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蟠虺紋 | 龍蛇隱大澤,糜鹿遊豐草

2024-01-09收藏

青玉十二辰-蛇(清)

蟠虺,或許乍一看,我們都對其比較陌生,可是現實中,它卻是很常見的一種動物。

蟠虺紋,一般指蛇紋。蛇紋,古代視蛇為神明,潛於深淵,能致雲雨。武梁祠石刻伏羲女媧之象,也作人首蛇身之狀,視其神明,可見蛇紋由來至久,寓意皆祥。蛇在十二生肖中居第六位。

蛇紋是古代吉祥紋案,蘊含豐富的象征意義和神話淵源,與古代先民的信仰圖騰有關,被大量套用於青銅器、建築、首飾等物體上,發揮獨特的美學作用。蛇紋有著神秘的傳奇色彩,與開天的盤古、追日的誇父、補天的女媧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在遠古時代,中華地域普遍信奉蛇圖騰。在眾多古代神話傳說中,伏羲、女媧、共工、燭龍、雷神等神話人物,都有一個十分統一的特征,那就是他們都擁有「人首蛇身」。

而在我們傳統的神話觀念中,女媧伏羲是人類的始祖,由此與族群文化也有很深的關系。

任預十二生肖圖冊-蛇(清)

商代的青銅器中有不少采用蛇造型和蛇紋飾。這種花紋中的蛇,頭部較寬大,有突出的雙眼,身體彎曲,弓背卷尾,有鱗節。在商代青銅器繁縟、多樣的紋飾中,蛇紋不是主體花紋,一般是對稱式排列成帶狀紋飾,作為主體花紋的陪襯。

到西周時期,蛇紋基本不見。春秋戰國時期,又流行蛇紋的新形式,如比較常見的蟠虺紋。

漢代,開始出現大量的畫像石,且內容題材廣泛而又豐富多彩,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對漢代生活的具體反映。同時伏羲女媧相成為主要題材之一。

之後的隋唐時期,出現了不少十二生肖相關的器物,如銅鏡,陶俑等。獸首人身的十二時俑流行於盛唐時期。較早的如西安地區隨葬的十二時俑。

雙蛇紋長方磚(漢)

宋代之後,蛇紋形式相較固定,只是在載體上更加多元。進入明清時期,剪紙、年畫等多種形式相繼盛行,蛇紋樣的組合形式與吉祥寓意也越加豐富。

蛇紋的形式很多,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一對突出的大圓眼,體有鱗節,呈卷曲長條形,蛇的特征很明顯,往往作為附飾縮得很小,有人認為是蠶紋。個別有作為主紋的,見於商代青銅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紋,大多是單個排列;春秋戰國時代的蛇紋大多很細小,作蟠旋交連狀,舊稱「蟠虺紋」。

蟠虺紋簋座(春秋)

蟠虺紋是青銅器常見紋樣之一,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一般認為,蟠虺紋由蛇紋演變而來,蛇紋是一種古老的圖騰,傳說中華民族的祖先伏羲和女媧都是人首蛇身。在商代青銅器上,蛇紋大多是單個出現,個別是主紋飾。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一對突出的大眼睛,體有鱗節,呈卷曲長條形,蛇的特征很明顯

其中有的作二方連續排列,有的構成四方連續紋樣。一般都作主紋套用。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

在鼎、鬲、甗、簠、豆、壺等東周時期常見的青銅容器上,且兩種紋飾的方位一般處於銅器腹部以及器蓋蓋面的位置,該位置屬於青銅器的主要位置。

當然,一開始蛇的形象並不能給人以好感,人們把它作為青銅器紋飾,更多的是想利用其兇狠的形象彰顯自己的權利,這也和當時的分割形式有關,人人都有野心,器物就是最好的載體。

玄武紋瓦當(漢)

在【韓非子·說林】記載:「蟲有虺者,一身兩口,爭食相龁,遂相殺也。」【國語·吳語】記載:「及吾猶可以戰也,為虺為摧,為蛇將若何?」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蛇本身是具有攻擊性的。

此外,【國語·周語】記載「我姬人出自天黿。」黿,即玄武之意。玄武為龜、蛇合體。可見蛇也包含有王權正統之意。此外,龍、蛇所具有的爭鬥、殺戮性與東周時期戰爭的激烈與殘酷相映成趣。

而到了後期,社會安定,自然就會減少對於殺戮紋飾的需求,不過這種形式的元素,有時候未必就是殘酷的象征,很多時候它也是人們內心的對映。

蟠虺紋鼎(春秋)

不過我倒覺得,敢於直面內心,何嘗不是一種超然的勇氣。

青玉十二辰-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