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中國珍稀重要銀錠(鋌)目錄(唐、宋、元、明)

2024-09-16收藏

唐代

一、楊國忠進奉銀鋌。

在唐代,白銀的貨幣內容開始突顯,在支付手段方面,逐漸發揮了比較重要的作用。唐代白銀以兩為單位,多鑄為鋌狀或餅狀,有多種形式,主要有三種典型形態,分別是圓餅形、笏形和船形。

中國錢幣博物館收藏的這件銀鋌,是楊國忠進奉給唐玄宗的供銀。唐代鄱陽郡治所在今天江西省鄱陽縣,原為饒州,天寶元年改名為鄱陽郡。根據銘文解讀,我們可知,銀料的來源是鄱陽郡征收的采銀丁課,作為財政收入上交,而後被楊國忠進奉皇帝內府。銀料應產自樂平縣的銀礦。據【元和郡縣誌】記載,樂平縣有「銀山,在縣東一百四十裏,每歲出銀十余萬兩,收稅山銀七千兩」,是唐朝重要的白銀產地。

楊國忠(?~756年),本名釗,蒲州永樂(今山西省永濟市)人。唐朝時期外戚、權臣。張易之的外甥,楊貴妃的堂兄。

楊國忠少時嗜賭好酒,不學無行,為親黨所鄙視。後從軍於蜀,授新都尉。楊國忠因楊貴妃被玄宗寵幸而屢被提升,身兼十五職,權傾內外。楊國忠兩次發動對南詔的戰爭,喪師二十余萬。後與安祿山爭寵,屢言安祿山必反。天寶十一年(752年),楊國忠拜相,任右相、文部尚書。為相專斷朝政,主管選用官員,賄賂公行。後封衛國公,進拜司空。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發動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756年),楊國忠力勸唐玄宗令哥舒翰出關作戰,結果招致大敗,潼關失守,後又勸唐玄宗入蜀,行至馬嵬驛,兵士嘩變,楊國忠父子被亂兵殺害。

銀鋌上的銘文「專知諸道鑄錢使」應是楊國忠四十余年官職之一,史料沒有記載具體任職時間。因這件銀鋌沒有年號銘文,但根據銀鋌銘文,結合出土可見的其他楊國忠進奉銀鋌銘文,再根據楊國忠的晉升官銜,我們可以推測出制作時間。

宋代

一、荊湖北路孟璟進奉天基節50兩。

二、市舶。

兩浙路轉運司市舶案進奉五十兩銀鋌

三、 「興國路」五十兩銀鋌

極少見,原光,極美品。

銘文:興國路回買山澤所產煉成十分足色白銀五十兩提調官經歷張承事銷鑄同知武德銀匠方應龍辨驗。

元代

元代「至元十四年揚州兩浙運司鹽課」背「元寶」五十兩銀錠

尺寸:130.6*92.1*30.1mm;重量:1915.9克,正面戳記:「至元十四年月日·揚州·行中書省·兩浙運司鹽課和中白銀·拾成色·省監銷鑄官劉珪·銷銀官王琪·稱驗銀庫子吳成·副使劉·銀匠許天祐·廣盈庫官·提領進義·庫子朱遇龍·庫官孟珪·銀匠侯君用·重伍拾兩」,背陰文「元寶」。

系至元十四年(1277年),隸屬於江淮行中書省的兩浙都轉運鹽使司所征收的鹽課折銀,民間流傳屈指可數。銀錠沿襲宋金形制,錠面寬闊,弧首束腰,四周邊緣起郭,具元早期官鑄銀錠典型樣貌,錠面銘文八十余字均為砸戳,字字清晰,內容豐富,自然原始包漿,保存狀態極佳,作為元早期江淮地區鹽課稅銀之實物遺存,對當時白銀貨幣史及財稅史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貨幣文物收藏價值。

明代

一、萬歷鎮庫銀。

萬歷四十五年四月吉(日)造鎮庫寶銀錠重五百兩

明代銀錠重量有五十兩、二十兩、十兩、五兩、一兩等外,還有一百兩以上及五百兩的大錠,為明代鎮庫銀性質,據【中國貨幣史】中記載,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日軍搶到兩枚大銀錠,其中一枚就是萬歷年間的,重五百兩。上面有銘文「萬歷四十五年四月吉(日)造鎮庫寶銀錠重五百兩」,現藏日本造幣局。

二、正德八年 鎮守寧夏禦馬監 張昭 五十兩金錠

三、永樂元年十月日北韓國貢足色金壹錠伍拾兩重金錠

為目前僅見,為明代銀作局制作於永樂元年即公元1403年,用北韓國向明王朝納貢的黃金造而成。

清代各省

見後文,待續......

資料有限,列舉不全,如有遺漏和錯誤,望不吝賜教,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