用一種酷兒政治和倫理,這種政治和倫理不斷質疑所有權力關系,致力於持續重構權力結構,並拒絕根植於性恥辱和汙名化實踐的性道德。本文論證,對非規範性(non-normative)性取向和/或性別的迫害在R2P研究和套用中是一個盲點,這種盲點源於根植於國際和平、安全和人權議程的順性別異性戀規範(cisheteronormative)的認識論。
順性別異性戀盲點(cisheteronormative blindfold)——即社會對將順性別和異性戀身份作為預設規範的無意識或不承認——一直困擾著R2P的研究和實踐,導致我們未能重視非順性別異性戀個體的經歷和需求。盡管對(被懷疑的)酷兒群體的迫害是沖突和暴行的一部份,但很少有人將非規範性性取向/性別視為一個關鍵因素。2017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立的緬甸獨立國際事實調查團確定,對順性別女性的性暴力構成種族滅絕行為,而對男性和跨性別女性實施的性暴力被確定為反人類罪,而不是種族滅絕罪。
酷兒群體在面臨暴力犯罪和煽動的獨特脆弱性需要在R2P文獻和實踐中被認真對待。一個酷兒化的R2P框架必須認識到政治化恐同(homophobia)和恐跨(transphobia)帶來的風險,這個框架也需要加入對被視為性或性別「異常」者的犯罪升級的早期預警和預防。
R2P文獻和實踐中視而不見的酷兒迫害
酷兒群體一直存在。然而,大多數人並未將他們的存在或經歷視為我們理解大規模暴行、戰爭罪、反人類罪和種族清洗的重要組成部份。順性別異性戀盲點導致學術和實踐中對酷兒群體脆弱性的關註,這一盲點也反映了國際關系研究的失敗,因為其沒有認真對待性羞恥和汙名化政治,或考慮它們如何構建國際政治。
在國家和國際組織實踐中也存在關註不足。聯合國秘書長直到2021年才在有關R2P的報告中將基於性取向的仇恨言論列為增加暴行犯罪風險的因素之一。在國家實踐中,在聯大有關R2P的會議上所提及的身份類別中,女性和難民相對常見,而針對LGBTI+群體的提及直到2019年才出現,且當俄羅斯提及時是出於嘲弄烏克蘭的「驕傲遊行」。
圖1: 2009-2021 年各國(包括歐盟)在聯大關於保護責任的年度辯論和對話中的發言中提及的身份類別
順性別異性戀規範R2P政策未能全面理解大規模暴行的復雜性;忽視了圍繞恐同/恐跨國家暴力的關鍵風險和早期警告指標;並未保護(或要求國家保護)那些(被懷疑)不符合順性別異性戀規範的人群。R2P領域內對酷兒群體的視而不見不是孤例,而是反映了聯合國系統對酷兒群體缺乏關註。
保護的責任與酷兒迫害的相關性
在R2P規定的四種罪行中,種族滅絕罪的定義可以涵蓋針對酷兒群體的暴力,與身份有關的偏見也使得酷兒群體可能成為戰爭罪和反人類罪的目標。對種族清洗罪的定義與性別/性取向無關,然而酷兒群體可能因為有偏見和酷兒不敏感的人道主義援助,而在流離失所中面臨更大的脆弱性。
R2P的核心特征在於它不僅適用於上述罪行的實施,還適用於其預防。仇恨言論是這些罪行的風險要素之一。後結構主義認為話語建立了我們解釋世界的傾向,也框定了我們行動的可能性條件。當酷兒人群缺席於R2P等關鍵框架時, 當學者和實踐社群在針對酷兒群體問題上保持沈默或無知時,我們不僅忽視了他們被迫害的現實,還抹除了保護和預防針對酷兒群體暴行的可能性 。煽動性仇恨言論創造並維持了恐懼的氛圍,為政治性的恐同和恐跨以及針對酷兒群體的暴力創造了必要條件。
政治化的恐跨和恐同是一種性恥辱和汙名化的政治,通常被形容為一種「拾荒者式意識形態」(scavenger ideology),這意味著恐同常常與各種意識形態相結合,試圖邊緣化反對者,推進政治議程,轉移對社會問題的註意力,且常常作為國家未來的存在焦慮的一部份,用來妖魔化個人和整個集體,視其為對國家和社會的威脅。酷兒的存在被視為擾亂了國家身份建立所依賴的「順性別異性戀規範話語基礎」,從而引發了國家的性別本體論錯位和存在困境。在這種情況下,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恐同仇恨言論與大規模暴力之間的聯系顯而易見。雖然不是所有的大規模暴行都始於對酷兒的迫害,但這種迫害常常先於暴行增多和民主的衰退。政策制定者和學者必須考慮在暴行預防中的順性別異性戀盲點。透過辨識政治恐同和恐跨的預警訊號,我們能夠更好地預防或至少減少大規模暴行和戰爭的嚴重程度。
我們將酷兒政治與酷兒分析方法結合起來,拒絕將非規範性性取向和性別簡化為諸如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雙性人等身份類別。透過命名,固化和將性行為或性別表達轉變為身份的過程,強加了一種特定的、限制性的酷兒概念和理解。對R2P及更廣泛的和平與安全進行酷兒化的目標是打破順性別異性戀規範及其所創造的排斥、盲點和汙名化的合法性。此外,諸如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等性別和性取向身份並不總是全球通用。因此,我們鼓勵對(被懷疑的)酷兒人群或具有「非規範性性取向和/或性別」的人的迫害進行情境化(context-sensitive)調查,因為性少數群體以及他們可能面臨的暴力和汙名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
案例分析:
1.匈牙利
在維克多·歐爾班的領導下,匈牙利政府越來越多地針對酷兒群體和所謂的「性別意識形態」。歐爾班修改憲法,取消了法律上的性別認同;將婚姻定義為男女之間的結合;禁止酷兒群體收養孩子;禁止對18歲以下的青少年「正面宣傳非傳統性行為或性別表達」。匈牙利以「傳統基督教價值觀」為由,汙名化並阻止性別焦慮的人接受治療。2020年,匈牙利與其他國家共同發起了【日內瓦共識宣言】。該公約表面上關於保護婦女權利、確保平等和重申普遍人權,但實際上根植於父權制、厭女癥和順性別異性戀規範意識形態。匈牙利酷兒群體權利被侵蝕與歐爾班對傳統價值觀的支持密不可分,反酷兒政治正在歐洲變得普遍。
在恐同和恐跨情緒蔓延並主流化的情況下,R2P的支柱一變得重要。通常這一支柱被西方國家國內保護酷兒責任的自滿和例外主義所掩蓋。R2P的酷兒化不應僅限於第三支柱的國際責任,各個國家也有責任保護人民免受暴行犯罪的侵害,不存在跨越某個「門檻」後才成為R2P案例的情況。匈牙利的政治化國家恐同是一個警告,這表明在R2P實踐中涵蓋酷兒視角的必要性:沒有酷兒視角,我們將無法預測暴行軌跡,也無法遏制針對少數群體暴力的激增,而這種暴力往往是更大範圍暴力升級的前兆。
2.英國
英國針對酷兒群體權利保護的反彈,集中在跨性別和非二元性別(non-binary)的權利和身份上。警方記錄的基於性取向的仇恨犯罪連年增加,盡管內政部將增加歸因於改進後的報警流程,然而根據一份報告,針對LGBTI+人群的仇恨犯罪比基於宗教或種族的仇恨犯罪更少向警方報告。
英國公眾對跨性別權利普遍接受,但少數高度聲勢浩大的群體正在妖魔化跨性別者,特別是跨性別女性。當前英國在跨性別者的身份認定上采用復雜的行政程式,不基於自我認同、基於性別二元論、且性別認同證書僅適用於18歲以上的英國人。該程式受到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譴責。民調顯示超過70%的受訪者支持跨性別者自我認定性別,然而英國政府決定不做這些改變。保守黨政府提出的禁止轉化療法的草案排除了對跨性別者和非二元性別者的保護。
英國對跨性別者的文化戰爭與R2P規定的暴行之間看似存在巨大鴻溝,卻使對跨性別者的排他化和非人化成為可能。比如BBC發表的文章將跨性別女性描述為掠食者,引起廣泛抗議。在2021年LGB聯盟會議上,「跨性別者不存在」的說法得到了觀眾的掌聲。英國目前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折點:當前針對跨性別者的反彈已經蔓延到其他酷兒群體的反彈。如果我們知道對酷兒群體的迫害往往預示著對其他少數群體的迫害,並且可能是大規模暴行的前兆,那麽我們必須采取行動。
結語
文章透過對R2P的重新解讀,旨在呼籲R2P的研究和從業者移除順性別異性戀規範的盲點,從仇恨言論到早期預警,從國家的保護責任到國際社會的責任,酷兒視角為理解R2P增加新的維度。R2P的從業者和學者需要在分析和政策的制定中采用倫理反思,關註誰被包括/排除。這也意味著要詢問哪些問題成為焦點,以及我們的認識論傾向如何限制我們保護和提供所有人安全的能力。
本文提出以下六個研究領域:第一是開展案例研究分析,探討酷兒群體如何以及何時成為暴行的目標,這可以為酷兒受迫害程度升級指標的研究提供證據,而這些指標可以被整合到現有的早期預警和分析機制中;第二是研究恐同和異性戀規範的國際主義如何為反酷兒活動提供合法性,這可以為R2P框架下的外交介入提供資訊;第三是研究R2P的每個支柱,將酷兒視角和經歷整合在國家和國際責任中的套用;第四是研究酷兒化的R2P如何與其他聯合國議程交叉,如婦女、和平與安全議程、保護平民和人權優先倡議;第五是發展和套用酷兒研究方法研究酷兒(不)安全問題;最後是進行更廣泛的思考,探討安全、人權和順性別異性戀規範之間的交織關系。
順性別異性戀規範盲點不僅使國際社會無法應對被迫害或面臨國家暴力威脅的酷兒群體的安全需求,而且無法迅速應對民主倒退、大規模暴行以及身份暴力的預警。酷兒化的R2P應當貫穿三大支柱,需要聯合的方式確保酷兒得到保護,並且在國內義務被忽視時,存在適當的機制確保國際責任去保護(被懷疑的)酷兒群體。
詞匯積累
Cisheteronormative
順性別異性戀規範
Homophobia
同性戀恐懼癥/恐同
Transphobia
跨性別恐懼癥/恐跨
scavenger ideology
拾荒者式意識形態
non-binary
非二元性別
譯者: 張澤宇,國政學人編譯員,巴塞隆納國際研究所國際關系專業碩士,研究興趣為性別與國際關系。
校對 | 趙逸然 孫溶鍇
稽核 | 施榕
排版 | 呂佳
本文為公益分享,服務於科研教學,不代表本平台觀點。如有疏漏,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