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則"蘭州大學2024年在校研究生總量首超本科生"的訊息,在網上引發熱議。
很多人都驚呼:咋還上演起了"碩士生大戰本科生"的劇情啊?這不僅僅是蘭大一家的狀況,近年來國內很多高校研究生招生規模都在大幅擴張。
比如去年,北京就有統計稱碩博畢業生人數首次超過本科生。咱們國家培養這麽多研究生,到底是好事兒還是壞事兒?是研究生教育邁上新台階,還是"學歷內卷"愈演愈烈?對普通考生來說,考個研到底還有沒有意義?
一、考研大軍越來越龐大,學歷內卷"有點兒瘋"
放眼如今的大學校園,考研似乎變成了一種社會風氣。"讀博都成家常便飯了,不讀個碩士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考研名額一年比一年多,感覺天天拼命學也趕不上擴招的腳步。""院校一個賽一個搶著擴招研究生,生怕自己掉隊影響升級。"總之就是,從家長學校到學生個人,各方面對考研的熱情都在節節攀升。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考研人數從2015年的164.9萬,飆升到2024年的438萬;與此同時,各高校研究生招生規模也從2015年的64.51萬人,擴大到2023的130.17萬人。看著這一組數位,真是駭人聽聞。438萬人啊,相當於整個新加坡的人口總量;國內差不多每5個大學生裏,就有1個人在考研!
這股全民化的考研大潮,總讓人感覺有些反常。很多剛入學的小大一還沒捂熱大學的板凳,就開始盤算著考研的事兒了。導師一上完課,學生們就迫不及待地圍上去打聽保研政策。本科教學開始圍著考研指標轉,非考研科目教學品質大打折扣。一些"野雞考研機構"甚至打出了"包過、不過全額退款"的旗號。考研競爭如此殘酷,復習強度如此之大,我們的大學生還有多少時間和精力沈下心來修煉自己的基本功?
二、研究生教育泡沫化,含金量嚴重縮水
在研究生擴張的大潮下,很多人不禁要問:咱們國家究竟需要培養多少研究生?培養出來的研究生品質到底如何?是否存在研究生教育的泡沫化、低質化問題?
這些問題的答案恐怕沒那麽樂觀。隨著研究生招生名額一年比一年多,很多院校不得不打破師生比的天花板。一名導師同時帶幾十個碩士博士,已經是見怪不怪的事兒了。
在這種大而化之的培養模式下,學生哪裏還能得到充分的學術指導?靠著應試取巧的手段蒙混過關,反而成了常態。兩三年時間一晃就過去了,除了一紙文憑,學生到底學到了多少真本事?
更讓人擔心的是,這種粗放式的培養方式,正進一步助長著學術不端的歪風邪氣。很多學生還沒來得及接受系統的學術訓練,就被導師逼著趕論文、出成果。在"SCI至上"的功利導向下,弄虛作假、抄襲剽竊等問題層出不窮。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派,與研究生教育追求真理、崇尚創新的初心完全背道而馳。可以說,研究生教育正面臨著嚴重的"含金量縮水"危機。
三、高學歷背後是低就業,現實生活"很骨感"
更諷刺的是,讀完了研究生的高材生們,在求職路上也不見得有多順暢。"學歷高消費""高學歷低就業"的問題愈演愈烈。不少人感慨:拿著研究生學歷找工作,還不如別人拿個本科文憑!
生活的殘酷現實,再次給一心考研的學弟學妹們潑了盆冷水。好不容易熬過考研,又一門心思搞科研,結果畢業了反而成了就業市場上的"邊緣人"。他們掌握的理論知識沒地方用武,實際工作經驗又少得可憐。
反而那些沒考上研究生的本科生,提早進入職場摸爬滾打了幾年,已經成了企業爭搶的香餑餑。面對骨感的現實,不少研究生不得不收起了自己的學歷優越感,從頭再來學習工作技能。搞不好,還得看不起的本科"學弟學妹"來帶。
最後小編想問:面對當前泛濫成災的考研大軍和含金量下降的研究生文憑,作為普通學生,我們是應該隨波逐流加入考研大潮,還是靜下心來夯實基本功、提升自己的真才實學?對此,你是怎麽看的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