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教科書把簡單的東西講得太復雜,學微積分只需要一個案例 | 中科院院士林群

2024-02-07教育

林群院士在一次演講中說,丘成桐先生認為,微積分是一切高級數學的基本功。但是,微積分怎麽學呢?你翻開一本教課書,講解微積分要用好幾百頁。 我從50年前就開始學微積分了,但是看一些教課書,我看得暈頭轉向,講的內容太多了。 許多教科書很煩瑣,大家要警惕。所以我們要把微積分學好,不是讀萬卷書,不是走萬裏路,而是盡量「投機取巧」。我認為學微積分跟學別的數學一樣,「假傳萬卷書,真傳一案例」,把一個案例學好,你就把整個微積分的精神掌握了。


下面我們從一個案例開始,跟著林群院士學好微積分。

作者 | 林群

來源 | 【 微分方程式與三角測量】


數學的實用目的便是測量。最古老的例證之一是三角測量,還有一個便是微分方程式。後者是幹什麽的?其實它所做的不過是一系列三角測量的總和。因此,認識三角測量,便能認識微分方程式,即所謂溫故知新。不過,兩者的復雜性稍有區別:前者只做一次測量,後者要做一系列測量。


微分方程式被牛頓、萊布尼茲兩人(圖 0.1)創造以來,就被許多科學家所繼承使用,甚至每一門學科都對應著一個微分方程式。

圖 0.1

例如,電磁學對應馬克士威方程式,量子力學對應薛丁格方程式,即使人口理論也對應馬爾薩斯方程式。

2002 年暑期,西方幾位專家來華存取和演講,不約而同的是,他們的講題要麽是電磁波中的微分方程式,要麽是量子力學中的微分方程式。這是為什麽?他們回答:無論是手機制造公司,還是奈米研究公司,都要他們解出這些微分方程式。

微分方程式對大眾的生活也有切身的影響,比如手機或奈米,相關研究中都有微分方程式的身影。

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例如人口的預測,可以由微分方程式在幾分鐘內解決。即使人文科學,例如托爾斯泰的小說【戰爭與和平】中,對歷史觀的闡釋也體現了微積的思想。可以說,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都用得上微積分或微分方程式。

中學只講代數方程式和三角函式,那麽什麽是微分方程式呢?雖然大學都講了,但一般公眾對微分方程式多是一知半解,覺得它「深不見底」。直到有一天,當我聽到關於「如何測量樹高」的議論時,才恍然大悟,對微分方程式的一種新理解也隨之浮出水面。下面就請讀者和我共同體驗這個領悟的過程(圖 0.2)。

圖 0.2

牛頓、萊布尼茲或巴羅的微積分早已寫在了教科書中,但寫的不等於想的,他們怎麽想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後人只能憑自己的經歷談心得。

—天,我在一棵老樹下散步,聽到了下面的議論。

導遊:這棵老樹年年都在長高,每年都有測繪人員來測樹高。

遊客:一棵樹怎麽測高呀?要砍倒樹或爬上去嗎?

我想:中學生都知道,如果有了三角學,便無須砍樹或爬樹,可只憑一個虛擬斜邊的斜率來測量樹高呀(圖 0.3)!

圖 0.3

但同時我也頓悟:這也是一個微分方程式所要做的事情。

事實上,如果我們面臨一座山,它也對應一個「直角三角形」,不過它有著彎曲的斜邊,或者說是山坡(圖 0.4)。

圖 0.4

我們處在山坡上的一點,因為視野受限,看不見遠方。

這時,它的斜率不再是固定不變的。如果假設每個點的斜率(這只涉及彎曲山坡在這一點附近的局部性質)都是已知的,那麽這裏也會出現同樣的測量問題:測量山高能不能不必穿山,而只憑這些斜率呢?

這屬於曲斜邊三角學(因為基於曲斜邊三角形),實際上是解一個最簡單的微分方程式:已知山坡上各點的斜率(或斜率曲線),求山高(或高度曲線,圖 0.5)。

圖 0.5

斜率曲線與高度曲線合二圖為一圖(由於斜率在三角測量中是最重要的量,將它一一記錄下來,便成為斜率曲線)。

圖 0.6

令圖 0.6 的左圖收縮成一段,在一段曲線上,各點的斜率差不多相同。若將起點斜率作為這一段的斜率,然後用它來測量,給出這一段的高度增量 ≈ 起點斜率 × 底長 ≈ 縮短後斜率曲線所圍面積。各段測量的總和便是

總山高 = 斜率曲線所圍面積。

這就是牛頓 - 萊布尼茲公式。

所以將微分方程式比作曲斜邊三角測量,其復雜性便可跟初等三角測量相比較:它們都是三角測量,只是測量的次數有所不同。

這個微分方程式雖然簡單(有時稱之為最簡單的微分方程式),但極其有用。例如,測量一些曲邊形的面積,只要解一個微分方程式,花幾分鐘。否則,如果沒有微分方程式或牛頓 - 萊布尼茲公式,就需要做無數個算術,怎麽也算不完,效率有天壤之別。這就是發明微分方程式的必要性。

簡言之,樹高的測量導致三角學的出現,山高的測量導致一個微分方程式的出現。可見,現實(測量)會推動數學由初等前進演化到高等。

現實中類似的例子很多,例如 2000 年中國的人口普查,發動全民挨家挨戶地直接數,花了一年多數出 12.66 億。用微分方程式來計算預測值,一個大學生只花幾分鐘,算出的是 13.45 億,相差不多。這就是證明發明微分方程式的必要性的實際例子(圖 0.7)。

圖 0.7

數學就是這樣,另辟途徑,(例如利用斜率或增長率)獲取效率。

大學生解微分方程式( )計算人口普查的預測值。

現在,我們可以向公眾解答微分方程式的所作所為,它本由中學三角測量開發出來,但已不限於測量樹高,且能測量許多曲邊形的面積、算出人口預測值,等等。處理這些問題均無須直接做無數個算術,用微分方程式花幾分鐘就可以算出。所以要想有效率,就要學微積分或微分方程式。

【微分方程式與三角測量】


作者:林群

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用一個例子講透微分方程式,在測量樹高、山高的思維轉換中,領略數學的自由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