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柴燒丨從遭嫌棄到步步逆襲,原來「純素顏」也可以走上人生巔峰!

2024-04-02收藏

似玉石翡翠,似碧玉深潭,似幽階一夜苔生,似深山落雨、雪天籠煙,又似寒潭鶴影、冷月花魂。

這,就是柴燒之美。

似山嵐流霧,似雲蒸霞蔚,似日落黃沙,似寫意山水,似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這,也是柴燒之美。

柴燒,一種謙遜、拙樸、隨興之美,一種天人合一的自然造物。

凡是利用柴薪為燃料燒制的陶瓷制品,都可以稱為柴燒。柴燒燒制溫度需要在1280℃~1350℃之間,胎體需要經過80多個小時的猛火洗禮後,自然落灰成瓷。

柴燒曾不被欣賞

柴燒是一種古老的燒制方法,木材是燒窯最主要的燃料,燒制陶器時罩住瓷胎,將木灰與火隔離開,避免與之直接接觸,使產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體上走了火的痕跡。

柴燒的用料

這在中國古代社會正統的制瓷標準中在技術允許的情況下都是不被欣賞的,認之為「瑕」 。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裏,陶瓷都是以潔凈整齊為佳的。窯工們之所以發明匣缽,千方百計地把陶瓷和窯灰隔絕開,就是為了得到光潔的釉面。

督窯官之所以不惜成本地砸掉一切帶有鐵點、變形以及落灰的器具,就是為了保證出產器皿的「完美」。因為當時人們有一個很明確的觀點——帶著落灰的、形狀不規則的陶瓷就是殘次品。

柴燒到底好在哪?

對柴燒的追捧,還得從我們的鄰國日本說起。現代柴燒並不僅僅像字面上看到的只是「用柴燒制」這麽簡單。這個概念 源於日本的侘寂美學 ,燒成的器具多用於茶酒具或是室內陳設。

因為柴燒出的作品往往平胡、自然,可以很好地烘托出寧靜平胡地雅致氛圍,同時色彩通常也很低調耐看,不會搶去主體物的風頭,所以已經在日式生活中流行了很長的時間。

按傳統陶瓷制品「光潔玉潤」 的標準來論, 柴燒的美是素顏之後的極致之美,屬於一種現代審美概念。 這種審美概念在日本叫侘寂(wabi-sabi),在中國叫「禪寂」。

這是一種對審美者的審美素養和品位都要求極高的審美,代表了一種追求自然拙樸、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

近幾十年,這種審美趣味逐漸經過台灣傳入大陸,正好契合了大家近日漸濃厚的,對於專屬客製、品質生活和回歸自然的追求,於是便風靡一時。

這是一場向天祈求美的儀式

很多人看柴燒,以為這就是「無為之作」,等待天賜的驚喜。但是茶君更願意把這稱為 「向天祈求的偶然之美。」 人,在這樣一場求美的儀式中,是唯一的施受者。

從配土到收集薪柴,每一步都影響著最終的成果—— 瓷土要考量耐熱溫度和薪柴種類。而用以燃燒的木柴一般要靜置3—6個月以上。到了最重要的窯燒時刻,儀式便開始了,一般燒窯需要3-5天,為了達到1200度的高溫,需要24小時不間斷投柴,期間可能兩三分鐘就要投放一次,辛苦可想而知。大火之後,木灰融落,需要等待幾天爐火冷卻之後,才能看到真正的鳳凰涅槃。

這是一場以身心向天祈禱美好的儀式,唯有如此敬意,才能看到驚人之美。

在現代社會,對於美的追求,我們都有著平等的權利,但不意味著美的標準單一。正如火了五季的【奇葩說】的初心:我們尊重你的不同。尊重、包容「不一樣的美」,這花花世界,才更值得奮鬥。

如何鑒賞柴燒

我們可以從 材質與做工、落灰與火痕、韻味與意境 幾個方面來考量。

☑材質與做工

材質與做工是最基礎的,做工的好壞除了眾所周知的成型、修坯等細節把握外,大部份取自欣賞者的審美偏好,無法一概而論。

但泥料的優劣卻是有相對的標準的。柴燒一般會用混有一定熟料或者瓷泥的陶土。

這樣燒成的器物一來可以擁有帶有獨特質感的表面,二來由於含鐵,與火接觸的過程中氣氛的微妙變化會引發器體表面會呈現更加多樣的色彩。

陶藝家們通常會有自己的泥料配方,好的泥料不僅在燒成時好控制,更重要的是觸感和發色都非常舒服。

☑落灰與火痕

落灰與火痕是柴燒最獨特的地方。它是可遇不可求的。

在裝窯的時候,制作者會謹慎地設想希望帶到的效果。例如將希望產生窯變的器物放在相對靠前的地方,把希望有垂釉的器物放在靠後,接近火舌尾部的地方等。

☑韻味與意境

韻味和意境是柴燒最高級也是最難描述的特質。

好的柴燒就像是服裝,掛在店裏時不一定耀眼,然而一旦找對了符合自身氣質的那件穿上身,衣服和人都似乎獲得了新生,脫俗而獨特。

挑選柴燒的樂趣恐怕正在於此,唯有練就了一雙慧眼,可以想象出一件器物擺放在自己家中的樣子,才能真正體會到它令人驚嘆的美。

藝術走到最極致

就會返回最樸實的樣子

柴燒的美

只有懂的人才能看到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灰落自然,返璞歸真

完美的剛剛好

薪柴燃盡的落灰釉

如火焰流竄在坯體所烙下的吻痕

沈澱千年的柴燒之美

以簡潔的線條表達深遠的意境

沒有在時代的洪流中消退

而是用質樸的審美傳遞自然之美

講究意境,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