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趙泰來:23歲繼承60000件文物,他花10年整理,最終全部捐給國家

2024-04-01收藏

從接管祖輩留下的大量文物,到將其傾囊捐贈給國家的博物館,趙泰來先生的這段傳奇故事,為我們詮釋了一個收藏家的文化情懷與家國情懷。

在很多人眼中,文物等同於財富,能為其帶來巨額的利益。

但趙泰來卻將祖輩留下的60000件珍貴文物無償捐獻,這一決定背後,是他內心對文化傳承的執著追求。

本文內信源來自官方媒體(上海青年報等),但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趙泰來先生出身於一個書香世家,從小就沐浴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

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博學多才的學者,家中藏書萬卷,珍藏了大量古籍善本。

除了傳統的四書五經,還有許多稀見的線裝書、手抄本,涵蓋經史子集各個門類。

祖輩們酷愛收藏,常年掃樓覓寶,從民間淘來不少珍貴文物。

久而久之,趙家形成了一個小型的"博物館",不僅有書畫古玩,還有青銅器、玉器、陶瓷等各類國寶。

趙泰來自幼耳濡目染,常常在書房中與古人"對話"。

祖父常領著他品茗賞玩,給他講述每件藏品背後的歷史典故;父親雖是西醫,卻也醉心古玩,課余時間總帶著趙泰來臨摹字畫。

在這樣的熏陶下,趙泰來漸漸懂得了藏品的珍貴,也樹立起守護文化遺產的責任感。

趙家是名門望族,人才輩出。

趙泰來的曾外祖父伍廷芳,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外交家,也是中國近代法學的奠基人之一。

他曾任駐美、駐西班牙公使,維護國家利益,為近代中國的崛起貢獻了力量。

伍廷芳十分重視傳統文化,常在各國存取時搜集流散海外的中華文物。

趙泰來的姑父廖仲愷是民國時期的愛國民主人士,曾任國民政府主席。

他熱心於教育和文化事業,創辦了多所中學,並大力提倡書法和國畫藝術。

受伍廷芳、廖仲愷等前輩影響,趙泰來自小就懂得了文化的分量,立誌要做"中華文明的傳人"。

趙泰來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不少波折,在動蕩的歲月裏,他的雙親早逝,所幸遠在香港的姨媽聞訊後,冒著風險將趙泰來接到了身邊。

趙媽媽是一位極有文化修養的女性,她常帶著趙泰來逛書店、博物館,給他講述香港的東西文化交流史。

在姨媽的引導下,趙泰來重拾了對文化的熱愛。

他發奮讀書,博覽群書,還拜在多位大師門下學習書畫。

在大師的悉心指導下,趙泰來的藝術修養突飛猛進。

他還結識了眾多文人雅士,眼界大開。

正是在香港度過的這段時光,讓趙泰來的人生軌跡發生了改變,也為他日後的收藏大業埋下伏筆。

他人生最大的轉折,發生在1981年。

一天,姨媽突然病重,她叫來趙泰來,講述了一個驚天秘密:原來,伍廷芳當年曾在英國購置了一處莊園,地下藏有大量珍貴文物,多達60000件!

這些國寶都是伍廷芳畢生的心血,他隱姓埋名,四處搜羅,終將這些流散海外的瑰寶聚於一堂。

臨終前,伍廷芳囑咐子孫,一定要守護好這些文物,待時機成熟時,再回饋桑梓。

趙媽媽正是為完成父親的遺願,才初嫁從政,勤儉持家,一心守護寶藏。

如今,她將這份使命傳給了趙泰來。

趙泰來神情凝重,接過了姨媽手中的藏寶圖和鑰匙,隨即啟程前往英國。

按圖索驥,終於尋到了那處神秘莊園,推開塵封已久的地下室大門,一個"地下博物館"豁然呈現在眼前。

長長的甬道兩旁,全是高達數米的木架,上面整齊地碼放著大大小小的木箱。

箱中或裝玉器,或藏字畫,應有盡有,數不勝數。

當時的趙泰來雖已對書畫古玩有所涉獵,但萬萬沒想到竟是如此龐大的數量。

面對祖輩苦心守護的這批國寶,趙泰來沒有絲毫私心。

他明白,個人永遠也無法真正擁有文物,自己只是歷史長河中的過客,最多充當幾十年的"看門人"。

只有將文物捐獻給國家,回歸公有,才能最大限度地實作其價值。

這個想法一經提出,就遭到了很多親友的反對,畢竟,6萬余件珍品價值連城,足以讓趙泰來成為中國首富,過上奢侈豪華的生活。

然而,趙泰來卻對錢財沒有絲毫眷戀。

多年在英國田園隱居的日子,已讓他看淡了世俗的魚水富貴。

相比之下,完成先祖的遺願,報效祖國,讓國寶回家,才是他最大的心願。

但讓趙泰來沒想到的是,文物捐贈之路竟如此坎坷。

按照海關當時的規定,海外文物回流時要繳納估價10%的高額關稅。

以藏品動輒上億的價值計算,趙泰來即便變賣家產,恐怕也難以承擔。

為了上繳關稅,他甚至考慮過低價出售手中股權,但轉念一想,那樣反而會貽誤文物回國的大事。

趙泰來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但他並沒有氣餒。

經過慎重考慮,他決定改變策略,透過逐批分期捐贈的方式來規避高額稅費。

從1995年起,趙泰來開始了長達數年的"捐寶"旅程。

他精心挑選了4萬余件珍品,先後捐贈給廣州藝術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單位。

為表感恩,廣州還特意成立了"趙泰來藝術館",專門收藏和展出他捐贈的文物。

然而,整理、修復、運送6萬件文物談何容易。

首先,6萬余件文物體量實在太大,若想一次性裝箱托運,不啻為天方夜譚。

其次,這些珍寶年代久遠,很多已經破損黴變,若處理不當,極易造成二次傷害。

再者,跨國運輸費用高昂,稍有閃失就可能前功盡棄。

權衡再三,趙泰來決定采取最穩妥、耗時最長的方式:將文物逐件清點造冊,修復打包,分批寄送。

就這樣,在英國莊園寧靜的田園中,一場為期十年的文物整理接力賽拉開了帷幕。

趙泰來化身"考古隊長",帶領家人展開了一場場"尋寶"行動。

每天,他都要在地下室裏忙碌十幾個小時。

陰暗潮濕的環境讓他落下了關節炎的毛病,但他從沒喊過一聲苦。

莊園裏隨處可見他忙碌的身影:有時在地窖深處掃灰撿漏,有時在院子裏緩緩開啟朽壞的木箱,有時在書房裏借助放大鏡辨識殘損的字畫印鑒……

經過多年風吹日曬,不少木箱已經朽壞散架,裏面的寶貝卻仍在歷史的塵埃中熠熠生輝。

每當開啟一只箱子,趙泰來都會小心翼翼地把裏面的藏品取出,如獲至寶般端詳許久,然後鄭重其事地為其編號、登記,謄抄銘文和落款。

很多瓷器和玉石由於長期受潮,上面布滿了頑固的黃斑。

為了給文物"洗塵",趙泰來買來了專門的清潔劑和軟毛刷,將每件瓷器浸泡在溫水中,輕輕擦拭。

有些彩繪已經剝落,他便用棉簽沾上顏料,循著原來的紋路一點點描繪。

對於狀況不佳的書畫,修復就更加考究了。

趙泰來請教了國內外的修復大師,學會了襯裱、補色等一系列復雜工藝。

他常常通宵達旦地伏案工作,用放大鏡尋找畫面斷裂處,再用特制的桑皮紙一絲一縷地粘合。

為了裱裝字畫,他上街采購最上乘的絹布和裱紙,還自己動手制作裱桌。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精心修復,一批批飽經滄桑的名畫重新煥發出昔日光彩。

修舊如舊只是萬裏長征第一步,文物想要安全回家,還必須包裝得嚴嚴實實。

商請專業團隊,費用高得嚇人;若自己動手,又擔心不專業。

為了節約成本,他和妻子還到廢品站、垃圾場撿拾泡沫等包裝材料……

當趙泰來砸鍋賣鐵將祖傳文物悉數捐給國家時,在很多親朋好友眼中,他簡直就是個不折不扣的 "怪人"。

試想一下,區區一介書生,本來家境普通,卻因一筆橫空出世的遺產,搖身一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巨富。

6萬余件國寶,價值連城,保守估計至少也在十幾億上下,換成任何一個人,恐怕都會欣喜若狂,享盡榮華富貴。

然而,趙泰來卻對這筆錢財視若敝履,非但沒有大肆揮霍,反而像個清潔工、搬運工一樣,天天同塵土、古董為伍,廢寢忘食地勞作。

外界的不解甚至質疑,趙泰來自然有所耳聞。

但他並不以為意,仍然我行我素,堅定不移地走在捐獻之路上。

每當有人問起他緣由,趙泰來總是用一句話來回答:"文物不能私藏,它屬於國家,屬於全社會。

"在他看來,文物是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凝聚著中華文明的精髓。

每一件文物的背後,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

這些故事串聯起來,就是一部恢宏浩瀚的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詩。

而自己,只是這部史詩中的一個看護人,一個傳遞者。

天大的財富,也只能是身外之物,唯獨文明傳承,才是一個文化人畢生的使命。

我一直覺得,一個國家缺了錢可以慢慢來,但缺少了文化卻是最可怕的。

2005年,趙泰來榮獲了"世界傑出華人獎"。

但這位"最窮的億萬富翁"依舊淡泊名利,他常說,"我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讓更多人了解中華文明,這是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責任。"

他的感人事跡不僅溫暖了無數人的心,也必將激勵更多有識之士投身文物保護事業,這正是趙泰來精神最寶貴的意義所在。

參考資料

上海青年報,收藏界怪物捐獻價值8億國寶,2010-08-27

尋找百張廣東財富面孔NO.83|趙泰來:用一生時間當一名文化「義工」,2017-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