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從清朝嫁妝到現代藝術——青花喜字紋嫁妝瓶的華麗轉身

2023-12-14收藏

嫁妝瓶顧名思義,是女子出嫁時作為陪嫁的一件瓷器,一般是成對出現的。陪送嫁妝瓶習俗最早始於清嘉慶年間,清晚期至民國盛行。它既是一種陳列品,也是一件實用瓷器,還能存放茶葉、針線、雜物都可以。由於大多數的人家便會將雞毛撣dǎn子插入瓶中,為此,嫁妝瓶又叫做撣瓶。

清中晚期到民國期間中國漢族傳統婚姻女方陪送的瓷器花瓶。按大小分可分為300件(60cm左右)、200件(50cm左右)、150件(42cm左右)及100件(高33cm左右)等幾種形式。按色彩分可分為青花、豆青青花、哥釉青花、青花加彩、粉彩、哥釉粉彩等幾種形式。與之相關的成一堂的嫁妝瓷為(從中間往兩邊排列):台鏡或座鐘一只、一對嫁妝瓶、一對將軍罐、一對花觚、一對帽筒、一對冬瓜罐、一對狀罐。可因需要有所加減,或7件套,5件套等等。

嫁妝瓶在擺放時也大有講究,在一對嫁妝瓶中間放一面鏡子,寓意是祝願新人會過上平靜幸福的生活。新疆春秋藝術館內有一只清代的青花喜字紋嫁妝瓶,高42.5cm,寬20cm,上口18cm,底足17cm。早期清代民窯青花喜字罐都是豐肩、口沿壁比較高,多為澀胎,到了清代晚期民國時期瓷器罐變成溜肩的,從青花罐到腹部坡度比較大,看著曲線變化非常明顯。清代民窯青花喜字罐早期青花胎質致密細膩,胎質發白。到清代晚期民國時期瓷器罐胎質雜質多,釉面白中泛青。早期清代民窯青花喜字罐器形相對比較高比較細長,到清代晚期民國時期青花喜字罐器形變矮胖圓潤。

在清代的青花喜字紋嫁妝瓶上,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時代的傳承與繁榮。那細膩的花紋,那醇厚的色彩,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美的享受,更是歷史的呼喚。在這個被歲月洗禮過的瓷器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清代社會的風貌與文化的沈澱。

然而,當我們細細觀察這些嫁妝瓶時,我們會發現它們並非只是物質的積累,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們訴說著生活的智慧,家族的傳統,以及對美的執著追尋。它們是清代文化的縮影,是一段歷史的見證。

或許,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已經遠離了青花喜字紋嫁妝瓶的光芒。然而,當我們仔細品味這些瓷器傳承的歷史與文化,我們不禁會思考:現代社會是否也需要一種承載著傳統與美好價值觀的象征物?是否也需要一種能夠引起我們思考與共鳴的符號?

正如青花喜字紋嫁妝瓶在清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樣,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們都應該珍視歷史的產物與文化的傳承。我們也應該用心守護著我們的傳統與價值觀,讓它們在時光的長河中流傳下去。

文章部份內容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侵權刪。