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語文學習有套路?上中特級教師樊新強提醒:別把學語文的路「走窄了」!

2024-02-08教育

每年的高考語文作文題總能沖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最近有個流行的論調是:「幸好我生得早!」

為什麽這麽說呢?

且看現在的高考語文的命題思路,已經從知識的記憶轉向了運用,而且加大了對思維能力的考查力度,不少人直呼:「現在的作文題根本看不懂!」

這位網友的「吐槽」很有代表性(圖片來源:新浪微博截圖)

於是乎,很多人覺得語文變難了,甚至有人說語文是一門「玄學」:靠死記硬背地學已經行不通了,而且學語文又不像學數理化那樣有公式、定理可循……

那麽,究竟怎樣才能學好語文?第一教育近日專訪了 上海中學黨委副書記、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樊新強 ,請樊老師為大家支支招。

上海中學黨委副書記、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第一教育:這幾年,高考語文對思維能力的要求提高了。有人提出:我們已經進入了

樊新強:

說到「大語文」,我認為可以從 橫向與縱向 兩個維度來理解。

放眼歷史, 語文學習從來都是綜合性的學習 。古代的經典教育是綜合的——文史哲不分家,甚至古代科學技術的教育,也是融入在經典教育中的。 語文不只有工具性,也有人文性、思想性。

一直到1904年,「癸卯學制」頒布後,語文才獨立設科。現在, 很多人對語文學習的理解有些「窄化」了。 或許我們應該回看古代經典教育的一些做法。在教學中,我的體會是 一些經典篇目的教學必然是和其它學科融合在一起的。

比如,在學習蘇洵的【六國論】時,我們一方面會讓學生從文章學的角度進行鑒賞和評論,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 ,鑒賞和評論必然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

比如,我們讓學生比較蘇洵的【六國論】和蘇轍的【六國論】,哪篇的立論更有道理?學生必須要結合當時的政治、人口、地理、經濟、軍事等因素進行綜合性的評估。這就 需要學生調動起多方面的知識儲備。

所以, 語文學習不能「降格」為單純對字詞句篇的學習。 學生在學習一篇課文時,既是在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也在提升思維能力、境界修養等等。

除了和其它學科的聯系, 語文學習還要註重跟社會、生活的聯系 。學生如果沒有閱歷的積累,閱讀理解和寫作水平也是難以提升的。

中國古代教育沒有現代學制嚴格的「分段」,如現代的「小學」「初中」「高中」等,不過基本能遵循學生的接受規律來實施教學。

在現代學制之下,我們仍要註意: 高考語文考查的絕不僅僅是高中三年的學習內容,更是學生在十二年學習生涯中的積累,甚至是從出生起每時每刻形成的能力和素養。並且, 這種儲備一定是綜合的、跨學科的。

第一教育:語文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貫穿於學生成長的每個階段的。在您看來,

樊新強: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主要解決的是 「基本的閱讀」 「簡單的表達」 這兩個任務,也就是打好語言文字的基本功,包括能識字、能寫字、能進行簡單的口語表達。

現在,有些小學生的家長會讓孩子做很多閱讀理解題,對孩子作文的要求也很高。但我認為,小學的孩子沒必要做很多題, 在語文學習上以「輸入」為主,比如可以選擇一些故事性、情節性強,比較簡易的現代漢語作品讓孩子讀 ;「輸出」則可以略微簡單些,孩子能夠以口頭和書面形式簡單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記清楚一件事情就可以了。

初中的語文學習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鑒賞能力、審美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在這個階段, 讓孩子適當做一點題目是必要的,但這不等同於反復的操練、刷題,而是讓學生嘗試綜合性地調動積累去解決問題 ,涉及到概括、理解、分析、綜合判斷、評價鑒賞等一些高階思維的養成。

閱讀 上,初中學生可以多閱讀名著的選段、選篇,比如【史記】中比較簡單的篇目,還可以挑選一些相對簡易的文學作品進行整本書閱讀;在 寫作 上,學生需要能夠記敘一些復雜的事情,也許是幾條線並進的事情,並有一定的思考。

高中的語文學習 要求學生能夠綜合性地運用語言文字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

新課標提出的18個學習任務群涉及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等等多個方面。我們會發現, 語文學習的內容更廣闊了,實用性也更強了,語文的外延是生活。

在閱讀上,高中生要 進行整本地、系統地,甚至帶有研究型意味的閱讀 。語文的課堂學習就像是給學生開啟一扇窗,如果學生讀了某一篇課文覺得很有興味的話,可以在課後找原文原著去讀。在閱讀方法上,要能夠 前後聯系地讀、結合自己生活閱歷去讀 等等。

高中階段的語文寫作對學生 思維能力 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平常要多訓練 提升看問 題的深度、表達的層次 等等。

第一教育:語文學習的外延是生活。

樊新強:

學生需要增加自己的生活閱歷。閱讀獲得的是間接經驗,生活帶來的是直接經驗,要讓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交織在一起。 生活中的很多場景,其實能夠調動起語文素養的培育。

比如,家長帶小朋友出去玩,不一定非得讓孩子回來寫一篇遊記,功利性和目的性太強會削弱學生對遊玩和語文的興趣。倒不如讓孩子事先查查資料、做做攻略,或是在遊玩時幫忙問問路,這都涉及到語文素養的提升。

第一教育:

樊新強:

高中語文新課標、新教材出來之後,要求背誦的篇目變多了,一些孩子感到有壓力。但其實,如果和和古代讀書人相比較,現在學生的背誦量是非常小的。我認為 小學和初中的孩子在語文學習中,少做一點題、多背一點,對語文積累更有益。

人們對古詩文的背誦往往有這樣幾個誤區:

其實,古詩文在音韻有特色,朗朗上口,容易記誦;古文的形式上往往整散結合,很多篇目有一種建築的美,也是有助於孩子記憶的。

對於低學段的孩子來說, 讀和背是讓學生「進入」古詩文的很好方式。

當然,家長或老師也可以采取一些比較創新的方法,比如讓孩子自己寫一寫、給詩詞配配圖等等,讓孩子願意親近古詩詞、親近傳統文化。

也許孩子當時不能理解,但隨著他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他會慢慢消化這些經典,在心中、腦中「反芻」,真正地理解經典的內容。

「查」出來的東西和自己「有」的東西還是不一樣的。前者只是工具,後者是融於自己血肉中的東西, 一來可以隨時「呼叫」,二來可以潛移默化地引起一些感發 ,在面對自然或接觸社會時,形成共鳴、激發靈感、帶來美的感受等等,成為自己思想的源泉,如此一來思維才會開闊、多元、豐富。

我也註意到一些家長甚至老師將語文學習演變為尋求所謂套路或樣版的反復操練,但是對學科素養和能力卻沒有觸及,到了高中階段恐怕難以適應學習的要求。

現在的高考語文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很高,題目形式越來越靈活, 套路化的答題和寫作是行不通的。

如今的高考作文題要求學生能夠表達對社會、人生中一些復雜問題的思考,思辨性很強,涉及的面很廣,考查學生整體的素養, 涉及學生對歷史、政治、哲學、經濟、社會心理等多個領域的積累和思考。

近年來,我發現一些學生在準備高考作文時,會準備一些西方社會學原理、西方哲學理論等「套」進作文,但最後效果很一般,這是因為學生沒有真正消化。

要寫好一篇高考作文,需要方方面面的積澱, 這裏的積澱指的是學生真正去把名著一本一本地讀下來,經過自己思考獲得的真正體悟,而不是生搬硬套。

在這兩個方面下功夫很重要: 一是書本的閱讀 ,閱讀大量的經典; 二是開啟視野 ,不僅要關註文學方面的東西,還要關註其它學科知識的積累,註重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以自身的閱歷支撐閱讀理解和寫作。

第一教育:有的學生說自己

樊新強:

會讀書不等同於會做題、會寫作。 我常常講,一些學生讀書十二年來積累了很多素材、很多思想、很多方法,但這些素材、思想、方法就像散亂在兵器柯瑞的武器,沒有經過歸類、整理、偵錯,就無法成為真的能為己所用的有效武器。

出現這種問題,有幾個原因:

一是內化得不夠 ,透過閱讀積累的東西一定要進行內化,包括梳理、分類、歸納、「試用」,否則無法形成真正的能力和素養;

是訓練得不夠 ,我曾告訴學生,你積累的作文素材,一定要在自己的習作中去運用,在實踐中去表達,用多了就知道合不合適、怎麽用。 寫作是需要一定量的訓練的,雖然訓練不能降格為反復的操練,但訓練本身是有意義的。

第一教育:

寒假是閱讀的好時機。您能給學生們推薦一些值得精讀的好書嗎?

樊新強:

教育部份段分級推薦的閱讀書目,以及上海【寒假生活】給小學和初中生們推薦的書目,都是非常經得起考驗的。而我個人一般不給學生推薦具體的書,一來每個人的閱讀口味是不一樣的;二來對孩子來說,能夠 找到自己的「閱讀圖譜」是很重要的

各個領域的書,學生都可以去讀一讀,讀了感覺對哪一方面比較感興趣,就可以繼續讀下去。 我認為沒有所謂的「中國人必讀書單」,沒必要局限學生一定要讀哪一本名著或者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學生廣泛涉獵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這也是學生豐富自我、認識自我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