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天津大學2022「Garden」花園杯植物景觀設計競賽獲獎作品

2024-02-11教育

轉自:風景園林系

Garden花園杯植物景觀設計競賽是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支持的競賽活動,每年舉辦一屆。競賽的宗旨為依托高等教育平台的聯合教育評價,推進植物景觀的教育理論與設計實踐,引導學術思想與科學精神,踐行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競賽的目的為促進植物景觀設計課程在高校之間的交流,實作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教育探索與創新,構建與社會需求匹配的高品質專業教育體系。競賽旨在提升全國各高校風景園林及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品質,透過植物景觀設計專項課程的教學交流,搭建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和研討的教育研究平台。

2022年第八屆「Garden」花園杯植物景觀設計競賽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支持,「Garden」花園杯植物景觀設計競賽組委會主辦,西南交通大學、蘇州科技大學承辦,由蘇州園林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協辦。

本屆競賽共收到來自92所國內高校的有效作品421份,其中規劃類113份(研究生組72份,本科生組41份),設計類294份(研究生組68份,本科生組226份),研究類14份(研究生組12份,本科生組2份)。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參賽團隊【自然在說活——時序性再野化鹽地科普花園設計】榮獲規劃類二等獎、【遺忘之軌的復蘇——基於工業荒野化與建築廢料消納的花園設計】榮獲設計類二等獎、【15年等候鳥——基於鹽堿地修復的鳥類棲息地營建】、【綠羽織錦——守護鳥類家園濕地生態織補規劃】榮獲規劃類優秀獎。

天津大學獲獎團隊

規劃類

二等獎作品

自然在說話——時序性再野化鹽地科普花園設計

指導老師

天津大學風景園林系王洪成教授

天津大學風景園林系楊冬冬副教授

參賽學生

黃克堅、侯文碩、張家瑋、張瑤、郭諺松

方案解讀

自然在說話旨在透過再野化的方法「讓自然說話」訴說潮汐節律、訴說四季流轉、訴說生命演替,將自然的變化視覺化,從而塑造人與多樣性的自然生境對話的空間,為城市遊客提供探秘自然變化的機會。

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位於遼寧省盤錦市大窪區。以全球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紅海灘濕地資源為依托,以世界最大蘆葦蕩為背景,具有十分優秀的遊覽價值、科普價值,同時也有十分重要的保護意義。紅海灘濕地公園地處風景廊道關鍵區域,一方面,由於人工幹擾的不斷加劇,導致濕地公園片區生境受損嚴重、鹽地堿蓬長勢較差、駁岸人工化傾向強烈、多物種的棲息地遭到破壞。另一方面由於初期規劃的不合理性,場地內部觀景時限短暫、景觀功能單一。

本次規劃設計,以時序性再野化鹽地科普花園作為設計目標,以人工引導自然修復為手段,從三個視角闡釋自然變化:展·一日朝漲夕落,營造全型別的復合生境;聽·一年四季流轉,構建全季節的自然景觀;記·一生生生不息,再現全周期的生命過程透過重新梳理島嶼地形,利用鹽度變化在島嶼形成不同高度的多樣鹽生植物群落。透過不同植物群落的配置,為遊人展示群落演替的全過程。

圖紙展示

設計類

二等獎作品

遺忘之軌的復蘇——基於工業荒野化與建築廢料消納的花園設計

指導老師

天津大學風景園林系胡一可教授

天津大學風景園林系曹磊教授

天津大學風景園林系張春彥教授

參賽學生

劉埡、張文正、徐燁、劉靜蓉、孫曉辰

方案解讀

以「工業荒野化和建築廢料消納」為主題喚醒城市工業遺址公園內廢棄鐵軌及周邊綠地的活力:花園設計以流線形式打破工業非自然直線條的束縛,打造流動的荒野工業樂符。場地設計主要考慮空間與鋪裝、原場地植物的保留、工業與自然荒野的結合、場地歷史啟用、工廠廢料的消解等多方面因素的展現。提取場地工業元素利用周邊工廠回收的工業廢料,制作文化景墻、石籠生態植物堆、石籠座椅等景觀小品,進行廢料消納的同時喚醒場地歷史記憶。在植物配置方面,充分考慮工業景觀與野態低維護植物的搭配,並利用植物修復土壤工業汙染,同時註重植物的鄉土性和季相搭配,以打造一個工業野態與人和諧共生的城市工業野趣花園。

圖紙展示

規劃類

優秀獎作品

15年等候鳥——基於鹽堿地修復的鳥類棲息地營建

指導老師

天津大學風景園林系張秦英副教授

天津大學建築系貢小雷副教授

參賽學生

李墨勤、李炅、胡晨芷、郭博涵、楊浩然

方案解讀

設計團隊緊扣本次競賽主題「生物多樣性營建視角下的城市荒野花園」,選取天津市濱海新區的臨港濕地公園二期作為設計選址。渤海灣的濕地是東亞——澳洲候鳥遷飛路線上的重要一環,其中,臨港濕地公園面積大,人工擾動弱,是渤海灣濕地中供候鳥停留、遷飛的有利生境。

由於天津臨港經濟區為填海造地形成的地區,有著較為嚴重的土壤鹽漬化現象,經過土壤改良的一系列措施後,現場的土壤主要以輕度、中度鹽堿土為主。針對場地特殊的土壤現狀與候鳥棲息地的目標,設計團隊主要總結了三個方向的設計策略以及共計十五年的四個階段的預期體驗。

設計策略方面:一、場地基地塑造。對於濕地水體,保障水源充足,管理、凈化處理濕地水質;對於鹽堿土質,對應土壤基底鹽堿度建立植物選擇標準,種植特耐鹽、強耐鹽、中毒耐鹽和輕度耐鹽植物群落,營造優秀場地基底。二、生態網路構建。對於動物網路構建,明確目標搭建食物網,營造鳥類濕地之家;對於植物層,分區分目的營造植物群落。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劃分濕地功能空間,將核心區留給候鳥,最大程度減少人類活動對候鳥生活區的擾動。同時設定遠眺等多種方式參與場地,做到身在遠處,心在一起。

場地設計強調自然生態過程、低維護、低幹預,將十五年劃分成四個階段設定目標:1-5年為自然恢復階段;6-9年為規劃與播種階段;10-14年為景觀節點塑造階段;第15年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

圖紙展示

優秀獎作品

綠羽織錦——守護鳥類家園濕地生態織補規劃

指導老師

天津大學風景園林系劉彤彤教授

天津大學風景園林系張春彥教授

天津大學風景園林系許濤副教授

參賽學生

魏曉旭、石孟瑩、戎天聰、趙禹

方案解讀

基於成都青龍湖濕地公園生境營造和鳥類生物多樣性保護,以「綠羽織錦」為主題,串聯「觀鳥-知鳥-護鳥」的景觀序列,實作區域濕地的生態、空間與文脈的織補。

規劃依據區域降雨特征和環境現狀,塑造不同水位的多元化生境以滿足鳥類的棲息和繁衍等需求,讓時間和自然做功,使場地孤立的水塘逐漸演替為濕地泡泡群,並在雨洪調蓄的功能發揮中逐漸形成聯通的水環境,構建區域在野化的生態本底。同時,依據場地水深對應的生物習性,豐富成都鄉土植物群落結構並建立食源島與生境島,完善遊禽、涉禽及猛禽等生物棲息地並織補其食物網。

規劃節點承接青龍湖濕地公園生態科普區的功能定位,營造人與自然的互動空間。規劃觀鳥塔、林間棧道和野餐亭等多重視點,並設計互動裝置使遊人親身參與鳥類食源營造過程。規劃充分運用郊野濕地環境下自然空間與社會活動的柔性、流動和滲透的特質,使鳥類活動與市民遊憩互融共生,對規劃生境與區域景觀出現的斷裂元素進行有效「織補」,修復空間肌理,柔化空間尺度,豐富季相色彩。

圖紙展示

本屆花園杯競賽以「生物多樣性營建視角下的城市荒野花園」為主題,既為透過近自然的城市人工植物群落種植設計達成兼具生態性、觀賞性、功能性的韌性景觀。

供稿:風景園林系

稽核:胡一可 劉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