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良渚文化的透雕人鳥獸玉飾件

2023-12-13收藏

史前文明中的重要內容就是對於圖騰的無限崇拜。所謂圖騰,就是原始時代中把它們當作祖先進行虔誠叩拜的某些動物,從而成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保護神。趙陵山的圖騰有魚、鳥、鼠等多種,先民把對它們的美好想象,透過心靈的創意和精巧的工藝,制作在一個個精美絕倫的玉器上,並將這些小型動物的生靈擬人化、誇張化,不管賞玩,還是佩戴,都會產生令人神往的審美趣味。

1990年,考古工作者發現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張浦鎮趙陵村的19座墓葬,墓葬集中分布於土台西北隅坡下,南北呈三列,無墓坑、葬具,隨葬品極少。人骨方向不一,大多身首異處、肢體殘缺,有的手足被捆綁,經鑒定以青少年為主,尤以男性居多,顯然是殺殉之犧牲品。如此集中、規模大、形式多樣的集體殺殉現象,在良渚文化考古中尚屬首次發現。

1991年又發現的66座墓葬集中分布於土台中部偏西,大致可分三層,每層都分布密集,排列有序,一般都有墓坑、葬具和隨葬品。墓坑較淺,作長方形或梯形,葬具多為施有赭色塗料的獨木棺。人骨架頭向大多朝南,葬式多為仰身直肢。隨葬石器有規整、光滑的斧、鉞、錛等。隨葬陶器中有一批珍貴的彩陶和刻紋陶。隨葬玉器有璧、琮、環、鐲、管、錐形器、冠飾、串飾、墜飾等,皆以軟玉精制而成,多達206件,其中125件出自同一良渚早期氏族顯貴大墓。這批玉器中以神人鳥獸紋玉飾為代表的幾件透雕玉飾,造型獨特,形象生動,工藝精湛,堪稱良渚玉器瑰寶。

趙陵山位於昆山市張浦鎮西南,屬長江三角洲太湖水鄉地帶新石器時代遺址。該墩面積1萬多平方米,周圍有古河道環繞,氣勢恢弘。遺址文化堆積厚達9公尺,可分為春秋、良渚、崧澤三個時期文化層。中層為主要文化遺存,發現了良渚文化時期人工堆築大型高土台,共清理墓葬85座,出土一批精美隨葬品,是江蘇良渚文化考古的重要成果。中國當代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形象地將良渚文化人工堆築的大型高台稱為「土築金字塔」,對探討中國古代文明史有重大歷史意義。此項考古發掘被評為當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透雕人鳥獸玉飾件出土於1991年,昆山市趙陵山遺址77號墓中。該飾件出土時放置在墓主右腳下的一個石鉞圓孔處。據鉞上部的朱色、縛痕和現場遺留的朱彩圖案痕跡等判斷,石鉞原為帶柄器。鉞作為一種由武器演變而來的禮儀之器,顯示著墓主人生前擁有的軍事權威。透雕人鳥獸玉飾件應是鉞上附加飾件,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工藝價值。

透雕人鳥獸玉飾件系透閃石軟玉制成,呈白色略帶綠斑。制作采用了線刻、圓雕、透雕、鉆孔、琢磨拋光等技法,精雕細琢,構圖獨特。主體是一個蹲踞擡手的側身人像。頭部以凹下的圓點表示眼睛,邊緣的曲線勾出嘴、鼻,頭上方陰刻五條平行弦紋的凸棱表示冠帽,冠帽上方高聳的弧狀物象征一束羽翎。在戴羽冠的人臉一側,有一頭上尾下、前後肢與羽冠相接的走獸,這是浙江反山出土「琮王」和「鉞王」上的神人騎獸影像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其頂端系一浮雕小鳥,小頭短頸,扁喙微張,碩身翹尾,形象生動。

整個造型就是通常所說的神人、獸、鳥紋,表示巫師依靠走獸、飛鳥這些動物夥伴,迅行疾駛,上天通神,下能祭地、祭祖,消災祈福。這種造型在良渚文化早期還是首次發現,說明巫術崇拜在5000年前就已經形成。整個玉飾件高5.5厘米、厚0.5厘米。由透閃石軟玉制成,呈白色略帶青黃色斑紋。

玉飾件下端的榫頭有一對鉆小孔,應固定在骨、木質的柄上。這件玉器的用途可能是氏族首領主持祭祀行使巫術時通天致神的法器上的飾件。人、獸、鳥三者合一,正是天神、地、祖先三位一體,是良渚人的崇高信仰,具有至高無上的神聖意義,也是良渚人日月、陰陽、天地、人神宇宙觀的表現,對後世以儒道為代表的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鳥是人類的朋友,它們展翅翺翔在空中,顯示著神奇的魅力,不能不讓人感到神秘和崇敬。良渚先民從鳥兒的日常出沒、叫聲、飛姿和生育情況中,獲取有關節令、時辰、天氣等自然界的變化資訊。在浩瀚的穹宇中,光芒四射的太陽威力最大,先民們把太陽作為上天世界的主神。在空中飛翔的鳥兒,與太陽最接近,人們便認為鳥兒是太陽的精靈,神鳥是太陽神的化身。

透雕人鳥獸玉飾件的含義為借助鳥和獸這些有靈性的夥伴,上天通神,消災祈福。可見,玉墜飾是四千多年前良渚先民留給後人的一道耀眼的思想閃電。透雕人鳥獸玉飾件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是中國迄今出土的時代最早的人鳥獸圖案透雕精品,為良渚文化玉器之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